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建开:山水名胜联的创作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1-12-29

 山水名胜联的创作

曾建开

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它是我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中运用与普及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汉民族文化,同时它又是一种最为实用的文学体裁,因而爱好楹联者人数众多。因此,自清代以来,关于楹联的图书非常之多,有联话、对联故事、联集、楹联创作常识等等。在现有的楹联创作入门图书中,又多以阐述联律或楹联修辞方法为主,而涉及楹联构思方面的内容少见。有不少楹联爱好者通过学习,对联律方面的常识已基本掌握,对其修辞方法也基本了解,可就是做不出像模像样的联作来,有的联友为此感到苦恼,感到惶惑。

楹联的种类有很多,如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升学联、乔迁联、时事联、山水名胜联等等。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山川壮丽,有着数不胜数的优美风景;同时,由于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各类人文建筑壮观,因而在历代形成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流传着许许多多生动的历史人文故事。因此,山水名胜楹联的数量在全部楹联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下面,我试结合历史上的一些名联以及我自己的一些创作实践,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山水名胜联的一些构思方法,权当抛砖引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联友赐教。

所谓名胜,就是指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假如我们旅游到了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如江海湖边、峡谷、峰顶,或到一处或多处人文古迹之地,有些联友便会忍不住想要用楹联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了。怎么着手呢?其实,描述所见无非是状景,记录所感也无非就是发表些看法,而发表看法就离不开议论。抓住了状景与议论这个“牛鼻子”,也就牵稳了“构思”这条“牛”,就不用发愁它不跟你走了。当然,这条牛是大还是小、是肥还是瘦、是一条充满活力的牛还是一条有病的牛,这就要看我们平时给它喂草的多少了。

我认为,不论是哪一种文学创作活动,它的构思不仅仅是一种脑力劳动,它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由于楹联创作在很多时候都表现为一种即兴创作,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对构思的优劣会有较大影响。诗也好、联也好,创作实践常常表明,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时间所创作出来的同一内容的作品,其作品面貌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可以证明作者即时心理活动对构思具有影响。我们常说的所谓创作“灵感”,就是即时心理状态与知识记忆撞击的结果。当然,初稿出来之后的修改润色工作也不容忽视。虽然在很多时候,“一锤”并不能够“定音”,但这个“一锤”的“定调”作用却是很明显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山水名胜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为了叙述方便,我在这里暂且将描述它的楹联一分为二:将没有直接描述人文古迹的一类楹联称为自然风光名胜联,将直接以具体的人文古迹为描述对象的一类楹联称为人文名胜联。

山水名胜又常被称为风景名胜。要写好山水名胜联,须先了解它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综观历代山水名胜联,它们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状景抒情,二是吊古论今,三是议事抒怀。把握好它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将会使我们的名胜联构思更容易进入创作状态。当我们面对某个即将被撰写的山水名胜对象时,究竟以何种形式或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即选择侧重和突现它的哪一个特点,这会因人而异。而且在很多时候,这种选择可能是在联作者还没有明显意识到的情形下就已经完成。

一副楹联分为上下两联,上联也称上比,下联称下比;不分上下联时,将每半副联统一称作单比。楹联的单比,短者仅两三字,长者达数百字。楹联的长短,这要看作者的才气与爱好而定。一般而言,实用楹联的单比不宜超过二十字,常见的楹联单比都在五字至十五字之间。

楹联的创作过程中,自然会要用到语言的修辞,但我这里讲的构思,主要是涉及楹联创作时的立意。

  一、 自然风光名胜联

山水名胜联以纯粹的山水自然风光为描述对象,将自然界的山水木石、日月风雨、走兽鸣禽、花草虫鱼等物写入楹联中,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写作中,常以某地的典型景物入联,其构思特点是以个别代替一般,以特色景物来概括整体风景。兹举例如下:

〖例1〗清代阮元《题南昌百花洲》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集自白居易古风《琵琶行》中句,下句集自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句。上联写花木迎风,下联写云和日在水中的倒影。大约作者认为,将此两集句用于描述百花洲的秋日风景显得非常贴切。作者撰写此联的着眼点在描述百花洲的眼前之景。由于阮元饱读古人之诗,当他看到这里的秋天美丽的景色后,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便从他的脑海中跳了出来。我将阮元这种构思方法称之为“借古写今”法。

