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46周: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真的太爽了

 发发执笔 2021-12-30

 

Hi,我是发发~今天下午,我总算结束了独自带娃的40个小时。

这段时间里,我再一次突破自己的生活能力,凭一己之力带孩子之余,一日三餐、卫生家务、溜达买菜、按时睡觉,一样不落。

因为陪睡时间多,所以周末留给自己的时间少了,周总结也只能赶着晚上睡前写。

本周是我和孩子回归小家庭生活的第一周。在这一周时间里,我做到了上周总结中提及的“沉浸式带娃”。每天的生活虽然重复,却不觉枯燥。

我体悟到,平凡生活里最大的仪式感,不是烛光晚餐,不是围炉夜话,其实是生活规律——作息规律,一日三餐按时按量,家务不拖延。

一、目标回顾 

1、读书会开营,共读第一本书

2、精读1本书《只管去做》

3、小红书更新2篇,未完成目标(4篇),但出了1篇爆款,质量胜于数量

4、公众号更新4篇,完成既定目标

5、给婆婆庆生

6、早睡7天,基本做到

7、晨间日记7篇

8、早睡群喜迎3名新伙伴,无名小群慢吞吞地壮大

9、朋友圈分享读书笔记3篇,不达标,要克服完美主义

10、下单时间轴计划本

二、经验总结 

个人成长

1、早起的第二个月

本月是早起的第二个月,因为天气骤冷,我没有实现月计划中每日时间利用清单中的时间规划。但每天基本能完成重要的3件事:晨间日记+读书会公告+阅读or写作。

本周的早起状态有进步,主要表现在:有时限,有重点。这是我上周和苏苏聊天后复盘时列出的改进计划,我成功做到了。

在读《只管去做》时,作者邹小强借书中人物老付的口,提出列年度计划忌讳“假、大、空、全”。其实,任何计划都应避免这四个字。

早起计划也是如此:

  • 早起,应该是出于本心,出于切身需要,此为“真”。

  • 早起的时间应该在可控范围内,不要超出能力限度,避免“大”。

  • 早起应该列有目标或行动计划,起床后不必多费力气思考应该做什么,避免“空”。

  • 早起应有时间限度,包括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二者中重要的是后者“结束时间”。结束时间是一小段时间里的deadline,有截至时间意识,我们就会优先做重要的事情,或是力所能及之事,避免贪多求“全”。

2、阅读反思

随着读书会的进度,读完了《只管去做》,这本关于目标管理的书籍非常好,特别适合在年底阅读。

作者邹小强采用他一贯的写法,用两个人物的故事带出干货方法。小强,代表我们,说出迷茫。老付是作者,将方法论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让读者有代入感,我们也借着小强的视角,一点点解开迷茫的结。

《只管去做》属于指南类书籍,需要读者跟着故事情节展开行动,随着小强和老付的脚步,写出5年愿景、画出明年的人生九宫格、项目分解图、目标四象限图、年度甘特图、习惯培养卡片……

阅读本书,思考和输出的占比远比输入要多得多。如果只是看了,知道了,而没去做,就容易沦为“知道但没做到”的境地。

所以这本书我会一直放在书桌上,当我需要制定年度计划时,我就翻到对应步骤的页面,跟着书中的指示去操作。

当然,这本书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我会结合其他老师的方法,以及我自己的实际情况,兼收并蓄,做出最适合自己的一份计划。
 
这里分享李欣频老师在《量子天命》书中的一个建议:学习不超过三分之一,反思不小于三分之一,创作要大于三分之一。
 
这句话给我很大启发,输入和输出,占比不可失调,输出不能比输入少太多,否则容易变成头重脚轻的大头娃娃。
 
3、关于复盘
 
说来惭愧,自从本月采用“晨间日记”的形式后,晚间复盘我写得越来越敷衍,下半周因为时间少,加之老家的事情导致心绪不宁,所以睡前没有认真写。
 
翻看我的小绿本,10月的复盘页面写得非常认真,当然也是因为10月时我时间充裕,生活充实。今天看了Faye的复盘,有所启发,之后参考她的方法用起来。
 
晨间日记写了半个月,每天分享于朋友圈,偶尔获得朋友们的反馈,特别感激。所有小小的反馈,都是我坚持的动力。
 
目前的格式,我个人不太满意了,之后思考如何调整,使其更有价值感,不辜负每一次书写的时间和每一位朋友浏览的时间。
 
有惭愧,有思考,也有开心。

本周的公众号文章,留言区有读者告诉我,在我的影响下,开始写日复盘和周复盘。有个可爱的妹子,还把她的手写复盘笔记发给我了,真的感动开心。
 
其实我挺喜欢看别人的复盘日记,我也一直相信复盘使人进步。

不谈及复盘翻盘,复盘变现等格局太高的话语,只要它能让我每一天有充实感,比前一天有进步,复盘就实现了它的意义。
 
工作事业
 
在家带娃,我的工作事业板块,记录自媒体和副业的情况。
 
1、公众号
 
公众号自从暂停日更以来,各方面数据都有滑落的迹象,留言区也是冷冷清清了一阵子。

值得喜悦的是,本周的几篇文章,留言区回暖了,非常感恩与我互动留言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积极反馈。
 
