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写千山暮雪的少年~~

 雾里看花1ctryz 2021-12-30


看过金庸的人都知道,老先生的笔下有很多个性飞扬的传奇女子,其中有一个因爱生恨,心肠歹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美人,她就是古墓派始祖林朝英的徒弟,小龙女的师姐,杨过的死对头李莫愁,那么我们今天是要聊一聊李莫愁吗?不,我们聊聊李莫愁念了一生的一句词和写这首词的人。

图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我们在很多的影视剧以及歌曲中都听到过这句词,比如《神雕侠侣》,再比如《梅花三弄》。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摸鱼儿”,又叫做“买陂塘”、“双蕖怨”等,在唐代它是教坊里的曲目,到了后世,人们把它收录为词牌。这首词读来句句真挚,字字含情:

图片

图片
摸鱼儿·雁丘词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图片

谁能想到这样一首意境开阔,意蕴丰富,读来令人肝肠寸断,欲罢不能的词作竟是出自一位十六岁的少年之手。这位少年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历经两朝,亲历过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见证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他就是金朝诗人,被后世尊称为“一代文宗”,“北方文雄”的元好问。

01
绮丽少年

那是公元1190年初秋,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宋金对抗时期,国家动荡不安,山河不宁,在太原秀容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忻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诞生了这户人家的第三个儿子,这位幺儿就是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由于元好问的叔叔没有子嗣,所以尚在襁褓的元好问就被过继给了时任掖县县令三叔元格,由叔叔抚养教育长大。

图片

孩童时期的元好问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资,据说他七岁时就能作诗,十一岁已经得到乡邻称赞,名人赏识,十四岁时的元好问师从名师,博览群书,通读经史,在其他孩童仍然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纪里,我们的天才少年元好问已经准备踏入仕途了。

十六岁这一年秋天,也就是公元1205年秋季,元好问收拾行装踏上了参加科考的旅途,他赴试的目的地叫做并州(今山西太原),由于当时朝廷免乡试,所以少年人远赴并州参加府试(金代的科考分为乡、府、省,殿四级)。正是在去往并州的路上,少年元好问遇到一位捕雁人,捕雁人告诉他:“我今日捕获了一只大雁,杀死这只大雁之后另外一只脱网逃走的雁儿却久久悲鸣,迟迟不肯离去,最终竟撞地而亡了。”

少年人的内心是绮丽而柔软的,他向这位捕雁人买下了雁儿并将其埋葬,垒土为丘,立碑为“雁丘”,写文词以纪念,几经改定便成为我们文章开头写到的流传至今,并且被后人不断传唱的《雁丘词》。

图片

这首被后人传唱不衰的词作,似乎也预示了这位温良少年的一生,这首词里,少年震惊于殉情双雁长相厮守至死不渝的决心,也同情雁儿的无端遭遇,于是用纯熟的笔调描摹了殉情的雁儿内心的悲痛挣扎却又一心赴死的决绝。

字里行间都是形容雁儿生活的不易,他们是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死亡来的如此突然,往后千山暮雪,只影谁依?想当年箫鼓不绝笙歌缭绕的横汾路,如今荒烟衰草绵延不绝,一片凄迷。冥冥之中,词作中的景象和他此后的人生际遇已然契合。

图片

十六岁这一年也成了元好问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从小被光环围绕的天才少年第一次参加科举竟然落第了,而且这样的打击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似乎成了家常便饭。

十七岁,养父元格被罢官,家中失去收入来源。

十九岁,入长安参加科考,不中而归。

02
弱冠之年

二十一岁,回归故里,在遗山读书,自号遗山山人,这一雅号可以说伴随了他的一生,后人整理的很多元好问的诗词作品集亦有“遗山”二字命名,如《遗山乐府》、《元遗山先生文集》,《遗山故物谱》。