〖例2〗佚名《题温州梅雨潭》联:

飞瀑半天晴亦雨;

寒潭终古夏如秋。 

此联上下联全是写水,整联写高空飞瀑落入潭中之景。上联写瀑飞散雾溅雨,虽晴亦雨;下联作者的描述侧重点在于他身临瀑前的感受:置身于炎夏,感觉中的气候却是凉意如秋临。这样,作者通过他的所见所感,就将梅雨潭的风景特色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这是用的“嵌字切题法”。作者的创作构思从潭名中的“雨”、“潭”二字立意,分别在上下联中嵌入了此二字。我们仔细分析这副联的切入角度就会发现,它的作者并没有像常人那样,写瀑用“白练”、“银练”来作比喻、写潭则如何“涟漪微漾”,而是从皮肤的触觉来写的,瀑的“晴亦雨”既是视觉,同时也是触觉,潭的“夏如秋”更是触觉。

〖例3〗拙作《题羊狮幕风景区》联:

枕月难眠,听三更风竹敲秋韵;

登峰醉咏,看万里云山涌怒潮。 

此联立意、构思的着眼点在“听风”与“看云”。枕月听三更风,登峰看万里云,这是许多夜宿羊狮幕游客所经历过的。尤其是宿沈家大院那边的旅客,因为那里有数百亩毛竹林和水竹林,听风更觉有韵味。本来用“涌春潮”对“敲秋韵”,从词意上来说会比“涌怒潮”对仗更工整,但这里用“春”字不合联律平仄规范,所以将“春”字改为“怒”字了。如果将下联中的后三字改为“沐晚潮”,似亦无不可。

〖例4〗姚茂初题《金螺峰》联:

叶底黄鹂寻昵语;

亭前紫燕剪流霞。

萍乡金螺峰占地面积不大,峰亦不高,它位于市区内的虎形公园与鹅湖公园之间,萍水河绕峰足而过。山峰上建有音乐茶座、三星娱乐亭、观景水榭等亭台楼阁。当年姚茂初先生应邀创作了一组题金螺峰亭台的楹联,此为其中的一副。金螺峰只是一个小景点,但它所处位置优越,风景秀丽,是一处休闲的好去处。上面这副联,只以寻常景物入句,然而却写出了情趣:叶底黄鹂鸟儿相互对语说着悄悄话,亭前紫燕相互追逐,从缭绕在金螺峰上的散漫云岚中掠过。此联以动写静,将金螺峰上的幽静氛围表现出来了。可谓用语不奇而风情毕现。

二、人文名胜联

人文名胜,即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或由于著名历史人物的涉足而形成的史事遗迹建筑物、纪念性建筑物,以及与此相关的非建筑物遗址,相关的故事、诗文绘画题辞碑刻、树木等。人文名胜联,即以此种内容为题咏对象的楹联。

(一)状景与凭吊

  1、上下联皆状景

   〖例1〗 长沙岳麓山上有云麓宫,其间有对联云: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云麓宫,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1572),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

此联的立意,它的侧重点不在宫而在山。作者从视觉的“云气”和听觉的“江声”着眼,南至衡山,北到洞庭湖,涵括了整个湖南省,可谓视野广阔。作者想以此来说明云麓宫所在的岳麓山的枢纽位置。作者在“云气”前缀方位词“西南”,在“江声”之前缀时间词“日夜”,这就在时与空两个方面渲染、烘托了岳麓山的气势,即使读者从未登过岳麓山,一座雄伟的山岳形象也会通过想象隐约浮现在自己眼前。作者并没有从正面描写岳麓山如何雄伟如何秀丽如何清幽,而是从大处着眼,将五岳之一的衡山、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国内闻名的大湖泊洞庭湖拉来作为岳麓山的陪衬,这就说明了岳麓山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我将这种构思方法称之为“声东击西”法或“以远托近”法。

  〖例2〗拙作《题月池》联:

月台茶馆,琵琶弦上潮生潮落;

