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节聚餐莫饕餮,养生慎防痛风生

 张玉龙医论 2022-01-01

       随着春节临近,虽然新冠疫情仍在肆虐,令世人揪心,但是节日的氛围却依然越来越浓重,山长水远仍然挡不住游子归乡的脚步,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殷切地期盼着团圆!

       团聚的时刻难免会杀鸡宰羊,美酒佳肴,一通下来,突然发现脚踝红肿剧痛,不能下地走路了——是的,痛风病犯了!此时,方后悔没有记住医生的叮嘱——饮食上要忌口呀!

       痛风病属于中医“痹证”、“白虎历节风”、“历节风”、“痛痹”、“脚气”等范畴,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风”病名,外邪内侵、脾胃虚弱、饮食不节为其主要病因,过食膏粱厚味,内生湿热,痰浊凝结,气血不通而成,症见肘膝关节以下小关节(足、踝、腕、指/趾间关节)急性红肿剧痛,疼痛剧烈如虎啮之,肌肤灼热,皮肤紫黯,行走困难,昼轻夜重,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增高、痛风石形成等。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痛风》认为本病乃“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西方医学,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为人体内嘌呤物质代谢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血尿酸浓度偏高,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而成,多发生于人体最低部位的关节,40岁以上男性多发,女性一般在绝经后常见(研究表明雌激素对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更年期后发病率随之增加。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发作无直接关系,只是高尿酸有更高发生痛风的可能,所以临床上常见一些人血尿酸一直偏高而并不引发痛风。痛风急性发病期多发生于夜间,首发关节常累及第一跖趾(足大拇指)关节,受累关节红肿剧痛,触痛显著,多有饮酒、暴食、过劳、着凉、手术刺激或精神紧张等诱因。

       中医治疗痛风病有其独特的优势,根据临床辨证论治,无论针灸理疗,还是中药内服外用历代中医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就个人临床经验简单分享一下对于痛风的治疗心得:

       第一:痛风的诊治既要做好分期——急性期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又要做好辨证分型论治一般临床把痛风分为湿热下注型、痰瘀阻滞型、风寒湿痹型、肝肾亏虚型、脾肾阳虚型进行论治

       湿热下注型:主要表现为足部、踝关节突发红肿热痛,痛处固定,疼痛剧烈如刀割虎啮,足不能行,昼轻夜重,口渴不欲饮,胸闷心烦,小便黄赤或尿道灼痛、尿少、尿闭,舌红苔黄微腻,脉数或滑数。治疗宜清利湿热、祛风通络为主,药用苍术、黄柏、知母、石膏、忍冬藤、连翘、宣木瓜、广地龙、薏苡仁、威灵仙、土茯苓、广金钱草、六一散、晚蚕砂、防风、防己、川牛膝等。选穴:足三里、阴陵泉、悬钟、解溪、隐白、太白、公孙、阿是穴。足浴方:苦参12克,马鞭草30克,晚蚕砂30克,皂角刺18克,威灵仙15克,防风15克,防己15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10克,芒硝30克

       痰瘀阻滞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反复发作,疼痛不移,痛如针刺,时轻时重,局部硬结,关节畸形、屈伸不利、拘挛、麻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可见痛风石结节,大者如豆、小者如粟,根盘散漫,坚硬如石或硬结溃破,流出白膏状物,无臭味、难收口,局部皮肤黯红,体虚乏力,面色青黯,舌质绛红有瘀点,舌下静脉青紫怒张,苔白或微黄,脉沉涩或细涩或沉滑。治疗宜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为主,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炮山甲、广陈皮、姜半夏、云茯苓、天南星、白芥子、大秦艽、伸筋草、薏苡仁等。选穴: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太溪、丘墟、阿是穴。足浴方:马鞭草30克,皂角刺15克,芒硝30克,苏木18克,威灵仙15克,防风15克,防己20克,透骨草30克,桂枝15克,半边莲30克

