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破1200万册《追寻生命的意义》

 悦读斋主 2021-12-31

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无聊、空虚、恐惧----的困扰,

相信《追寻生命的意义》能够帮助你解脱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

选择态度的自由”

维克多·弗兰克尔

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1905年生人,维也纳医科大学心理精神病学终身教授,1997年逝世,一生著有32部著作,曾先后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二战期间因其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巴伐利亚等四个集中营度过了四年炼狱般痛苦的岁月。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这段苦难的经历,成为他创作这部著作的起因,也因此成就他成为第三维也纳心理治疗学派“意义疗法”的创始人。

全书12万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弗兰克尔的集中营经历,第二部分阐述了他的“意义疗法”理论和方法。原著1946年出版,后经多次修订,中文版于2003年8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当时全球发行突破400万册。后又经多家出版社出版,目前全球已累积发行超过1200万册。

作者主要观点:

一是寻求生命的意义是我们生命中的原始力量。人活着就要受苦,要活下去就要从痛苦中找出意义。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同,每个阶段的生命意义也不同,必须由自己去寻找。一旦找到了,人就会摆脱无聊、空虚,就会有更强大的力量去面对痛苦和打击。

二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或通过创造和工作,或体验某种事物或爱某一个人,而在极端的情况下,当一切欢愉都被剥夺,无法避免的苦难本身正是生命的意义。

三是帮助遭逢巨痛的人编织出意义和责任,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这既是作者也是“意义疗法”的目标和挑战。

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陀斯妥耶夫斯基

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尼采

  人类注定永远在两极之间游移:不是灾难疾病,就是无聊厌烦。--叔本华

有待了结的痛苦,何其多也。-- 德国诗人里尔克

我们要把痛苦的情绪,塑成一幅明确清晰的图像,就不会再痛苦了。--史宾诺莎

       选几个“意义治疗”的实例,解脱方法见文章最后部分。

附实例1、一天一位老先生来到作者的诊所,他患了严重的忧郁症。两年前,他最挚爱的妻子死了,此后,他就一直无法克服丧妻的沮丧。  

2、有一位单身母亲,她11岁的小儿子死了,还有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大儿子。她因无法承受丧子之痛和生活的压力,想与大儿子一起自杀,因大儿子阻止自杀未遂。

3、有一位中年男子连续失眠好几天,担心得了睡眠障碍症;还有一位年轻人得了一种怪病。无论什么时候,越担心出汗时,越会大汗淋漓,尤其在人多的时候。

4、年长者往往羡慕年轻人拥有未来,常把“我老了,这辈子就这样了”挂在嘴边。 

(一)“到底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呢?”

人,往往在深处低谷或经历苦难时才会叩问这个哲学命题。我们先设想一下,假如你不幸成为俘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地狱一样的环境里,你能活下来吗?

1、集中营里经常要进行“淘汰”,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送往毒气室或火葬场,每天都有发生。一大群人,像羊群一样任人随意驱赶,毫无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而一小撮无赖,则由四面八方密切监视,并以各种酷虐手段任加折磨。他们不断地驱赶羊群,并以吆喝、踢打、棍击来指示方向;至于俘虏这群蠢羊,则只是一心一意地想着两件事:如何躲避恶狗与如何挣取一点食物。

2、当最后一层的皮下脂肪消失净尽,我们便活像是披上皮肤和破衣的骷髅,茅舍内的难友一个个相继死去。每个人都能够精确地算出下一次会轮到谁,自己又将在什么时候撒手西归。多次的观察,我们已可以清楚地判断,“他差不多了”,或“下次轮到他” 

3、有天早上,我就听到一个向来很勇敢很持重的难友哭得像个小娃娃。原来他的鞋子缩水了,他穿不下,必须光着脚在雪地上行走;一个十几岁男孩光着脚在雪地里劳动了几个钟头,脚趾头都冻坏了,值班医生用镊子把已经坏死且冻成黑色的趾头一个个摘掉。

