分享

从“布雷德利”到AMPV——美国陆军步兵战车的现在与未来-2

 春城春短春芳 2021-12-29

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扫描

正像本文前面所介绍的那样,面对俄罗斯T-15步兵战车的又一个“阿玛塔冲击”,美国军方开始意识到,到2020年之后,美国陆军需要拥有能与俄罗斯T-15“舰队”步兵战车相抗衡的、50吨级的重型步兵战车。在世界上当今严酷、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即使不是正规军之间的作战,恐怖分子也往往会用IED之类简易爆炸装置把具有重型装甲的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打得个“人仰马翻”。像一辆主战坦克或步兵战车遭到多枚反坦克导弹或反坦克火箭弹攻击的事,未来作战时也可能是“家常便饭”。

然而,M2/M3战车,从开始研制的时候算起,已经整整有50多年的光景。1972年4月,美国陆军决定研制新型的机械化步兵战车,研制代号为XM723。1979年12月,正式定型为M2步兵战车和M3骑兵战车。M3名为骑兵战车,实际上就是装甲侦察车。到1995年生产线终止生产时为止,共生产了6 785辆M2/M3战车。后来M2/M3战车的各种改进型车,都是在现装备的M2/M3战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M2步兵战车的战斗全重为22.59吨,乘员3人,载员7人;M3骑兵战车为乘员3人,载员(侦察兵)2人。从车内的布置来看,M2步兵战车和M3骑兵战车大同小异。这里以M3骑兵战车的布置为例来一窥究竟。

从总体布置上看,M2/M3战车的布置有三大特点。一是总体上为动力-传动装置前置的布置方案,这也是大多数步兵战车惯用的布置方案;二是机件和设备的布置比较紧凑;三是战斗室和载员室的布置相对较宽敞。细心的读者可能对布置于载员室右侧的摩托车感兴趣。没错!美国大兵下车“徒步”侦察时,可以骑上“屁驴子”(东北老农对摩托车的称呼),而不用拿腿来量。

M2步兵战车的主要武器是一门M242型“大毒蛇”25毫米机关炮,威力强大;而它的升降式“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则使它具有反坦克作战的能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主要就是用来追击和打伊军坦克的。海湾战争刚结束时,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迪克·切尼自豪地说:“在过去的战斗中,美军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表现得比'布雷德利’还要好”。这一评价是相当高的。

M2步兵战车动力传动装置的特色是,采用了静液-机械式传动装置。静液-机械式传动装置用到装甲车辆上,M2步兵战车是“头一家”。

M2步兵战车的主体为铝合金装甲全焊接结构。防护力不强,历来是人们对M2步兵战车的一大诟病。M2步兵战车,从A0型到A1型→A2型→A3型,改进的重点大都放到增强装甲防护力和增强数字化作战能力上。A0型和A3型各种性能的比较见本文图表。

从图表的数值中可以看出,从A0型到A3型,总的变化是:防护力显著增强,火力攻击力略有增加,而机动性则略有下降。

M2/M3战车参加的重要作战行动是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1990年8月至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中,特别是1991年2月底的100小时地面战斗中,对于从未参加过实战的“布雷德利”战车来讲,是一场真刀真枪的严峻考验。如果“这场戏演砸了”,不仅会给“布雷德利”战车蒙上阴影,甚至会影响到它的装备前景。幸好“布雷德利”战车还挺露面,着实“秀”出了名堂来。海湾战争中,参战的M2/M3战车多达2 200辆,动用的规模相当庞大。从运用方式看,“布雷德利”战车主要用于高速机动作战。不仅要由东向西高速履带行军400~500千米,而且战斗呈现出以攻击和追击为主的形式,因此,主要是乘车战斗,靠战车上的25毫米机关炮和“陶”式反坦克导弹来发挥威力,载员室内的步兵下车作战的机会很少。海湾战争刚刚结束时,美军中就有人说:“在海湾地面战斗中,与其说是M2步兵战车支援M1主战坦克作战,莫如说是M2战车基本上发挥了与坦克相同的作用”。从可靠性上看,M2系列战车的可用性达到了90%以上。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

在2003年春季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出动了大约1 000辆M2/M3系列战车。最露面的事是,美军第3机步师第2装甲旅的M2步兵战车和M1坦克一道,两次在大白天大摇大摆地开进了仍在伊拉克军队控制下的首都巴格达市区,令人咋舌。第一次出动的是一个坦克加强连,第二次大约是一个坦克营的规模。这两次军事行动,老记们称之为“坦克逛巴格达”,美军称之为“装甲突击行动”。这一极其大胆的军事行动,开创了步坦协同的新方式。“布雷德利”步兵战车这一回又“秀”了一把,为巴格达的“闪电般陷落”,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2003年时,美军中M2A3步兵战车的装备数量为1 602辆;而到了2016年,M2A3型的装备数量达到2 446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M2步兵战车,已经完成了升级到A3型的改造。美国大兵亲切地称M23步兵战车为“步兵连的骏马”。然而,这匹“骏马”能否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呢?

