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51: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都干了同一件事情

 莫为天下先 2021-12-31

谁有能力调动大众的力量,谁就是胜利者,少部分人只是被大众裹挟的对象而已。——题记

材料:

(太长,略了吧,白话走起)

白话:

代王就此询问左右亲信大臣的意见,

郎中令张武等人说:“汉廷大臣都是当年高帝开国时的大将,精通军事,多有诡诈奇计。这些人的愿望并不止于已有的权位,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严威罢了。现在,他们已诛除诸吕,刚喋血京师,此来以迎接大王为名,实在不可轻信。希望大王自称有病,不要前去长安,静观政局变化。”

中尉宋昌却说:“各位的意见都是错误的。

当年,秦失去了政权,诸侯、豪杰蜂拥而起,自以为可以得天下的人,数以万计,但最后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天下人不敢再有称帝的奢望,这是第一条。

高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封地犬牙交错,可以控制天下,这就是所谓宗族稳如磐石,天下人信服它的强大,这是第二条。

汉朝建立之后,废除秦的苛政,简省法令,推行德政,百姓安居乐业,很难动摇,这是第三条。

以吕太后的威严,封立吕氏三人为王,独掌大权专制朝政,然而,太尉仅凭一个符节,进入北军一呼,军士全都左袒,拥护刘氏,背叛诸吕,终于消灭了吕氏。刘氏的帝位,来源于天授,不是靠人力争夺而得。

现在,即使大臣另有异谋,百姓也不会为其所用,他们的党羽难道能够统一吗!

现在,朝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宗室大臣,外面又畏惧吴、楚、淮阳、琅邪、齐、代等强大的宗室诸国,大臣谅必不敢另生他念。

高帝诸子,现在只有淮南王与大王健在,大王又年长,天下人都知道您的贤圣仁孝,所以大臣们顺应天下人之心,要迎立大王为皇帝。大王不必猜疑!”

代王禀报太后商议此事,犹豫未定,卜问凶吉,得到了“大横”的征兆,所得卜辞说:“横线直贯多强壮,我做天王,夏启的事业得到光大发扬。”

代王说:“我本来就是王了,又做什么王?”

占卜的人说:“所谓天王,是指天子。”

于是,代王派太后之弟薄昭前去拜见绛侯。绛侯等人向薄昭详细说明迎立代王为帝的本意。薄昭还报代王说:“迎立之事是真实的,没有什么可疑之处。”

代王就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如您所说。”

本文接上篇。(点击复习:《资治通鉴》50:斗争的本质,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赢得观众

故事背景:长安的功臣集团诛灭吕氏之后,抛弃了齐王刘襄,打算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并暗中派人联络刘恒。

图片

刘恒接到消息,没有当即表态,而是先跟自己的亲信们商议:去还是不去。

以张武为代表的一众大臣,主张先不要去,看看情况再说。

刘恒的亲信肯定不止一两个,这么重要的会议,能去的人也都是代国政坛重要人物,多多少少得发表几句自己的意见。但,反对的一派中,唯独张武的名字和话,被记录在了史书上。

估计张武是第一个提出反对的,后面那几位应该都是无脑附和,他们的意见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为什么反对?张武的意见是:长安那帮老功臣坏得很,肯定还想更上一步,最近灭了吕氏,又来迎接大王,实在可疑。(这话很直白了,就差直接说功臣们要造反)

张武,主张不去长安,我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忠心,为刘恒安全考虑。

毕竟朝廷使者的话真假难辨,代国到长安又道阻且长。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到了长安,只要代王出了代国,他的安全其实是很难保障的,危险系数很高。而且代王外出,肯定要带一帮亲信,这些人就是保护他安全的,张武作为郎中令不可能不跟随。

所以,既为了代王的安危,又为了自己的安危,这种前路未卜的选择题,不去最稳妥。

第二,张武的眼界和认知,只能到这儿。

我们对比张武和后面宋昌的话术,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张武看问题是不全面的。

他只看到功臣集团的野心和强大,没看到其他方面,比如宗室和民心。功臣集团要“更进一步”,还是有很多其他因素牵制的,比如强大的宗室答不答应,百姓们认不认可一个非刘姓的皇帝等等。这就是看形势,看问题越全面,对形势把握也越准确。

局部的看问题,只能得到一个片面的答案,导致做下错误的选择,最终走向错误的结局。

这是没办法的事,受限于信息不对称,高度不够,认知不足,或者是缺乏意识,对形势错误评估,甚至是没有形势的概念,都是常态。

张武正是如此。

至于张武后面的“等人”,是没有主见的芸芸众生。

以张武为首的一众亲信都主张不去长安之后,宋昌才开始讲话,一上来就是:“群臣之议皆非也。”

直接反驳了其他人,力主赶赴长安。

宋昌为什么主张同意?