水榭荷池,竹笛声中花谢花开。

月池,一名玩月池,位于苏州市灵岩山顶。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争霸,越国战败,越国进献美女西施于吴王,深得吴王夫差的宠爱。但她仍整日闷闷不乐,日夜思念故乡的亲人。吴王夫差费尽心机也不能博得西施一笑。临近中秋的一个晚上,夫差见西施扶着窗栏对着月光不停地叹息,便对她发问:“美人为何闷闷不乐?哪怕你想要天上之月,孤都为你摘下来。”为博得西施的欢心,吴王便赶紧召集谋臣智囊想办法,最后决定为西施在馆娃宫内开凿两个池子,大的叫“玩花池”,荷花袅娜;小的叫“玩月池”,月漾清波。吴王从此常与西施在池旁玩乐,西施借倒影与水中的明月嬉戏,她手遮住半边月影,并戏言“水中捞月”,人们便称之为“西施玩月”。西施居宫既久,不免思念家乡亲人和她儿时的女伴。有时,西施坐于琴台上弹奏琵琶,立于水榭栏前弄笛,以打发闲暇时光与消愁解闷。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最早的山顶皇家园林。灵岩山上,除玩月池以外,至今还存有吴王井、流花池、西施洞、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

《题月池》一联,构思从西施弹奏琵琶与吹笛为切入点,以琵琶演奏声的急缓“潮生潮落”体现西施的心情,以“花谢花开”表现四季更替与时光消逝,并从中见出西施的无奈与无聊。

〖例3〗武汉黄鹤楼有联: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武昌蛇山峰岭之上,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后屡毁屡建。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此联相传出自沈复著的《浮生六记》。

此联的构思,主要从化用前人的传说和诗句着力,虽用典而不着痕迹,致使全联意境隽永。上联中化用了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芳草萋萋鹦鹉洲”,下联化用李白的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且上联首句以发问出之,寓作者深沉感慨于其中。

2. 状景与凭吊史事与古人相结合

  (1)上联状景,下联用典。

  〖例1〗清代时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刘坤一题南昌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江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下联中的“江上才人”指《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阁中帝子”指唐代宗室、滕王李元婴,典出唐代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李元婴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他主持了滕王阁的建造。我们从此联即可看出,刘坤一眼界宽广,胸怀天下,境界高远,他注国家兴废于心底,收古今历史于眼前,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而王勃的“槛外长江空自流”,则传导出一种“逝者如斯”的伤感情绪。由于刘、王二人身份地位的不同,生存条件的显著差异,他们的胸怀与精神境界也就大不一样。此联的上联既写景又抒情,作者所关心的是大清江山是否“无恙”,这也切合他的身份、地位与职责。然而他在下联中感叹人生苦短,别说是人的一生,就是从古到今,也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而已。

(2)上联用典,下联状景。

〖例1〗长沙时务学堂旧址有一座百一亭,今人陈书良先生为其撰一联:

百代萦思,佳人屐齿,硕彦游踪,依约云龙风虎;

一亭独眺,巷陌参差,湘流容与,销磨月夕花晨。      

此联的立意在于颂扬时务学堂的业绩、赞美它的优美环境。在具体构思上,作者用上联追忆往昔,下联只写眼前。此联亦用的“嵌字切题”法,嵌字用的是鹤顶格,将亭名分别嵌入了上联和下联。它与前面《题温州梅雨潭》一联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在上联中用了典故“云龙风虎”。云龙风虎为一成语,意为云随龙生,风随虎起,联中用于比喻时务学堂中的历代“佳人”“硕彦”相互影响作用,形成和传承了良好的校风。云龙风虎一词典出《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例2〗 南京清凉山有一扫叶楼,是明末清初画家、诗人龚贤的故居。扫叶楼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样,砖木结构,覆小瓦,三层,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平台远望,楼后庭院内假山层叠,与善庆寺前石阶结合一体。龚贤,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和诗人,山水画造诣卓越,被推为“金陵八家”之首,著有诗歌《草香堂集》等;晚年定居此处,并以屋旁余地半亩建园,栽花种竹,名“半亩园”,曾自写小照,着僧服,作扫落叶状,因名所居为扫叶楼。辛亥革命后,历任江西省都督、讨袁军总司令的江西武宁人李烈钧为此楼题联:

带甲满天地,词赋动江关,惟战士文人,到此偏多千古恨;