4、精神崩溃的难友一开始是早上拒绝穿衣洗漱,或者拒绝出操。任何劝说、威胁对他都不起作用。他就那么赖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就这样放弃了,缩在自己的躯壳里,不再关心任何事。

5、每个人差不多都有过自杀的念头。因为对境遇的无望、无时不刻的死亡威胁,以及目睹他人惨死的惊惧。而“碰铁丝网”是最常见最普遍的自杀办法----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不到5%。

如果你没有找到活下来的价值,比如你的信仰、你所爱的人、你未完成的心愿等等,你一定不会成为这5%。

再回到现实中来,当人觉得对自己的生命感到无意义,他的行为就失去依据,也就受到“存在的空虚和挫折”的困扰。作者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人都会表现出无聊厌烦,许多心理症状或疾病也因此产生。生命的意义对每个人都极其重要。作者认为:

  1、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也只有他才具机遇去完成,别人不可取代。

2、生命意义的本质是“负责精神”。有对自己、对他人的负责,有对社会、对良知的负责、有对信仰、对上苍的负责,等等,这种负责所体现的价值,只有你自己来判断,别人不能强加。

3、生命意义的目标是自由。突破生理、心理或社会等条件限制获得的自由,当获得自由的努力失败时,人还有最后选择的自由,自由决定要臣服还是抵抗。

4、生命的意义必须避开“追求自我”的误区,实现“自我超越”。不断提升自我、成就他人。 

(二)“我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呢?”

集中营中一位年轻姑娘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但她与我交流时却显得开朗而健谈。她说。“我很庆幸命运给了我这么重的打击。过去我养尊处优惯了,从来不把精神上的追求当一回事。”她指向窗外又说:“那棵树,是我孤独时唯一的朋友”。从窗口望出去,她只看得到那棵栗树的一根枝丫,枝丫上绽着两朵花。“我经常对这棵树说话。”我一听吓了一跳,她神智不清了吗?她偶然会有幻觉吗?我急忙问她那棵树有没有答腔。--“有的。”--答些什么呢?一“它对我说,'我在这儿,我在这儿’--我就是生命,永恒的生命。”

作者给出了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1、创造和工作。通过取得工作功绩、创造财富等获取意义。立足点一定要放在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用上;

2、感受和体验。通过体验某种事物,比如工作的乐趣、大自然的美景、音乐舞蹈的美感,以及通过感受某个人,比如感受友情、爱情等获取意义;

3、经历苦难的意义。这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前面提到的那位年轻姑娘就是最好的例证。当个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比如死亡或痛苦时,她却能表现出从容淡定。认识到死亡或痛苦的意义、这就是凤凰涅盘、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作者也强调,除非必须经历的痛苦,否则痛苦本身没有意义。

再回过头看看集中营里那活下来的5%的人找到了什么样的生命意义。

1、在囚徒中,只有一些人保持了他们的全部内心自由,并获得了其痛苦赋予的价值。人的内心力量可能使他超越外部命运。

2、当我刚被抓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时,正准备付梓的原稿被没收了,那时我最深的心愿是要再次写出这本书,而这竟帮助我活着度过集中营的严酷。例如当我患伤寒感觉很难受时,我用碎纸片记下许多摘要,以备重获自由时能重新著书。我确信这份动机协助我度过巴伐利亚集中营黑暗的牢房,而克服了令人崩溃的危机。  

3、在冰天雪地中,空着肚子,穿着漏水的破鞋,满脚冻疮,被狱头打着骂着,走向筑铁路的工地。他满脑子的怨念:今晚的“晚餐”会不会多几颗豆子,等会儿会不会被拨去另一个陌生残忍的管工手下,脚下这双“鞋”还能支撑多久。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如此琐碎卑微,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毫无裨益,于是我开始从职业角度看待分析自己的处境,从专业的距离研究自己的精神状态。

4、妻的影像,仍萦绕在我心头。一个念头掠过我脑际。我连她是生或死都不知道。我只晓得一件事:爱,远超乎我所爱的人的肉身以外。爱最深刻的含义,就蕴藏在她的精神层次、她的“内在我”当中。

