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宪问篇》感悟六十六

 以仁通志 2023-06-26 发布于陕西

宪问篇十四

(九)

原文:

子曰:“为命,裨(bi)谌(che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脩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白话:

孔子说:“郑国出具一份外交辞令,首先由裨谌写出草稿,其次经过世叔研究确定大意,然后由行人子羽增减字句,最后由东里的子产进行润色。”

感悟:

要想写出一份好的文件,需要经过层层的加工,这段话中出现了四个人,裨谌、世叔、子羽、子产,他们共同配合完成一份好的外交辞令,说明这个团队组织得很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

(十)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白话:

有人问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他是对人民有恩惠的人。”

又问子西,孔子说:“是问他吗?是问他吗?”

又问管仲,孔子说:“这个人啊,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家,伯氏终身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到死都没有怨言。”

感悟:

子产治国比较严格,但孔子说他对人民有恩惠,为什么呢?治国严格说明政治清明,官员公正廉洁,人民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是幸福的,如同得到了恩惠。

子西是子产的兄弟,治国的能力比较差,孔子不想评论,所以连说了两句“是问他吗?”,想象这个画面和语气很有意思。

管仲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孔子认为他执法公正,被他惩罚的人没有一句怨言。

由此可见,对一个人宽容,未必是对他好;对一个人严格,可能是关爱他。处罚一个人时只要公正,对方是没有怨言的。

(十一)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白话:

孔子说:“在贫困时能没有怨言,是很难做到的;在富有时能不骄傲,相对是容易的。”

感悟:

贫困是人们所厌恶的,在厌恶的环境中没有怨言,说明涵养极高,不容易做到,比如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富有是人们所喜欢的,在富有的环境中不傲慢对待别人,相对容易一些。

(十二)

原文: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白话:

孔子说:“孟公绰这个人,让他做赵国、魏国的家臣是可以的,但不可以让他去做滕国、薛国的大夫。”

感悟:

赵国和魏国是当时的大国,做他们的家臣,地位尊贵而事情少,能力普通也能胜任。

滕国和薛国是当时的小国,做他们的大夫,地位较高但事情多,能力普通是无法胜任的。

就像大公司的高管在一个体系相对完善的组织里工作,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比较低。一旦把他放到体系不完善、事情多的组织里工作,他就难以胜任了。由此可见,古今都是一样啊。

(十三)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白话:

子路问如何才算是一个成人。

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公绰那样没有欲望,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一定的礼乐修养,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孔子又说:“如今想做一个成人何必这样呢。看见利能想到义,看见危险敢付出性命,许下的诺言能够长久不忘记,也可以算是成人了。”

感悟:

这里所说的成人是指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孔子看来包含四个方面:有智慧、没欲望、有才艺、有礼乐方面的修养。

这样的标准很高,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因此孔子给出了次一级的标准:见利不忘义、临危不惧、诚实守信。

差别在哪儿呢?第一个标准是抽象而全面的,第二个标准是具体而局部的,有了智慧必然能够见利不忘义,没有欲望必然能无所畏惧,有礼乐方面的修养必然诚实守信。

(十四)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白话:

孔子向公明贾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听说这位先生平常不说话也不笑,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一丝一毫的东西?”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您的人说得过分了。这位先生在适当的时机才说话,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他遇到高兴的事情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他认为符合道义的东西才拿取,所以别人不讨厌他拿取。”

孔子说:“是这样吗?真是这样吗?“

感悟:

(十五)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白话:

孔子说:“臧武仲拿他的防邑来请求鲁君立自己的后人,虽有很多人说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相信的。“

感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