二十二岁,赴中都考试,依然不中。

二十三岁,蒙古大军南下,战火不断逼近。

二十四岁,赴汴京参加科举,已经第四次参加科考的元好问又败北而归。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过人的学识和丰富的诗文词作,他得到了当时一些权贵的赏识,一时名扬汴京。

此后的青年元好问在逃难、读书、再逃难的困顿中度过了四年的时间,最终在河南安顿下来。公元1217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元好问又一次赴京赶考,还是落榜了。人到中年,背井离乡,科考不成,功业未就,颇有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味道。

03
而立之时

然而,元好问却没有心思去感叹“人到中年万事休”,他一心向学,1221年,32岁的元好问终于得到了上天垂怜,他进士及第了,可是不通人情的老天爷又立刻把这份垂怜收走了,由于科场发生纠纷,元好问被诬陷,最终为证自身清白,愤不就任,科举之路又一次中断了。

第二年,33岁的元好问在从洛阳去往孟津的路上写出了一首极具男儿气概的词《临江仙》,在旅途中,词人触景生情,首句以今古开篇,营造出十分悠远的时间感,作者叹英雄迟暮,恨流水长东,问情怀谁与共,明知这一怀愁绪无人解得,却仍然以英雄自勉,想要建立盖世功业,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吊古伤今。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

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

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直到1224年,35岁的元好问经人举荐,且考试优异荣登皇榜而正式步入仕途,留任汴京。此时的元好问生活极为朴素,经历了举家多次逃难,亲人离世的辛酸,本以为已经饱尝世事艰难,但是初入官场的读书人还是失望了。失望之余,也还是用诗句从生活中酝酿出些许欣喜,1225年元夕,他带家人上街看灯,满城烟火绽放,花灯如昼,满目繁华,喜悦之余,写下了《京都元夕》。

图片

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虽然留官汴京四个字听起来光耀无比,可是读了三十年书,满腹经纶的元好问到底负责做什么呢,他被安排做了史院编修,说白了就是一个闲职,没什么地方用得上他,一年以后元好问向朝廷递了个请假条回家编书去了,编写自己喜欢的,好过编写那些无聊至极的,自而立之年开始,元好问开启了自己诗词创作的高峰期。

04
不惑守心

不惑之年的元好问似乎突然间就变得通透了,递个请假的折子回家读书,读书这件事真的是中国文人眼里最浪漫的事了,在书籍里,有鲲鹏展翅九万里,有自信人生三百年,有铁马秋风塞北,也有杏花春雨江南。

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元好问编撰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极深的著作《杜诗学》,由此也可以看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元好问的诗词风格影响极大,元好问也是继杜甫之后少有的在现实主义诗歌领域里成就极高的诗人。

三十七岁这一年,元好问母亲离世,蒙古大军再度出兵,不断蚕食金国领土。公元1231年,元好问迎来了16岁以后人生的高光时刻,他被调任南阳县令,开始着手改革,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抱负稍稍施展,在史书上留有几行关于他的字迹。

图片

生不逢时,造化弄人,就在他青云直上,步履不停之时,蒙古骑兵的铮铮铁骑踏碎了苟延残喘的金王朝,汴京被围,王室南逃。此时,在汴京任职的元好问和一众大臣被困城中,死生悬于一线,也是在1231年年初,目睹战争造成的国家创伤,以及对百姓遭遇的同情,他内心的愤恨难以抒发,悲痛之余写下了著名的《岐阳三首》。

诗中作者用沉痛的笔调写到“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作者亲历战争,心系失地,思绪纷乱。同年四月,汴京沦陷。元好问经历了这一生最屈辱的时刻,他成了丧家犬,也成了亡国奴。

他32岁时尚能为证清白愤不就任,十年之后,这一身的傲骨已经在生活的磨砺和现实的打压下慢慢粉碎,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中兴抱有幻想,也不像一生憎恨金人的辛弃疾那样想要提枪上马平定山河,更不像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文天祥那样以身殉国。他有的是无奈和绝望。

