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用开水造冰,秘方已经失传,现代科学还原过程

 三和行者 2021-12-31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非常的便利了,古代生产技术不发达,总让我们留一个印象,觉得他们夏天是见不到冰的,甚至古人算得上是愚昧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2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用开水造冰了,只是经历多年方法已经失传,直到后来现代科学家还原真相。

文章图片1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聪明的古代人

现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冰箱空调来降温消暑,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也有专用的降温消暑的方法,会在冬天的时候储存冰块,在夏天的时候拿出来放进冰鉴里,保鲜冰镇食物,或者用于降温。

冰鉴和如今的冰箱有着一样的效果,最初采用青铜器制作,明朝时期还出现了木质的冰鉴,可以让冰融化之后的水流出来。古人还发明了天然的空调,利用水车将水车到建筑物的顶端,通过水流的循环降低室内的温度。

古人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这些地方,他们还可以在夏天造冰。

文章图片2

开水造冰

这种方法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而且有了详细的记载,它们还将这种夏天制造出来的冰起了个专有的名字叫做夏造冰,《庄子》这部书中就有记载,当时只是提到了这个名词,到了汉朝在《淮南子》中提及了它的制作方法,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准备一个大瓮,然后放在火上,将瓮里的水烧至沸腾。

然后用密实的布条将其密封放进井中,三天之后就可以造出冰。虽然提及了过程,但非常的简略粗糙,人们在思考之后并不能得知其中的原理,不能很好的还原出夏造冰。

这让后人非常好奇,通过史料的查询却发现这一秘方已经失传,根本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唐朝时候也有书籍提到了夏造冰,那时人们用的方法和淮南子记载十分相似,只是并不是将它扔在水井里,而是扔在山涧水底利用温差制造出冰。

文章图片3

无数科学家们纷纷展开探索,希望能够揭开背后的秘密。因为难以得知背后理论,甚至有人怀疑这一记载的真伪,怀疑古代人不可能用热水制造出冰。一旦我们后人能够还原出这一过程。

也可以证明我国的造冰技术比1775年的西方科学家使用乙醚制冰更加早,也可以显示古人的聪明才智。

还原真相

后代科学家起初认为是通过烧热水之后导致瓮内的气压降低,再将其放到井水中,水里的气压比较低,相应的冰点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会不会更容易结冰?但经过反复实验发现在扔进井水中之后。

文章图片4

气压降低后冰点最多也只提高了不到1摄氏度,也就是说原本结冰大概是在0度左右,放进井水中也只是将冰点从0度提高到了1度,根本没有办法制造出冰。后来又有科学家猜测,这一过程可能是用到了汤姆孙效应。

在史书记载中先是准备一个巨大的瓮,我们国家的瓮也非常特殊,他的肚子非常大,但是口非常小,起初往里边放的水可能并不是很多,烧沸腾之后依然不停火,连续加热让瓮里面充满了水蒸气。

这时再用密实的布条将其密封,隔绝了与外界气压的沟通,然后扔到深井里面,夏天的时候一些比较深的水井,内部温度几乎也都在10度以下,随着气温的瞬间降低内部气压与外部的水压会产生落差。

文章图片5

瓮内水蒸气变成水,压内部气压接近真空,取出的过程中,随着减压导致内部温度下降,是有可能出现冰的。后来也有人进行了模拟实验,并没有将其扔进水井中,而是通过温度计的显示,经过实验后发现水温确实可以下降1~2度。

科学家也推测淮南子中记载的水井温度可能在3~4度左右,如果严格控制瓮中的水量,其实是可以得到一些冰的,只是这些冰的数量会非常少。古人在记载这一过程的时候,还提到制造夏造冰,必须先将瓮中水烧开。

就是因为他们已经理解到在低压过程中,水汽蒸发会吸收热量导致温度下降,而在温度下降之后就可以成功制造出夏造冰了,所以后人研究发现只要空气中湿度小,井内的温度低。

文章图片6

瓮足够大,里边的水又比较少,将其进行严格的密封是可以制作出夏造冰的。

结语

经过后世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揭秘了这个过程,我国古人非常的聪明,在多年前已经可以用开水来造冰了,通过这一过程的还原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

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人们更是开始使用硝石来造冰,硝石成本更低,这也让普通百姓都用得起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