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文华 ▏成都人的冬天

 新用户7771xieo 2022-01-01

成都人的冬天

作者 ▏ 李文华

又到了隆冬季节,但并不觉得有多冷。

回忆几十年的成都,总觉得比现在冷得多,小河边结的凌冰比现在得多,霜打得比现在大,嘴里呵出的白气也比现在浓。

这可能是一种错觉。那时的寒冷,也许是当时生活条件太差所致。

上世纪五十年代,条件好的人家过冬,御寒的也只有棉袄棉裤,脚下是一双棉鞋,俗称“抱鸡婆”,都是家人手工缝制,而且就这一身,没有更换的。条件差的,单衣赤足,清鼻涕架势流的,也大有人在。至于毛衣,基本上属于奢侈品。记得我有一件红毛衣,穿到学校去,同学们都很羡慕。穿了好几年,个子长了,母亲就拆了,添上几两毛线,重新织。成都话把织毛衣说成“打毛线”,所以毛衣叫“毛线衣”。记得文革中,曾刮起了一股风,女职工们纷纷把厂里发的劳保手套偷偷带回家,拆出线来,织成线衣,当成“毛线衣”穿。

成都的老房子,墙大多是竹篾编的,里外糊上一层泥,抹上一层石灰就成了,隔热性能很差。好多房子都没有天花板,一抬头就看见瓦片,风随便灌进来,所以室内外一样冷。

到了六十年代,我当了教书匠,所在的小学是由一所破庙改建的,窗户只有木格子,没有玻璃,更不要想有什么取暖设施。有一年下大雪,雪花都飘到了课桌上。天寒地冻,我看娃娃们冷得可怜,在上课上到一半时,就叫孩子们跺脚取暖,一声令下,群脚齐跺,响声隆隆,驚得校长跑过来打招呼:小声点,小声点。

孩子们经常爱做的游戏叫“挤热活”——十几二十个孩子使劲向墙角挤,你压我,我压你,嘻嘻哈哈挤成一团,热活到是热活了,压最里面的直喊救命。幸亏那时的孩子还经整,没有发生骨折之类的事故。

那时的孩子,不生冻疱儿(冻疮)的极少,手上、脚上,甚至脸上,结成硬块,又红又肿,又痒又痛,有的还化了脓,直到春天来了才会好。

教师办公室倒是有火烤的,费用来自政府发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取暖补贴,最后好像涨到了一个冬天十四元。烤火是用的火盆,类似铁锅,多了个宽沿,架在一个矮木架上,烧的是杠炭(木炭)。围着火盆改作业,火盆沿上顺便烤上一两个馒头,或者在炭灰中埋上红苕,那情形至今还觉得很温馨。

一般的家户人家是烧不起杠炭的,因此,也很少用火盆取暖,最常见的是“烘笼”(笼字儿化,读作hong ner),竹编的,很像小花篮,中间是个小瓦盆,用来装炭火,直径约二十多公分。

用烘笼取暖和柴灶煮饭密切相关。成都烧柴的历史悠久,我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曾读到过成都烧柴的描述。木柴在灶膛中燃烧后,会变成木炭,但比我前面提到的杠炭轻得多,成都话叫“浮渣”(渣字儿化)。烧火煮饭时,把浮渣用火钳夹出来,放进灶边一个小坛子里,盖上盖子,隔绝空气,不让它继续燃烧,这叫“闭浮渣”。

浮渣积攒起来,冬天就用来取暖:在烘笼中放上燃红的浮渣,盖上灶火灰,就可以保持一两个小时的热度,可以烤手,也可放在肚子前面取暖,若再盖上围腰(围裙),热气就不容易散发。如果你穿越回几十年前的成都冬天,碰见一位胡子大爷,围裙下拱出一大坨,像孕妇一样,千万别大惊小怪,那拱起的就是烘笼。烘笼轻便,可以提着到处走,也有晚上把烘笼放入被子中烤的,不过这很危险,我有一个熟人,他家老人晚上睡着了,烘笼把铺盖烤糊了,差点把房子烧了。

烘笼的使用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行当——卖火。当街摆上两个大铁锅,一个装燃烧的钢炭渣,一个装锯沫等物,给上两分钱,卖火者就在你的烘笼里铲一点燃烧的钢炭渣,再加一点锯沫,等烟散尽,你就可以享受一两个小时的温暖。

烟熏火燎的烘笼灭绝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烧煤取代了烧柴,柴灶消失了,就没有了浮渣,烘笼也就没有了燃料。烘笼没有了,卖火的行当也就跟着灭绝了。

一种古老生活方式的消失,其实要不了几年时间。

但成都的冬天总是需要取暖的,取代烘笼的是橡胶的暖水袋和金属的“汤婆子”。这两样东西倒不是新发明,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就有一个绿色的橡胶暖水袋,四十年代的美国货。暖水袋容量太小,暖和不了多久。汤婆子的历史就很久远了,百度了一下:“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汤婆子由铜皮或铁皮打造而成,可以装进好几升开水,灌满后,旋紧盖子,放进铺盖里可以暖和一整夜。为了防止烫伤,要在外面包上一层毛巾。但毛巾搞脱后,就容易烫伤人。我周围的人就有不少被汤婆子烫伤过。

那时的人很会“自力更生”,自己打沙发,自己装收音机,前面还提到过拆手套线当毛线用,没有汤婆子,就去医院要几个玻璃吊瓶替代,虽然容量不大,但多放几个,灌上开水,一样可以暖被窝,还可以抱在手上取暖。

把汤婆子彻底驱逐出热窝的是电热毯的兴起,这已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事了。有一个成都人都知道的企业“彩虹电器”,它先是大批量生产电热毯,然后大批量生产取暖器——其实就是用电的汤婆子,扁扁的,鲜红色,比较小,可暖手,记得当时办公室里人手一个。也有大的,可用来暖被,但有了电热毯,大的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后来就没有生产了。

再后来,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空调、地暖的出现,取暖也就不是问题了。烘笼进了博物馆,汤婆子成了古玩,问现在的孩子什么是生“冻疱”儿,都茫然地摇头,而政府的取暖补贴也早就停发了。

也许,成都将不再寒冷了吧?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