M2步兵战车的最大缺点

M2步兵战车的作战任务有三条:一是将步兵部队安全地运送到最前线;二是以火力掩护下车步兵实施地面作战;三是攻击对下车作战步兵有威胁的坦克、步兵战车等。M2步兵战车,使得步兵的最小单位——步兵班具有乘车作战的能力。

美国陆军的步兵班编制为9人,包括:班长、战斗小组长(副班长)2人、自动枪手2人、(火箭筒)掷弹手2人、反坦克特种兵1人和小枪手1人。

然而,一辆M2A3步兵战车的载员(下车战斗的步兵)人数为7人,而一个步兵班的人数为9人,二者相差2人。有人说,M2步兵战车下车作战步兵人数上的不足,是“它的最大的缺点”。这话对不对呢?让我们来分析分析。

对于美国陆军来说,下车作战的步兵,究竟是保持9个人步兵班的战斗编制,还是另外规定7个人下车步兵的作战战法?美国陆军给出的结论是:维持9人步兵班的编制不变!这样,问题就来啦!怎样由7人下车快速组成9人的步兵班呢?美国陆军的做法是:一个M2A3步兵战车排、4辆“布雷德利”战车载员的28人,重新组合成3个步兵班。具体安排是:下车战斗的28人中,一人为排长,随一号车战斗或跟随下车步兵指挥战斗;剩下的27人,按照严格的组配,重新组成3个步兵班。组配的方式从本文图中可以一目了然。具体的组配方式是很严格的,即哪个车的哪个步兵应该编入哪个下车步兵班?是固定不变的。当然,这在平时要经过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才能做得到。在这里就不做细致的探究了。

文中?图片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图中左上方的一号车(图中编号为①,下同)中,编有3个“特殊兵”,即:无线电手(PRO)、前方观察员(FO)、卫生员(医务兵,MEDIC)。这3个“特殊兵”,由连部或营部统一派遣,很可能是乘坐单独的“悍马”车跟进的,都是在排长的指挥下工作和战斗的,能侦察,能和上级及友邻通信联络,能处理简单的战伤。由此也可以看出,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布雷德利”排,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

无疑,“4车变3班”的这一套做法,看起来是很科学、很合理的。但是,它带来了战斗运用上的复杂性。尤其是夜间作战,黑灯瞎火的,下车以后重新编组,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有人说:“步兵班下车作战人数上的不足,是M2步兵战车的最大缺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了弥补这一缺点,以及M2步兵战车防护力不足的缺点,美国陆军先后实施了对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后继车型的三次研制计划。

第一次是在1999年。当时它是美国陆军庞大的“未来作战系统”(FCS)计划中的一项,研制代号为XM1206步兵战车,目的是研制能用C-130空运的轻型的、先进步兵战车。结果,2009年由于FCS项目取消,轻型车体的生存力不足,这项未来步兵战车项目也不得不取消。这可以说是美国陆军高层决策上的失败。

第二次是2010年开始的GCV(陆地战斗车辆)计划,设想研制重量达60吨的超级重型步兵战车。这一回走向了反面。由于设想的步兵战车太重,“缺乏实用性”,而不得不于2014年下马。

第三次是2015年提出的FFV(未来战斗车辆)计划。研制方很快于2016年11月研制出FFV的试制样车。结果,由于陆军高层对FFV项目的意见分歧太大,摇摆不定,最终不得不宣布,该项目“无限期延长”。

这样一来,整个2020年代,“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将没有后继车型!M2A3步兵战车的进一步改进将不可避免。在2016年的兵器展览会上,厂家提出了“下一代'布雷德利’战车”模型,可以说是“'布雷德利’战车的升级版”;而下面将要详细加以介绍的AMPV,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替代M2步兵战车?值得人们关注。

AMPV横空出世

尽管AMPV(多用途装甲车)可以说是“无炮塔、无重型武器的'布雷德利’战车”,但是,它的战斗全重依然达到了36.3吨!战斗全重增加的原因,是因为“设计指标要求”中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乘员的生存性:作为战斗车辆,它应当能够抵御直接射击、间接射击和简易爆炸装置/反坦克地雷等的攻击;

第二,具有M1主战坦克和M2步兵战车一样的越野机动能力;

第三,情报、信息、通信能力;

第四,具有良好的升级和变型能力。

AMPV的研制厂商——BAE系统公司决定以M2A3步兵战车为底盘加以改造,称之为“'布雷德利’A3通用底盘系列车”,英文缩写为BCCFoV。这意味着AMPV的零部件和M2A3的零部件有很好的互换性。不过,既然是较大的改装,就不是去掉M2战车的炮塔和武器、换上新的装置了事;而是进行了全新的改造。但是车体就加长了不少,车长由M2A3战车的6.5米增加到6.96米,比M113A3装甲输送车的全长增加了1.64米,这使得AMPV的车内空间比M113装甲输送车扩大了78%,达到了两名乘员加上11名载员的容纳空间,还比较宽敞。