      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退,关节红肿、剧烈疼痛,屈伸不利,遇风寒疼痛加剧,得热则减缓,肢体重着,麻木不仁,或见局部皮下结节,面色萎黄,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沉弦。治疗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药用:桂枝、杭白芍、制川乌、生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独活、苍术、防风、生黄芪、威灵仙、土茯苓、生姜等。选穴:合谷、曲池、阳池、阳溪、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丘墟、太溪、内庭、阿是穴。足浴方:艾叶30克,桂枝30克,威灵仙15克,透骨草15克,伸筋草15克,红花10克,荜澄茄15克,生麻黄30克,吴茱萸20克,川乌15克,草乌15克,白芷30克,生姜片50克。

       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痛风日久不愈,反复发作,骨节肿胀疼痛、变形,时轻时重,筋脉拘急,不可屈伸,牵引活动后加剧,形瘦乏力,烦躁自汗,头昏耳鸣,面赤目涩,腰膝酸软,倦怠乏力,心烦口干,手足心热,肌肤麻木不仁,潮热盗汗,食少不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有尿血,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治疗宜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药用熟地黄、怀山药、山萸肉、泽泻、云茯苓、牡丹皮、当归、杭白芍、桑寄生、大独活、川芎、防风、川牛膝、杜仲、鸡血藤、秦艽、龟甲、鳖甲、菟丝子、女贞子、伸筋草等。选穴:肾俞、肝俞、脾俞、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白、大都、丘墟。足浴方:续断15克,威灵仙15克,透骨草15克,晚蚕砂30克,宣木瓜30克,皂角刺18克,五加皮30克,牛膝30克,络石藤30克,炒杜仲30克,天麻15克,忍冬藤30克

       脾肾阳虚型:主要表现为气短乏力,四肢不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纳呆呕恶,腹胀便溏,小便不黄,肢体及面部浮肿,舌润体肥大或淡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或沉弱。治疗宜健脾益肾、温阳散寒,药用:黑附子、干姜、鹿角霜、淫羊藿、桂枝、薏苡仁、土茯苓、炒白术、炒苍术、川牛膝、肉桂、补骨脂、肉苁蓉、杜仲、骨碎补、金毛狗脊、党参等。选穴:中脘、关元、足三里、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丘墟、内庭、行间、阿是穴。足浴方:皂角刺30克,山慈菇30克,嫩桂枝20克,威灵仙20克,吴茱萸18克,大秦艽18克,川牛膝30克,草红花10克,川大黄10克,炮附子30克,白芷30克,生姜片50克

       第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亦注重辨病用药。历代中医都注重与时俱进地论治各种病症,随着西方医学的渗透,中西医之间融合贯通在所难免,故而应秉承“聚蓄百家之长为己用”,借鉴西医值得借鉴的部分,融入于中医治疗,往往会达到更好地治疗效果。

       根据近代医学理论,治疗痛风应重视降血尿酸,临床上常用具有降尿酸的中药主要有山慈菇、豨莶草、土茯苓、广金钱草、滑石、防己、车前子、威灵仙、泽泻、薏苡仁、大黄、萆薢、虎杖、菝葜、姜黄、苍术、牛膝、秦艽、忍冬藤、泽兰、白茅根、广地龙、蚕沙、淫羊藿、秦皮配络石藤、玉米须、黄柏、雷公藤、木通、石韦、海金沙、茯苓、百合、葛根、玄参等,在治疗痛风病时,可以适当加入降尿酸药物,有利于病情向愈。

       传统中医认为,藤类药物多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之效,在痛风病的治疗中应重视藤类药物的运用,常用的主要有雷公藤、青风藤、海风藤、鸡血藤、宽筋藤、忍冬藤、夜交藤、络石藤、丁公藤、天仙藤、石楠藤、大血藤、鸡屎藤、扶芳藤等,其中尤以忍冬藤、雷公藤、络石藤为多用。

