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的“革命”?谁的“利益”?——读《神圣家族》的一段话

 昵称21405352 2021-12-30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第六章中有如下一段话让我颇有感触,因为这里提出了一个我们许久忘却了的问题,在历史上,进行了不少的改革或者是革命,那么这些革命是“谁的革命”或者是说“谁的改革”,谁的利益?这是我们面对历史上这类大的变革事件时不可不深思熟虑的问题。

不难了解,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的“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地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这种错觉构成傅立叶所谓的每个历史时代的色调。资产阶级在1789年革命中的利益决不是“不成功的”,它“压倒了”一切,并获得了“实际成效”,尽管“激情”已经消失,尽管这种利益用来装饰自己的摇篮的“热情”之花也已经枯萎。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顺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党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教会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只有对那样的群众来说革命才是“不成功的”,这种群众的政治“观念”并不是关于自己的实际“利益”的观念,所以他们的真正的主导原则和革命的主导原则并不是一致的,他们获得解放的现实条件和资产阶级借以解放自身和社会的那些条件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如果说能够代表一切伟大的历史“活动”的革命是不成功的,那末,其所以不成功,是因为革命在本质上不超出其生活条件的范围的那部分群众,是并不包括全体居民在内的特殊的、有限的群众。如果说革命是不成功的,那末,并不是因为革命“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并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而是因为对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群众来说,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而仅仅是一种“观念”,因而也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第六章

马克思的这段话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二句话是一个层次,之后的关于法国历史的证明是第二层次,剩下的是第三层次。

这第一层次的话是:

不难了解,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的“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世界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地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使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这种错觉构成傅立叶所谓的每个历史时代的色调。

马恩二位导师的这句话是说任何改革初期,领导者所宣扬的可以给群众带来利益好处的那些想法,也就是这里提到的“思想”、“观念”,不论是主观的还是无意识的,都超出了改革者自己实际所能做到的,所能达到的范围,这样,就让人感觉仿佛这个领导者宣扬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相吻合,和所有人相吻合,最起码也是和那个改革的国家民族相吻合。换言之,领导者宣扬的这些话其实远没有这样的色彩,远没有这样的作用,根本达不到。但是呢,却让人觉得仿佛符合全人类的,全民族的,整个国家的人的所有的利益,这就构成了傅里叶所说的历史的色调了。历史上的商鞅的改革,王安石的改革等等都是如此,让人觉得仿佛领导者宣扬的改革利益好像是和秦国的,宋朝的所有人都好的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只是能让一部分人好而已。

相反,共产主义者就不该是这样的,因为前面说的这种改革或者是革命,都是资产阶级的或者是之前的地主阶级的,我们看到从马克思开始,坚持阶级分析,坚持阶级专政,那么从共产主义者来说,就是革命,也要清晰地说出,无产阶级的革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而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当然,消灭了阶级差别,达到共产主义,那是遥远的时代之后的事情了,而且是消灭了资产阶级之后的事情了,消灭资产阶级,坚持阶级差别,乃是实现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之前的基本情况。而抹杀这个差别,就是公然的撒谎!革命,改革,从来都不会惠及所有人!谁说惠及所有人,谁就是撒谎!吃裸裸的撒谎!而谁撒谎,谁就公然背叛马克思主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接下来,马克思以法国大革命为例,说明,虽然法国大革命本身起伏跌宕,之后的法国的历史也是一波三折,但是依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失败。当然,资产阶级的胜利就意味着无产阶级的失败,法国大革命虽然是以为全人类的利益为号召,但是惠及的却是资产阶级少数人。法国大革命之后是少数人的专政!

