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或问子产(14-9~10)

 经义工坊 2021-12-30

14-9孔子对子产、子西、管仲分别作出评价,进一步体现其仁政思想,期望为政者能够真正做到惠人、爱人。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注释】
或:有的、有的人。
子产:郑国的大夫。
惠:授恩惠于人。
子西:这里应指楚国的令尹,名申。
人也:即此人也。肯定、称赞此人是仁德之人。
伯氏:齐国的大夫。
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
没齿:死、死去。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仁人,他剥夺了伯氏骈地三百家的采邑,伯氏此后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但至死对他也没有怨言。”
 
子产为郑国大夫。当时,郑国处于晋楚两国争霸斗争的夹缝之中,左右为难。正是因为子产的努力,郑国恪守礼制、保全利益,政通人和、繁荣安定。子产遍施仁政,给予百姓很多恩惠,因此被称为一代贤相。《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曾说子产有“君子之道”。本章则评价子产“惠人也”,认为他是仁爱惠民之人。
子西为楚国令尹公子申,与孔子大约同时,曾阻止楚昭王任用孔子。子申有逊位之德,两次让王于楚君,但误召白公胜为朝大夫。公元前479年,子申被白公胜作乱所杀。孔子对此人采取不予评价的态度,只能说:“他呀!他呀!”
管仲为齐国大夫,后为相辅佐齐桓公。伯氏也是齐国大夫,因为犯法,被管仲依法处置。尽管自己的土地都被剥夺,但对管仲没有任何怨言,被管仲之仁深切感化,充分证明管仲公正、仁义,是为政的典范。

14-10孔子认为,人处于不同的境地,都应有不同的行为规范。但无论处于贫穷或者富裕的环境,都应该加强个人修养,保持正常的心态。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怨”即怨恨。因贫穷而内心不平衡,这是一般人都会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在贫穷时,要做到没有怨恨、没有不平,这个比较难。人在富裕时,要做到没有骄傲之心,这个比较容易。孔子告诫弟子,要加强道德修养,既要努力做到“贫而无怨”,又要坚持做到“富而无骄”。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富而好仁”,那就相当不错;尤其处于贫困而没有怨言,则更加难能可贵。
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贫而怨”,就会时时感到很苦恼,进而心生怨恨;如果一个人“富而骄”,就会处处感到不满足,进而心生骄奢。骄奢则会引发攀比,就会自始至终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人生也就无快乐可言。这种人一旦为政,就会对国家、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