他的理由有一大串儿,我们简化一下:

第一:刘氏当皇帝,让天下人断了称帝的奢望,刘姓皇权源自天授的观念深入人心(君权神授);

第二:刘姓宗室实力强大;

第三:百姓们适应了刘氏的宽松统治,不愿再起兵戈;

第四:长安,尤其是宫廷士兵都拥护刘氏;

第五:朝廷内外都有强力宗室,对功臣集团形成牵制力;

第六:代王是高帝现存最长子,且贤孝闻名天下,继位既有合法性,又顺应民心。

我们看,前三点其实就是宋昌对当时形势的看法。

当时,天下人已经认可了刘氏坐天下,当皇帝,而且这是“天授”,是不可以僭(jiàn)越的。这种观念一旦深入人心,刘氏的统治就会很稳固,因为天下人不想或者不敢有二心。

而且,刘姓各个诸侯国犬牙交错,实力雄厚,有二心也打不过呀。更重要的是,刘氏的统治得民心,百姓们不愿意跟着造反。

宋昌对天下形势的看法清晰又准确,说白了,他认为按照当时的形势,刘姓就是要继续做皇帝的,功臣们就算想造反,也没有这样的环境,因为当时的人心、观念、大实力优势都在刘氏手上。

后面三点,分析的是较为具体的事。

士兵们都拥护刘氏,毕竟已经吃到一波好处了,再冒着生命危险造反,人也不愿意。其次,朝廷内外都有宗室,功臣们就算想谋反,也要忌惮几分。最后代王有资格也有群众基础做皇帝。

凭着这几点,宋昌断定做皇帝还是刘氏,功臣们不敢乱来,因为功臣们没有造反的环境基础和实力保障。

所以迎立代王是真事无疑。

宋昌这个人对形势的把握,跟当年的张良比较像。

多说几句,宋昌是怎么分析形势的?

图片

分析形势、大势,或者大环境,目的是为具体的事情服务,也就是用来判断一件事能不能干,有没有干成的土壤。

宋昌分析形势,第一个就是分析当时人们的观念。这种扎根于人心底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影响又大又深远。

举个例子,比如购物,越来越多人习惯网购,好、快、方便、便宜。这时候谁要是卖产品,不开个网店,不弄个直播间,不搞搞线上,生意也许会做得比较困难。因为网购相较于线下交易好处多多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估计十几年内,这种观念很难改变。

同样道理,在汉初时候,百姓的观念就是君权神授,刘氏的皇位是天授。这种观念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就意味着大众接受不了非刘姓的皇帝。

第二是分析势力格局,要做这件事,前面有没有阻碍。还拿网购做例子:要卖产品,开网店离不开淘系、京东、拼多多,搞直播最容易想到抖音、淘宝,做自媒体就是公众号、头条之类。

走线上,这几座山几乎绕不开。要是不向这些平台借力,自己去重新创立新的平台,那难度就高了。

这点用宋昌的话来说,就是功臣们实力比不上宗室,与其冒着巨大风险造反,推翻宗室,不如合作,保住富贵的同时,多捞一点。

第三是分析人们的心态,当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了一样事物之后,在没有产生厌恶之前,是没有多少动力去重新适应新的类似事物的。

比如网购,每年新生的电商平台有很多,真正活下来的恐怕不多。为什么会这样?是新平台做得不好吗?这也许是一方面,但不是唯一的,更重要的是同质化,既然都差不多,为什么还要花成本去适应新的?

这点就等同于百姓们习惯了刘氏的统治,对换一个差不多的统治集团,实在没动力。因为日子还过得去,“变天”的风险和未知太大,成本高又收益不明。

基于这三点分析,宋昌最终得出结论,当前的形势有利于刘氏。

以上是我提炼的,关于宋昌如何分析形势的三个方面,我们把功臣迎立代王的事情,套在这个逻辑上,细细品一品,应该能品出个一二三来。

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不一定对,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指正讨论。

话说回来,今天文章的重点,倒不是讨论宋昌怎么看形势。而是要聊聊古往今来的成大事者,都干了一件什么事?

这段材料中有个小细节:前面的人都叽里咕噜说一大堆了,宋昌才在最后发言,而且整场会议代王没有发表意见(没有确定去还是不去)。

这是一个异常。

试想一下:领导召集众人商议事情,是真的自己拿不定主意,要大家伙儿商量出一个结果?还是自己已经有了安排,只是想听听下边人的意见,摸个底,找支持?

事实上,第二种情况居多,因为领导站的高度更高,掌握的信息更多,所以做出正确决策的几率也越大。

而且,从汉文帝后面的执政表现来看,他能力很强,对关键问题把握非常精准,做决策毫不犹豫。

所以,很有可能,代王当时心里其实已有安排,把亲信叫来商议,就是想听听他们的意见,摸摸底。

毕竟,这些人才是自己的铁盘,不管是自身安全,还是后续执政,都要依赖到这些人。这些人的立场稳不稳很重要,如果他们跟自己不是一条心,不是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干,那这个风险程度不亚于功臣集团。

至于宋昌要在最后发言,而且还说得这么有理有据,很有可能是,早在会议之前就跟代王通过气了。

放最后说,就是要听听看其他人的意见。如果大家都同意,那没问题,可以不说,说出来更增强信心和凝聚力。要是遇到这种情况,前面人都不同意,那宋昌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给大家一顿剖析,说服他们。

所以,宋昌的意思,大概率是代王自己的意思,他的话,大概率是说给反对派听的,想要他们变反对为支持,并稳住立场。

还有,这场会议,代王为什么没有下个决议?我认为,以代王谨慎小心的行事作风来看,大概率是因为宋昌的话力度还不够大,还有部分人持反对意见。

所以,代王接下来又做了一件事情:占卜。

老文我说句不好听的:不问苍生问鬼神,要么是真信,要么是走投无路,要么是另有目的。

具体是哪一种,这又得分人群来看。

至于代王刘恒,在和亲信讨论,宋昌发言支持之后,还找人占卜,这要说他是走投无路,绝对不可能。但要说他真的相信,倒也不见得(这从他占卜前后的行为能看得出来)。要说他是另有目的,可能性非常大。

他到底什么目的呢?