马克思接下来的这段话就非常隐晦了,他其实是说法国大革命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不成功的。因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念和法国大革命的理念根本不同。

马克思、恩格斯说:

只有对那样的群众来说革命才是“不成功的”,这种群众的政治“观念”并不是关于自己的实际“利益”的观念,所以他们的真正的主导原则和革命的主导原则并不是一致的,他们获得解放的现实条件和资产阶级借以解放自身和社会的那些条件是根本不同的。

引文中的“那样的群众”当然是指“无产阶级”的群众。那么,这里为什么说这种群众的观念不是关于自己的“实际的利益”呢?因为无产阶级如果取得胜利,那就必然要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真正的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这个阶级的利益,也就是从狭隘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自然无产阶级所主导的原则和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的原则”是不同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产阶级自己解放的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解放资产阶级自己的条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不同的原因。

下面的话则更为重要。因为这里要谈的问题是所谓的“革命的不成功”的讨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

所以,如果说能够代表一切伟大的历史“活动”的革命是不成功的,那末,其所以不成功,是因为革命在本质上不超出其生活条件的范围的那部分群众,是并不包括全体居民在内的特殊的、有限的群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说的意识是之所以有人会认为革命是不成功的,是因为革命实现的物质条件只符合一部分人的条件,而不是所有的人。注意,“革命在本质上不超出生活条件的范围的那部分群众”这句话的“其”字,应该是代指“那部分群众”,也就是这部分群众的生活条件所限定的范围,革命不超出这部分群众的生活条件范围,而这部分群众又不代表全社会的所有成员,只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成员而已。自然,这样的革命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革命,而不是全社会的所有人的革命。

比如,我们到现在还有人说商鞅变法失败了。那么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呢?或者说商鞅变法究竟是谁的变法呢?是符合谁的生活条件的变法呢?从秦国后来的历史发展看,是符合当时的新兴地主阶层利益的,是地主阶级的变法,自然,如果你失去土地就完蛋了,这在《史记》的“秦本纪”中自秦昭襄王开始我们看到逐渐开始大量的迁徙犯罪的人到其他地区殖民了。这说明秦国本土内开始出现失地农民的现象了。

秦本纪记载自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开始:

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

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冉复相。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

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

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

之后就是始皇帝时代了。我们看正是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内部开始出现大量的丧失土地的人,不一定是罪犯,也有“免臣”,估计是被撤掉职务的官吏。这就意味着他们在秦国本土丧失了土地。而秦末革命,无论是什么原因,丧失土地则是根本原因。换言之,到了秦昭襄王时代,秦国的改革,也就是商鞅的改革的属性,即是谁的改革的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了。而秦国的改革的根本物质条件当然是土地的所有权,对土地的拥有。奖励耕战,根本还是土地的再分配。因此,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的人,或者从没有土地所有权的人,商鞅的变法是和你无关的。因此,秦国灭亡的根源在商鞅,而其改革出现的危机是在秦昭襄王时代就开始愈演愈烈了。

我们再看最后一句,即:

如果说革命是不成功的,那末,并不是因为革命“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并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而是因为对不同于资产阶级的绝大多数群众来说,革命的原则并不代表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是他们自己的革命原则,而仅仅是一种“观念”,因而也仅仅是暂时的热情和表面的热潮之类的东西。

引文的最后一句开头就很奇怪。革命不成功,怎么说是和群众的“热情”有关系呢?这其实是说正因为是群众有了热情,群众对革命关怀了,所以,才导致了对革命不成功的“失望”,丧失了“热情”。但是这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为什么群众会失望了?群众为什么对革命或者改革丧失了热情了呢?用今天的话说为什么群众“躺平”了呢?那是因为革命或者是改革不代表群众的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句话是最为直接的!这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1830年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七月王朝之后,在1848年的六月革命被镇压之后,在1871年巴黎公社被镇压之后,无不如此。自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条原理,用在解释苏联解体,苏共下台上也是适用的。苏联的革命的进程最终走向了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了,广大的苏联工人群众的热情当然就没有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群主的热情消退的时候,真正的获得胜利的,获得利益的一方就会浮出水面,革命的真正的性质,改革的真正的性质就会浮出水面了。

因此,作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革命或者改革的过程中群众的热情丧失,不再有所关怀,我们必须要头脑清醒地提出质问:是谁的革命,是谁的利益?

而在出现了机器人,大数据,泛在网络,元宇宙,热核聚变,脑机接口技术的今天,也就是物质条件完全发生了变化的今天,我们就更有必要来提出这两个问题了!因为物质条件发生变化,那么物质条件决定的人群也一定发生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