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千字文33:“君子”原来是“官二代”

 王肖杰 2022-01-01


在周朝,社会按品级大概分为五等:最高是天子,其次是诸侯,再次是大夫、士,最下层是庶民。“庶”的意思是多,“庶民”的本意是“很多人”,就代指平民百姓了。(补充一句:“平民”和“百姓”在古代不是一回事,古代平民没有姓,贵族才有姓,所以“百姓”其实指贵族,“平民百姓”本意指平民和贵族,泛指所有人。)

       天子的儿子叫王子,诸侯的儿子叫公子,大夫的儿子叫君子。当然,这些称谓不适用于嫡长子,因为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如果父亲是王,则嫡长子也是王,如商朝的纣王是嫡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著名的比干是纣王的亲叔叔,他只能称王子。各诸侯国的情况类似,正妻所生的大儿子继承国君的位置,他们的弟弟称为“公子”,比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主人公)、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电视剧《芈月传》里芈月的情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排行都不是老大。后来流行的“公子”称谓,其实是一种尊称,并不特指诸侯国国君的儿子。为什么把纨绔子弟称为“公子哥儿”?因为这些人有地位,同时没有承担大任的责任和指望,另一方面为了显示对国君之位没有野心,特意放浪形骸,就在社会上造成了这样的形象。为什么不是“王子哥儿”?最大的可能性是人数太少,又高高在上,老百姓看不到。

大夫的大儿子继承父业,其他儿子,也是就“君子”,因为不能继承大父的地位,只能成为次一级的“士”。士,有参政议政等权利,但是没有封地。这样情况就很不妙,手里没米唤不来鸡,他们只能靠本事吃饭,自强不息可能仍然是贵族,被人瞧得起;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沦为平民,所以这个阶层在春秋战国的时候非常活跃,谋士、武士、道士、侠士、学士、术士……都出来了。

 孔子就是一个“君子”。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陬邑大夫,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又称孔老二),他的哥哥孟皮继承了父亲的大夫地位,自己就没有土地了,只能靠做些杂七杂八的事来为生,所以他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话不是上“艺术人生”节目催泪的,可能真是那个样子。

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事情、做事情,孔子也不例外。作为一位“君子”,应该怎样做呢?这是孔子想得最多、也是说的最多的。后来孔子出了名,“君子”也慢慢从一种称谓,变成了道德的化身,甚至成为中国人的做人典范。但这些都是后话,不管怎么说,“君子”是“官二代”,名符其实,没有问题。


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个人成长的助力者

阅读活动的推动者

成人教育的实践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