       虫类药物最能钻剔外邪贼风,擅长蠲除痹痛,在痛风病的治疗中常选用蜈蚣、全蝎、鹿角霜、鹿角片、炮山甲、白僵蚕、广地龙、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土鳖虫、露蜂房、水蛭、黑蚂蚁、蝮蛇等蠲痹通络,常能见奇效。

       第三:注重专病专方的运用。在临床上,多数医者在诊治专病的时候常常会总结出具有特别疗效的专方,再在专方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从而解决特定疾病。针对于痛风,我个人常运用痛风宁方调治,疗效可观,药用:土茯苓30~60克,生薏苡仁30克(捣碎),威灵仙15克,虎杖10克,滑石30克,粉萆薢10克,广金钱草30克,鹿角霜30克(先煎),露蜂房10克,忍冬藤30克,福泽泻10克,生白术10克,晚蚕砂10克(包煎)川牛膝10克,山慈菇10克,延胡索10~30克,独活10克,防己10克,桂枝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方解:①土茯苓,味甘、淡,性平,为祛风利湿、健脾解毒、通利关节之要药,能促进排泄尿酸,是治疗痛风的常用药;薏苡仁,味甘、淡,性凉,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药理学证实,薏苡仁能促进尿酸排泄,对痛风及其并发症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二者配伍能利能渗,既能健脾除湿排毒,又能通络蠲痹止痛,契合痛风病机,故而擅长治疗痛风。②威灵仙辛散宣导,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药品化义》),“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本草正义》),对改善关节肿痛确有殊功;虎杖微苦微寒,清热利湿、散瘀止痛,能抑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P的生成而降低尿酸的生成;滑石味甘淡,性寒滑泻,清热除烦、利湿通窍,尤能清泄膀胱热结,通利水道,促进尿酸排泄;萆薢利湿祛浊、祛风除痹,减少尿酸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金钱草利尿排石、散瘀消肿、清热止痛,促进尿酸排泄,善防治痛风石。威灵仙、虎杖、滑石、萆薢、金钱草合用清热利湿、通络排石,具有显著的排尿酸之效。③鹿角霜味咸涩,性温,温肾助阳、温补督脉、添精益血、活血消肿;露蜂房味甘性平,质轻且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攻毒止痒、益肾温阳而利关节,善清热疗疮、消肿止痛。二药相伍,通络消肿而止痛,对于痛风引起的关节肿痛有殊效,且性温以平和诸寒药。④忍冬藤,味甘性寒,清热解毒、疏风消肿、通络止痛,引药直达病所,缓解关节红肿;泽泻,味甘淡性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而无补,白术味苦甘,香而温,入脾、胃经,补脾养气而燥湿利水,补中有泻,二者相伍,补泻同用,利水渗湿消肿、健脾燥湿,使浊阴下泄,清阳上升,杜绝湿邪内停而变生它证;晚蚕砂,味甘辛,性温,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定痛,温燥而通,善除湿舒筋,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引血下行,促进湿浊下泄,改善红肿疼痛;山慈菇祛湿止痛、消肿散结、补肾健脾、清热解毒,有秋水仙碱样作用,故而能迅速降低尿酸,但有小毒,不宜大剂量服用。⑤延胡索辛散温通,有活血理气功效,气行血活,通则不痛,故历来作为止痛要药;独活辛散苦燥,性善温通散寒,能祛风胜湿散寒,进经络,止疼痛,凡风寒湿邪痹着于肌肉、关节而致之痹病,不论病之新久皆可应用,尤为治腰腿疼痛的要药。二者合用祛风湿、止痹痛更显著。⑥桂枝,味辛甘,性温,通阳利水,补中健脾,为脾肾阳虚水液内停之要药;防己,味苦辛,性寒,导水下行,利水消肿。二者合用温阳利水、化饮消肿,擅长治疗风寒湿所致的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诸症。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活血通脉、消肿止痛,降尿酸,以达到缓解关节红肿疼痛。