烟波渺何处,齐鲁青未了,只湖光山色,而今犹是六朝春。

上联中“带甲满天地”出自唐代杜甫的《送远》诗。原诗为:“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词赋动江关”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的最后一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改“诗”为“词”。“战士文人”则是李烈钧的自诩。

下联中的“烟波渺何处”,系化用清代诗人万邦荣的《清江曲》一诗中“欸乃中流摇桨去,烟波渺渺知何处”句。“齐鲁青未了”出自唐代杜甫的《望岳》诗的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六朝”:六朝(222年–589年),一般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三国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或称萧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又因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京师,所以后世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来代指南京。

此联的上联是写李烈钧自己,他自以为文武双全,且发千古之思;其首句“带甲满天地”,似有“统帅千军万马”的意蕴在内。下联“烟波渺何处”写万里长江,借杜甫“齐鲁青未了”句写南京的清凉山、栖霞山、紫金山,“湖光”写南京城内的玄武湖。全联境界开阔,状景、抒情,皆借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为己用,展现了作者的文化修养。

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入江西,11月攻占南昌。国民政府电召李烈钧,任命他为江西省政府主席。宁汉分裂后。武汉政府又任命朱培德为江西省政府主席。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任命李烈钧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李遂赴南京任职。1928年10月,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仅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的虚名,未再担任实职,遂离开南京,到上海养病。此联大约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内所撰。

(3)上下联中均融入了凭吊之情、忧患之思。

〖例1〗如张尔荩题扬州史可法祠联: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此联的主旨显为吊亡。南明时期,史可法以南京兵部尚书,大学士身份在扬州督师,城破之时,他的尸首已经无法辨认,属下只好将其衣冠安葬,成衣冠冢。史可法的衣冠冢在扬州广储门外的梅花岭上,山上多种梅树。扬州的陷落,也预示着南明的好日子到了尽头。上联以“数点梅花”状“亡国泪”,暗切史可法的衣冠冢所在地梅花岭;下联以“二分明月”喻“故臣心”,暗切扬州城。“二分明月”典出徐凝的《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中借指扬州的繁华景象。作者在创作构思时,将“梅花”、“明月”、“亡国”、“故臣”这些苍凉悲切的词藻,它们集中指向距今三百多年前以身殉国的那位民族英雄史可法,给人以沉痛悲怆之感,可说是字字切题。

〖例2〗如江峰青题安庆大观亭望华楼联:

   金汤依旧扼荆阳,风起云飞,不尽悲歌怀猛士;

   银汉何时洗兵甲,内忧外患,似留艰巨待英才。

江峰青(1860-1931),近代社会活动家。字湘岚,号襄楠。江西婺源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曾任浙江嘉善县令,累官至大学士。

大观亭遗址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中段(今大观亭街56号)。位踞山上,背倚大龙山,前临长江,境界开阔,气象雄伟,故有 “大观”之名。吴名风在《游大观亭记》中曾说:“亭据山巅,在忠宣墓侧。

上联中的“金汤”喻指安庆城,意为固若金汤。荆阳位于今安徽太湖县城晋熙镇东22公里许的太湖县边界,依据山险而筑城。联中“猛士”指余阙。作者感于时世,登楼怀人,情怀悲壮。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元末官吏,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元统元年(1333)进士。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起,天下震动,朝廷任命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镇守安庆。时,天完红巾军徐寿辉正率军围攻安庆,城周尽树寨栅。余阙从小路入城后,即开仓赈济饥民,亲率民兵士卒数千人出正观门,与天完红巾军陈友谅军大战于沙漠洲,冒矢石冲入阵内,连斩陈友谅十三员大将,连破红巾军围城寨栅双港寨等四十三寨。十五年五月,同天完红巾军赵普胜部苦战三日,使其无功自遁。继而又与赵普胜相持二十余日,经大小数十战,迫使赵军撤围而退。次年,战事稍减,即组织军民修城防,将城墙普遍加高二丈六尺,并开挖三条长壕,引江水环城。他组织军民到郊外屯耕劳作,前后扼守安庆七年,历经大小数十战。淮东淮西尽由红巾军占据,唯安庆为完城。朝廷升其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转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不久改为左丞并赐二品服。十八年正月,陈友谅大集诸部,乘战数千出洞庭湖口,蔽江直下,树栅塔飞楼环攻安庆,陈友谅、赵普胜、祝寇分别主攻西、东、南门,初七日中午,西门危急,余阙徒步提戟,率军往救,战于清水塘,身负重创十余处。红巾军从城外蜂拥进城,将其重围之。城中四处火起。他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沉于清水塘中。陈友谅感其义,派兵觅得其尸,殓葬于正观门外。元廷赠余阙为淮南行省平章,追封豳国公,谥忠宣。