5、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

6、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有自由选择态度的权力。是积极地艰难地利用每一个条件活下去,还是放弃生的欲望向命运低头。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而人,是可以做到选择对人生说“是”的。

7、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到奥斯维辛后的第二个晚上,我是如何从昏睡中醒来的——是音乐唤醒了我。一把小提琴向夜空奏出了绝望而悲伤的探戈舞曲,因为演奏得很流畅,所以曲子听上去很美。

8、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等,大家还能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等。

(三)意义疗法的定义和方法

“意义治疗法”,是指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借以改变其人生观、价值观,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意义的个人意志和方法,即“心灵动力学”。他们是能够为他的理想和价值而生,也能够为他的理想和价值而死。当一个人追求意义的意志遭受挫败后,才会转向追求快乐、权力作为补偿。

1、意义分析法。在于协助病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义,使他在分析过程中领悟到其中隐藏的意义。作者经常问重症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病人的回答,有的是为子女,有的是心愿没完成,也有的只为一份珍贵难忘的回忆,这些回答就成为作者治疗的线索。

2、矛盾取向法。当病人出现某种心理症状时,劝解他不要与症状斗争,而采取让症状继续下去的方法。当病人停止与症状的抗争, 转而对情境采取一种幽默的、 嘲讽的态度时, 他便会从更高的角度、更远的距离来审视自己的症状。矛盾取向法表明人具有改变自身、超越自我的能力。

3、分散注意法。如果一个人强烈地想得到什么,反而会得不到。就如同一个男人愈是想要表现其性能力,则他们愈是不能成功。分散注意法就是帮助他们把过分意愿、过分注意的事转移到外部事物、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使个体不再被焦虑所困扰。

(四)意义疗法实例问题解答

回答问题1:作者就问:“你和尊夫人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您看,正是因为你活着,她才免除了这痛苦。好好活下去,就是你要付出的代价!”这位老人一言不发但却紧紧握住作者的手,然后平静地离开诊所。痛苦在发现意义的时候,就不成为痛苦了,这就是具有意义的牺牲。

回答问题2:然后作者请这位母亲想像一下,“自己已经八十岁了,并且正躺在临终的床上。现在开始回顾以往生活中引以自豪或遗憾的事”。这位母亲说:“我希望有孩子,这个希望实现了。一个儿子死了,还有一个患残疾,如果我死了,他就会被送进孤儿院。虽然他有残疾又无助,但毕竟是我的亲生儿子,我要尽量使他的生活更加圆满”。刹时,她突然大哭,流着泪继续说:"至于我自己,我能够平静地回顾我的生活,我生命的意义就是抚养他成人。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的生命没有失败!”她因为假想自己在临终前回顾一生,而突然看到了其中的意义,她不会再有自杀的念头了。生命的意义就是这样具体、实在的东西。

回答问题3:建议这位中年人不要努力想入睡,反而努力保持清醒状态。因为想入睡的"过分意愿"引起了预期的焦虑,使他更无法入睡,而应用矛盾取向法反其道而行时,就很快可以入睡了。同理,建议这位年轻人当下次出汗时,要下决心从容地给别人显示到底他能流多少汗。后来他每次暗示自己:我只冒了一升汗,我要冒十升才行。上述两者都收到了满意结果。矛盾取向法仅适用于精神或心理性患者。

回答问题4:作者认为,人通常只注意到"短暂性"所余下的残株败梗,却忽略了过往所带来的丰盈谷仓。事实上,存在过了就是一种最确实的存在。年轻人固然有发展的许多可能,但对年长者来说,这已经不是“可能”,而是“事实”了。他们已经拥有了做过的工作、爱过的人、受过的苦。这些足以让他们引以骄傲,不必去羡慕年轻人。  

结束语: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不管你正春风得意,还是信心满满,只有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才会使你在面对挫折、痛苦时保持一份从容淡定。

为社会、为他人存在或离去,生命意义永恒!  

图片来源:柳絮因风 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