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意在笔先”的创作观念

 闲人品悟 2021-12-30

图片

《江干雪霁图》局部

王维的诗作流传较多,但画作至今几无传世。据宋代的《宣和画谱》记载,当时皇宫内藏的王维绘画作品就有一百多件,其中多是描绘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流传至今的有《辋川图》(壁画摹本石刻拓本,分别收藏在美国西雅图美术馆、日本圣福寺),而传世的《雪溪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和《江山雪霁图》等作品则被断定为后人所临摹。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赏王维画作的本来面貌,但是可以从他流传下来的画论、诗作或历代其他画论来探究他绘画中的禅意和风格特征。

图片

传王维《雪溪图》

“意在笔先”强调不刻意去追求刻画出事物的表象的真实性,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目的在于更积极地显现出自身的主观精神,也就是更强调“意”而不是拘泥于表面的“象”。在对待形式上,主张忘形,也就是说并非一味地追求有形或无形,因为有形或无形都是对于象的执着,而忘形则是超越形的束缚,去关注本性。

图片

传王维《江干雪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维的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了“意在笔先”的观念。他被称为“不问四时”的画家,善于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或是不同季节的景物融合为一体。沈括曾评价:“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张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变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得可与俗人论也。”沈括提到了《袁安卧雪图》,其中典型表现王维“意在笔先”观念的当属“雪中芭蕉图”。

在这幅画作中,王维在大雪里画了一株芭蕉,将雪与芭蕉同置于一个画面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大雪只会出现在北方的冬季,而芭蕉则生长于南方,大雪与芭蕉的矛盾安排似乎是不合情理的,但正是这样不合情理的处理手法将王维的性情和体悟直接渗透到雪中芭蕉所创造的意境中。

图片

传王维《江干雪霁图》  日本高桐院藏

对于王维所渗透到“雪中芭蕉”中的自身体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芭蕉质地软嫩,容易腐烂,可以看作是脆弱或不稳定的象征,然而,当芭蕉置于无边的大雪里,芭蕉仍然能克服自身的脆弱而展现它坚强的翠绿之姿,这时它已经突破了苦寒的自然的樊笼,王维所寄予芭蕉的应该是心灵突破周遭喧闹环境的樊笼而得到精神上的升华;钱钟书先生认为“雪中芭蕉”蕴含的禅理犹如海底尘、腊月或火中莲,暗示的是“稀有”或“不可思议”之意;陈允吉认为“雪中芭蕉”体现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否定的阴冷而消沉的宗教观念。不管这些理解是否准确,都说明了王维“意在笔先”的构图方式最终落实到的是人的内心,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事物的外形只是内心的外射,这种创作观念既不失对自然真切感受的表达,又不拘于物象的表面。

图片

传王维《伏生授经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然而,“意在笔先”的“意”确实是王维寄情佛禅所营造出的自然、清幽、静谧的充满禅意的境界。王维的诗与画所表达的精神层面和意境是相通和一致的,流传下来的王维的充满“幽静”的禅意的诗很多,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等,与《雪中芭蕉图》相比,这些诗句所营造的静穆氛围较能直接感受到。而“雪中芭蕉”可以说是王维以绘画的方式,用一种非逻辑的方式来展现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禅意。因为禅宗并不提倡日常生活中逻辑性的思考和推理,而是主张通过顿悟的方式,摆脱尘世的逻辑性的、僵化的、偏执的局限性,以最为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因此,《雪中芭蕉图》正是以这种矛盾的艺术处理方式来突出王维所要表达的画外之“意”,这个“意”就是无法用逻辑语言表达的禅意。也就是说,“意在笔先”实际上是通过禅宗所关注的直指人的自性本心来先反求其心、再由心得意、最后由意而成画。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王维《辋川图》线刻明拓本  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藏

王维的艺术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没有禅宗,就没有王维的艺术成就。禅宗的自性自度、向内超越的思想使王维形成了静心静性关照物象的方式,因此王维的绘画往往表现出静谧和深远的画面感,王维将“禅”的意识运用到水墨山水画的一点一线上,使其水墨画作在形式、方法、工具等很多方面上都与禅意相契合,表现出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的精神,这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