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医案:针灸治疗关节酸痛

 培训班背包 2021-12-31
陈某某,男,20岁,教师
初诊1963年5月29日
【现病史】12岁时发生游走性关节酸痛,兼有发热,时作时休,曾经多次针药,稍有改善。半年来发作更甚,左右髋部酸楚。
【查体】腰骶部压痛明显,两伏兔部酸胀,兼见左足跟肿痛,不能用力,行动不便,兼有心悸。
【舌诊】苔薄黄。
【脉诊】脉数。
【辩证】此邪伏深隧。
【治则】治以清利痹热,疏通经络为宜。
【取穴】八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阴、阳陵泉(泻,双),伏兔(泻,双),曲池(泻,双),膝眼(泻,双),昆仑(泻,双)。
【手法】捻转补泻,不留针。

图片

二诊1963年5月31日
【查体】症状舌脉如前。
【治则】治拟养营蠲痹为主。
【取穴】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
【手法】捻转补泻,不留针。

图片
三诊1963年6月24日
【二诊疗效】上法治疗三次,病情大减,其间停诊二十天,两髋尻下肢酸痛缓解,行履尚平,转侧仍感不利,足跟肿痛未消,微热未退。
【脉诊】脉数。
【舌诊】舌苔薄白腻。
【辩证】病延日久,邪恋骨分,络道空疏,营卫不和。
【治则】治再和营蠲痹。
【取穴】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承扶(泻)。
【手法】捻转补泻,不留针。

图片

四诊1963年6月26日
【查体】髀(骨区)疼痛,身有微热。
【脉诊】脉浮数。
【舌诊】苔薄白。
【治则】再拟前法,以上方减承扶,加阳关。
【取穴】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阳关(泻,双)。
【手法】捻转补泻,不留针。

图片

【疗效】至7月28日上午来门诊,自诉病情大减,因工作需要,赶回工作单位,暂停治疗。
风痹,病名。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见《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杂病证治准绳》:“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症因脉治》卷三:“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风寒攻痛者,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一说风痹即痛风,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

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故《素问.痹论》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医 案 分 析


风痹之名,出《灵枢·寿天刚柔》篇,本例病者关节游走作痛,有发热表证,是阴阳俱病,邪伏经隧之故。陆师按治痹大法,取病变所在有关经穴施捻转泻法,以疏通经络,清利痹热,又因症见表热,故不予留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