本月计划是每篇文章组织留言抽奖活动,进行了半个月,上个星期没人领奖,这周我主动发出3个红包。

这篇文章开始,我暂停留言抽奖。毕竟经费和精力都有限,公众号目前体量这么小,尚无必要做这些活动,还是先安心做好内容。
 
2、小红书
 
小红书除了一篇爆款。笔记发布后的3天时间里,多次打开小红书,都时99+新消息,看了令人喜不自胜。

我也第一次感受到小红书的用户群体之大。有时就在我浏览一篇笔记后,就弹出十多条新消息。

后来再发布的笔记,流量就没这么美妙了。小红书老师提前嘱咐我,爆款之后数据下跌是常态,要调整好心态,保证每周稳定更新。

我也已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我相信,有了第一篇爆款,就会有第二篇、第三篇……
 
本周接到两个推广合作私信,都是小红书读书博主们普遍会收到的合作,我暂时没有回复。我更期待早日能有出版社青睐,接到纸质书,实现纸质书自由。
 
3、读书会
 
读书会进行一周。我的读书会其实设置很简单,我和运营官皮皮都是实用主义者,就连开营都是短短5分钟。
 
形式简单,是不愿意让读书会占据大家太多精力和时间,把更多时间投入阅读和行动。读后有行动,行动有结果,参加读书会的目标就达成一半了。

况且,群里大多数是职场人士或妈妈,我们彼此体谅,也有一致的共读目标。
 
读完第一本书,发发再次被赞扬书选得好。感谢不吝赞美的小伙伴。能把一本书读出好处来,读者才是最大的功臣。

家庭生活 

1、书桌
 
与书桌阔别一个月回来后,我把书桌重新规整了。虽然现在的它,还比不得网红书桌,没有少女感复古风ins风……但它完全适配它的主人。
 
我把阅读架和电脑增高架撤走了。阅读架坏了,当时买得廉价,质量差。这张书桌,其实只有周末和晚上睡前,我才能用,平时宝宝在这里睡觉,我就在别处用电脑。
 
电脑增高架的功能,改用两摞书代替。桌旁的书架摆满了书,手边是正在阅读的书。触目所及,触手可及,都有纸质书。阅读感氛围满满,十分享受。

 
2、长辈生日
 
本应是我们一家三口回去给长辈庆生,但长辈顾及家中房屋楼顶重修,不适合宝宝生活,加之我们来回奔波不便,就换成他们过来了。
 
感恩两位长辈的付出,我们吃了冬天的第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喝点小酒,小家伙也跟着我们乐此不疲地碰杯。
 
从娘家回来时,爸妈准备了很多蔬菜。这回公婆又带了许多肉菜过来。长辈们的投喂,让我们近期都不愁三餐吃喝,是我们能够生活规律的重要保障,感恩他们。
 
3、影视
 
最近我化身剧迷了。婆婆过来时,在电视看《当家主母》,我才知这部剧开播了。后来在腾讯看,这一看就上头了,每天要看个两三集。
 
倒不是因为剧情多好,只是剧中的三个女演员,我还挺喜欢:蒋勤勤、杨蓉、张慧雯。看了开头,就想知道结尾。平时带娃有时间,我就打开看一会,打发时间。
 
有意思的是,这部剧略过了很多或许拍摄起来有难度的剧情,所以整部剧节奏紧凑,进展飞快。所以这部剧剧集较少,纯当娱乐,看过笑过就好。

三、本周金句合集 

1、所谓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花时间爱自己的旅行。——《时间是良药》

2、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是你自己。——萨特

3、人是自己价值的创造者。——尼采

4、所有的“来得及”,前面都有一句“我相信”,所有的“来不及”,前面都有一句“我觉得”。

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

6、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卡片笔记写作法》

7、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木心

四、本周优劣 

1、本周优点
① 早起状态有调整
② 生活作息规律
③ 自己独自做饭2天
 
2、本周不足
① 知乎持续断更
② 早起后玩手机时间较长
③ 晚间复盘不到位
 
本周不足,也是下周改进要点。

四、下周要事 

1、读书会第二周
2、阅读《意志力红利》《五种时间》
3、小红书更新3篇,公众号更新4篇
4、去图书馆借书
5、养成睡前阅读的习惯

五、小结 

写这篇周总结时,朋友圈收到留言:

希望发布时间还不算晚,不负等待。

这个星期,我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态变得平和,没再有那么多焦虑、无力、迷茫。

其中的改变,或许源于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的复盘;或许源于读到一本好书,获得开解;或许源于朋友和读者们给予我的反馈;或许因为规律正常的生活作息……

也或许是因为,我主动切断了一些输入:我很少看直播了。一是没时间,二是看直播让人血脉贲张,引发情绪的后遗症。

也可能是因为,我终于下单买了一本时间轴手帐本……我纠结了许久,新的手帐体系是否采用时间轴本子。

后来想啊,与其花时间纠结,不如买一本便宜的来试两个月。就这样,解决了内耗。

以上,祝你晚安和早安。欢迎给发发留言,让我看到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