图片

汴京沦陷后,元好问和众多大臣一起被俘,并且被押解至山东监管,此时,国破家亡的囚徒和看管自己的汉军首领反而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渐渐地元好问有了一些行动自由,在山东定居下来。

虽然此时的元好问身处异乡,好歹有了一方安稳天地。经历过岁月洗礼的内心像晶莹剔透的琥珀,在灰尘里折射出光亮,过滤掉俗世纷扰,他终究是放不下家园故国的,所以这颗琥珀是带有裂痕的。一个读书人,能做什么呢,既然不能手执长缨,那就著书立说吧,大丈夫生于天地怎能就此沉寂。

于是他以笔为戈,咽下所有的苦痛哀愁,开始收集整理金国以往的君臣诗词,收录编纂为《中州集》,用以缅怀亡国之殇。

之前我们就说过元好问少年时期就已经因诗词文笔名声大振,更不用说天命之年的诗人了。元好问一生到多地游历,交友良多,上至朝廷权贵,下至田间百姓,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带给他的不仅是苦难,还有天命之年的旷达。

05
知之天命

1239年的秋天,元好问已经49岁了,此时他终于回归故里,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太原秀容。这时候他住在母亲张氏娘家的东园里,这一段难得的安稳日子让他稍稍惬意。这一年他有了《人月圆》,在这首小令里面我们的诗人用轻松的笔触描摹了一幅可爱的田园画卷。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重冈已隔红尘断,

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

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

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

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他在上阕写到“村落更丰年,”,哦,原来这一年百姓丰收了,大家高兴,又写到“移居就要,窗中远岫,舍后长松”。在元好问看来,从小窗中远远看去有青山,房舍后面有挺拔的青松那就是再好不过的宜居之地了,可见此时,元好问对自己的生活和住所极为满意。

在下阕,他用诙谐的语调写出“十年种树,一年种谷,都付儿童。”,就是说呀,十年长成一棵树,但是我们每年都要种庄稼呀,可是我已经老啦,这种地的活儿就你们年轻人去干吧。那这个老头子干点啥呢?他说:“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我就喝喝小酒,和明月清风做个伴儿吧。战乱结束之后,百姓生活终于安稳下来,忧国忧民的诗人也可以回归故乡,终老田园。

图片

半生沉浮,在金国的文坛上他是集大成者,也正是因为诗文,他得到了当时蒙古政坛上颇具名望的耶律楚才的青睐。说来,我们的主人公元好问和耶律楚才还是同龄人,两人都生于1190年,元好问为北魏王室后裔,耶律楚才为契丹王室后裔,都经历国家沦丧,前者在金元时期的文坛上一枝独秀,后者在政坛上风生水起。因缘际会不可谓不妙,可惜五十岁的元好问已经无意官场,只想守着他的诗词经史安稳度日,而耶律楚才也在五年后与世长辞。

06
花甲之年

这位饱尝离乱、博通古今的诗人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潜心著述,尊崇儒家学说,甚至在花甲之年远赴抚州(今河北)朝见忽必烈,希望这位未来的可汗能以儒学行教化之道,终究未能如愿。

元好问一生涉猎极广,藏书极多,为了保存古籍,甚至手抄百万余字,其诗歌内容涉及爱情亲情、花鸟田园、生活俗世,人事变迁,战争丧乱等等,尤以丧乱诗被后人称道。此外,后人评价元好问的词作堪比两宋,撑起了金代文坛,其史学成就也是异常丰硕,他在金元文学史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图片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的元好问墓园

公元1257年的深秋,这位在文史领域有极高成就的诗人在寓所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近七十年的时间里,斗转星移春秋变换,不朽的是他留给后世的无尽的文学财富和精神慰藉。再读《雁丘词》,仿若我们眼前站着的还是那个俊秀神朗的天才少年,而我们要铭记的,不仅仅是《雁丘词》。 

图片

作者:昨非,一个普通的诗词爱好者,文字爱好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