很简单,第一:寻求广泛的支持,让更多人相信他刘恒就应该进京当皇帝。

问题是什么样的人会相信呢?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人,以及对形势把握不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强烈不安的人群。代王亲信中不乏这样的人,大众之中也是这样的人居多。

这种占卜的手段,就是一针强心剂,即用所谓的“天命”来让这部分人笃定信服。

说白了,占卜就是一个工具,当时的很多人就信这一套,刘恒只是让这部分人听见看见,他们信,支持他刘恒,就完事儿了。再直白一点,就是因为有人信占卜,所以刘恒能利用占卜来控制这批人。

至于少数人不信,根本不重要,谁有能力调动大众的力量,谁就是胜利者,少部分人只是被大众裹挟的对象而已。

图片

第二:君权神授,增加刘恒继位的合法性。这个不用多说,举几个例子,大家懂得都懂,比如“大楚兴,陈胜王”、“赤帝子(刘邦)”、“王美人梦日入其怀(刘彻)”,套路都一样。

凡是合法性不那么高的皇帝,都喜欢来这一套,给自己镀个金,拿老天爷给自己背个书。

刘恒也不例外啊。而且整一出“占卜”,还有个好处,万一最后没当上皇帝,就把那占卜师砍了,说他妖言惑众,并上报朝廷自保。

刘恒除了用占卜的手段,来给自己增加支持力量外,还把亲舅舅薄昭派到长安去探听消息的真假。

这个动作也有深意。代王派薄昭去,其实不仅是给自己探听虚实,更重要的是给那些摇摆不定的,甚至是那些不支持去长安的人探听虚实。

打个比方:我们在看一些学术论文的时候,作者往往会引用其他很多权威材料,来给自己的论点提供支持,这样一来作者的论文可靠度就会大大提升。

这里也是一样,代王要更多人支持自己的决定,光靠宋昌的一通嘴遁输出和“占卜”之术,是不够的,不信的人还是不信,还得有信息验证,有“权威材料”让他们相信。

这个“权威材料”,就是薄昭从长安带回来的好消息。

而代王让自己舅舅亲自出马,就有用他的身份为消息的真实性背书的意思,“你们看,这是我亲舅舅带回来的消息,他不会害我,所以消息是可靠的,你们可以相信”。

这一套流程三个步骤走完之后,刘恒才放心地笑对宋昌,说:“果如公言”。随后,才带着亲信赶赴长安,上任。

最后总结一下:刘恒接到长安来的迎立消息之后,干的三件事情,第一与亲信们商议,第二占卜,第三派舅舅探虚实。这三件事表象不同,手法各异,但实质一样,都是通过各种手段,让更多的人相信这次迎立是真的,让他们支持自己去长安登基。

其目的就是要把他们跟代王自己绑在同一架战车上,立场一致,生死与共。不然,就是立场不稳,不能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这样,如果遇到点什么困难团队就散了,那事情大概率是成不了。

而且,这次去长安确实前途未卜(刘恒也是谨慎),只要这些人都表明了态度,同意追随代王一起去长安,那万一将来在长安有变乱,这些人都得舍命保护代王。

这就是汉文帝刘恒的政治权术,驭人之术。

其本质,就是利用一切手段,来让更多的人支持自己,而且这种手段用的越多,就越能顾及到方方面面、各种层次的人群,这不仅能扩大支持者的基数,还能让铁盘更铁。

历史上很多成就大事的人,都玩过这手。

比如刘邦,打入咸阳的时候,与百姓秋毫无犯,废弃秦政,关中百姓都高兴地不得了,都支持他,生怕他不做关中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重点不是刘邦怎么跟项羽对打,重点是刘邦拉了多少盟友跟项羽打,最终刘邦拉拢了所有能拉拢的人,把项羽搞成孤立,一举拿下。

还有王莽(这家伙后面要重点说),虽说他是逆贼,但他确实厉害,靠着伪装圣人和伪造谶(chèn)语,获得了士人和百姓的支持,最终“顺天应人”,不动兵戈篡夺了刘氏江山。

还有刘秀,靠着各地方豪门的支持,最终称帝,开创东汉195年基业。

这些人看上去在带头造反,在打仗,在当皇帝,其实背后都是一股股力量支持他们,把他们推了上去。

当然,类似的故事,现在也有,只不过玩法多种多样了,但它的本质一直没有变,就是支持,利用一切手段,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