(二)议论

1.赞颂式

〖例1〗现代大文学家郭沫若于1959年9月题济南李清照纪念堂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讽刺式

〖例1〗杭州西湖有岳王坟,坟的对面铸有宋代奸相秦桧及他的老婆王氏跪姿铁像。清代刘凤诰的好友阮元撰写了一副讽刺联贴在跪像前: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此联以秦桧夫妇互相指责的口气成联,把他们的丑态刻划得活灵活现。

〖例2〗解放前的四川军阀割据,军阀们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在设立所谓“防区”,他们巧立各种名目,向防区内的老百姓摊派苛捐杂税,引起群众的痛恨。四川民间历来有祭祀瘟神的庙宇,于是有人就在某瘟神庙大门两边题了一副联来发泄不满情绪:

坐镇此方,不管青菜红苕,拿来就吃;

驻防斯土,若无黄金白镪,休想除瘟!

此联语意双关,以瘟神口吻道白,明里说它自己,暗里却是讽刺当地军阀的恶行。

    〖例3〗某财神庙联: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

此联以财神菩萨的口吻,揭露和讥讽了某些人的贪婪嘴脸。

〖例4〗拙作《题华清池》联:

皇恩浩荡,汩汩脂泉难洗马嵬坡前恨;

妃态温柔,翩翩歌舞永销咸阳道上魂。

3、纪事式

〖例1〗丘逢甲题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例2〗拙作《题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纪念碑”》联:

三军疾发,两岸鸣金,一朝巨臂翻新页;

万炮齐轰,千帆竞桨,百战雄师过大江。

4、史论式

〖例1〗清人赵藩所撰成都武侯祠联最有名: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与一般浮泛的议论相比,提出了两个对于治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是肯定了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正确策略(以攻心为上,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实行七擒七纵,终使孟获心服口服),换来了西蜀的长治久安。二是赞扬了诸葛亮善于审时度势,治蜀期间采用了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社会相对稳定。

〖例2〗拙作《题秦始皇陵园》联:

势统中原,车同轨,书同文,功勋赫赫垂青史;

威临天下,生坑儒,死坑匠,劣迹斑斑怯黄泉。

(三)谐趣

    1、由环境生发情趣

    〖例1〗宋代大理学家朱熹《题漳州开元寺》联: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抱将月向水边吞。

作者构思巧妙,上联鸟衔春,下联鱼抱月,把开元寺中的清幽环境给写活了。

    

2、从字面生发联想

    〖例1〗安徽黄山有观音寺,一个名叫汪尚奇的人为该寺撰联:

音可能观?观遍黄山开慧眼;

士何以大?大如沧海显婆心。

此联用词语倒装的形式将“观音大士”四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中,而且还在上下联中用了顶针修辞手法来衔接语意的转折,如上联中的“观”字、下联中的“大”字,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2〗福州鼓山涌泉寺有一联,但不知是谁所撰:

净地何须扫;

空门不用关。

上联作者从佛寺为清净之地生发出由字面上的联想:既然是洁净的地面,有何物可扫?下联从佛家称为“空门”生发字面上的联想:空门即没有门,既然连门都没有,又怎么能关门呢?于是构思出此联。将“清净之地”强解为“洁净之地”,将佛家的“空门”强解为“没有门”,是概念偷换,体现出了作者的文思智慧与幽默个性。

3、由题咏对象生发揶揄、戏谑之思。

对联创作中,有一类嬉笑怒骂之文字风格,看似无理,然则或切入巧妙,或别有深意,均可一读。

〖例1〗《题岳阳楼》([清] 李秀峰):

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去,飞过来,一个神仙谁在眼;

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例2〗《题崂山太清宫》([当代] 曾建开):

得道有何难?仅修它数十春秋,吃些个苦头,便赚取仙风道骨;

登天殊不易,纵活那百千寒暑,弄几蔸灵草,怎捱到地老天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