多用途装甲车的防护水平达到和超过了M2A3步兵战车的防护水平。特别是车体底部采取了防IED/防反坦克地雷的措施,加装了V型装甲套件(Belly Armor Kit)以及载员座椅的弹性缓冲装置;再加上车体正面及两侧加装了反应式装甲;车体内侧加装防剥落衬层,极大地提高了乘载员的生存力。

在机动性方面,同样是采用M2A3战车上相同的涡轮增压柴油机。由于AMPV的战斗全重增加,机动性略有下降,最大速度为55~61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也有所降低,仅为362千米。

关于AMPV的采购计划,光是装甲旅战斗队就要采购2 897辆,共5种车型,即:通用型、任务指挥型(作战型)、自行迫击炮型、医务后送型、医务治疗型。5种车型的详细采购数量,如文中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多用途装甲车中,医务后送型和医务救治型合计就有1 002辆!比任务指挥型还要多!可见美国陆军对士兵的战伤救治是相当重视的。

AMPV的第一种车型为通用型,研制代号为XM1283型,乘员2人:车长和驾驶员,载员为6人,加上一副担架。其主要任务是:运送士兵和军用物资、弹药等到最前线,并把负伤的士兵后送,以及担任警备任务等。本车除了有高度的机动性和良好的防护性外,还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包括先进的无线电台、下一代综合无线战术系统两套、车内通话器、驾驶员用热像仪等。总采购量为520辆。

AMPV的第二种车型为任务指挥型,研制代号为XM1286型,用以替代美国陆军现装备的M577/M1068A3型装甲指挥车。它是“美国陆军装甲旅战斗队网络近代化的基石”。作战时,它跟随在先导战斗部队后面2~4千米处,或者跟随在最前沿部队10~20千米处,实施指挥、通信联络。车内有乘员2人:车长和驾驶员,另有作战参谋(或通信兵)2人。主要装备有:战术指挥所必需的高性能无线电系统、M95型迫击炮射击指挥系统、陆军战斗指挥系统等。总采购数量为991辆,是AMPV系列5种车型中采购数量最多的一种。

AMPV的第三种车型是自行迫击炮,研制代号为XM1287型,用以替代美军现装备的M1064A3型120毫米自行迫击炮。乘员人数为2人,炮手2人,主要武器是一门M121型120毫米迫击炮,携弹69发,可对前线作战部队实施间接射击支援;在反恐作战中,可实施广域的作战警戒。采购数量为384辆。

AMPV的第四种车型为医务后送型,研制代号为XM1284型,用以替代现装备的M113A3医务后送车。其主要任务有两条:一条是迅速将伤员后送到前方救护所或医务后送车交接点;二是为前方士兵补充医药用品。车内有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卫生员。车内可接受6名轻伤员,或者4副担架,或者3名轻伤员加上两副担架。总采购数量为788辆。

AMPV的第五种车型为医务救治型,研制代号为XM1285型,用以替代现装备的M577A3型医务救治车。乘员为4人,包括:车长、驾驶员、医务人员2人,可实施紧急的外伤处理和外科小手术。总采购数量为214辆。

上述5种多用途装甲车(AMPV),主要用来替换美国装甲旅战斗队现装备的M113系列的相应装备。一个美军装甲旅战斗队共装备各种装甲车辆469辆,其中,M113装甲输送车系列共137辆。到了2020年之后,M113系列装甲车将被AMPV所取代。到那时候,M2/M3系列战车共有151辆;M109A7/M992A3自行榴弹炮共有36辆;再加上以M2A3步兵战车为底盘的AMPV,137辆。这样,M2/M3系列战车的总数达到了324辆,占到装甲旅装甲车辆总数的69%!这样一来,不仅使装甲旅战斗队的整体防护性和机动力大大提高,而且,还简化了装甲旅的后勤、维修保障和训练费用。

考虑到美国陆军的军、师两级还要更新所配置的M113系列装甲车,所以,美军还要补充订购1 922辆AMPV。尽管如此,由于美国陆军中有庞大的M113系列装甲车,2013年时还有13441辆。其中的部分M113装甲车更换为AMPV之后,美军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M113系列装甲车。美军的做法是,将继续服役的M113装甲输送车上加装事先准备好的“装甲防护系统”(APS)套件,以增强其装甲防护力。

根据美国陆军的资料,陆军的下一代战斗车辆,将是“未来战斗车辆”(FFV)或者是自主式无人战车。然而,这些“未来战车”配备到部队,将是2030年以后的事。而俄罗斯的T-14“舰队”主战坦克和T-15“舰队”步兵战车,到2020年便可以成军。整个21世纪20年代,美国陆军将没有与之相抗衡的主战兵器!对美国陆军来说,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作为补救措施,美国陆军打算引进以色列研制的主动防护系统:M1A2主战坦克上,采用的是“梅卡瓦”坦克上采用的“优胜杯”(Trophy)主动防护系统;而M2A3步兵战车和AMPV上采用的是以色列研制的另一种主动防护系统。多年前美国投入重金研制的“模块化主动防护系统”则未被采用。这说明美国陆军的研发能力,已经在走下坡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