       功用:健脾益肾、活血通脉、消肿止痛

       主治:痛风病。

       要注意兼夹病症的辨证治疗:风邪偏盛者酌加五加皮、寻骨风、海风藤;寒邪偏盛者酌加炮附子、辽细辛;湿邪偏盛者酌加宣木瓜、豨莶草;湿热偏盛者酌加山栀子、黄柏;关节疼痛显著者加莪术、全蝎、徐长卿、乌梢蛇;关节肿甚酌加猪苓、车前子;关节冷痛者酌加辽细辛、干姜、炮附子;肌肤麻木者酌加穿山龙、海风藤、络石藤、炮山甲;阳虚甚者酌加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阴虚甚者酌加生地黄、石斛、龟甲、鳖甲;下肢关节痹痛者酌加青风藤、怀牛膝;上指关节痹痛者酌加桑枝、片姜黄;腰膝酸软者酌加川续断、鹿衔草、鹿角片;痛风结石者酌加芒硝、白僵蚕、白芥子、胆南星;瘀血阻滞明显者酌加生蒲黄、红景天、蓬莪术、紫丹参、三七片。

       第四:控制饮食是预防和治疗痛风,防止其复发以及配合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痛风患者必须控制饮食,遵循合理分配高碳水化合物、中等量蛋白质和低脂肪的比例原则。痛风常规饮食规范主要为:①严格限制膳食中嘌呤的摄入(控制在每日150毫克以下),禁食含嘌呤的食物,如各种内脏、浓肉汤、鸡汤、鱼汤、沙丁鱼、凤尾鱼、鲳鱼、鳝鱼、鲇鱼、鱿鱼、干贝、牡蛎、禽类、淡菜、粗面粉、糙米、全麦片、豆类、花生、菠菜、鲜豆荚、龙须菜、蘑菇、咖啡、浓茶等;②限制热能摄入,宜以进食精粮为主,少吃粗粮及其制品,如玉米、小米、高粱、黑面粉、中熟米、荞麦、燕麦片、山芋干等宜少吃,少食脂肪,采用“以素代荤”,烹调时尽可能使用植物油,尽量采用蒸、煮、煲、炖、烩、拌等烹调方法;③限制蛋白质摄入量,痛风病患者多肥胖,属于虚胖水肿体质,宜摄食含嘌呤低的牛奶、羊奶和蛋类;④适当进食蔬菜、水果及含碱的食物,蔬菜多选择低嘌呤的萝卜、葫萝卜、茄子、西红柿、山药、大白菜、包心菜、土豆、茭白、丝瓜、木耳、大蒜等,碱性食物是指富含钠、钾、钙、镁等元素的食物,在体内氧化生成碱性氧化物,如苏打饼干、碱性馒头、碱性矿泉水、蔬菜、甘薯、奶类、柑橘、西瓜、冬瓜、马铃薯、板栗等;⑤多饮温开水,促进排尿,每日尿量控制在2升以上。心肾功能健全者每日摄水2.5—3升;⑥宜低盐饮食,禁饮酒水,禁食腌制及辛辣香燥食品,辣椒、咖喱、胡椒、花椒、芥末、生姜等食品调料均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⑦尽量摄食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C的食物,以促进组织内淤积的尿酸盐溶解。严禁使用或服用酸性药物或可使尿液成分酸化的食物和药物

       第五:综合治疗。一般主张针药结合,病情严重者,亦可借助西医消炎止痛。

       具体医案及医案分析:(后续补充)。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以上内容同步发布在360图书馆“张玉龙医论”中。有需要解答的中医话题也可以留言给我,我会尽力阐述我个人的临床经验。

       附:施今墨惯用鹿角霜配伍甘松理气开郁、健脑益智、安神助眠调治失眠症。鹿角霜补肾,甘松健脾,补先后天之精,精充则髓足,髓足则神有所养,乃能安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