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的文章,我们已经看到斯巴达对于公民生育是多么重视,称其为城邦头等大事一点也不为过,基本上只要是有利于生育,特别是优生的事,都会上升到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和保护。 来古格士法典确定了城邦之内的所有人都归为公有财产,人人都是“公”民,而非独立的“私”人,所以,父母(公民)生下孩子以后,孩子就成了公家人,而非父母所有。 对于城邦的未来,斯巴达有着一整套的严苛到残酷的教育体系,因为斯巴达人认为,比优生更为重要的是优育,之前坤鹏论也曾多多少少讲了一些,这两天就再全面介绍一下。 一、从小就不娇生惯养 前面坤鹏论讲过,斯巴达的新婴儿都要先置于烈酒中进行洗礼,在这关活下来的婴儿,还要在国家长老的监督进行身体检验,凡身体素质欠佳或畸形者,都要被从泰格杜斯山的悬崖下掷下,死在悬崖下边的尖石山。 只有通过这两道生死关卡的婴儿才能获得继续活在这个世上的权利,被其父母抱回家抚养。 在0~7岁这段时间里,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由父母和保姆负责,主要任务就是让其健康成长。 即使是这么短暂的共同生活的时间,斯巴达的父母也不会给孩子柔情蜜意和溺爱骄纵。 他们每年都只给孩子一块布,让他们自己学着适应四季的变化。 孩子必须赤脚,因为斯巴达人认为,穿鞋只会让双脚太过柔嫩脆弱。 对于啼哭不止的婴儿,父母也不会进行安抚,而是让他们哭个够。 父母从小鼓励自己的孩子要勇于面对一切。 二、儿童是城邦公有财产 在斯巴达,儿童被视为城邦公有资产,而非父母个人资产,所以儿童是父母代城邦抚养的。 来古格士认为,家庭是滋生个人兴趣,培植个人“欲望”,造成财富不均、生活享乐淫荡的温床,所以,任何人一经出生,只要他身体强壮经过检验而被留下,他就已经不再是某家某人之子,而是斯巴达之子,他不属于任何个人,而属于城邦,并且男童自7岁以后就要宿于军营,而不是住在家庭。 城邦鼓励儿童视长辈如自己的亲生父母,要给予宗教般的尊敬(除单身汉、没有儿女的男人外),所以年长的男性又被称为“父亲”,斯巴达人赞成应“举全民之心力”来训诫青少年。 据普鲁塔克的记载称: ——如果一个孩子被其他斯巴达成年人惩罚了,如果他的父亲知道了(或者孩子哭着找爸爸),那么他的孩子会收到来自亲爹的另一份惩罚,因为每一个斯巴达人都完全地相信另一个斯巴达人的行为是按照律法行事的,没有人会去恶意伤害其他人。 ——年轻人不仅要尊敬他们的父亲,还要尊敬所有长辈,在大街上要给他们让道,在他们出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并让位与长辈,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一个斯巴达人都是所有斯巴达青年的父亲,这样他们就会对待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毫不偏心。 三、男童7岁开启斯巴达式教育 和优生相比,教育在斯巴达人看来更为重要。 来古格士说:“教育是立法者最伟大及最高贵的工作。” 斯巴达的一位国王说:“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注:可能指刚出生时)甚少,但在最严格的学校接受训练与生长者获得优势。” 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全斯巴达人都竭力关心公民的教育事业,城邦政府也有意地、直接地、系统地训练全体公民,这种上至政府、下至老百姓都关心、筹划教育事业的创举在人类历史上都属罕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受教育的权限只在统治阶层内部,也就是只有斯巴达人,像庇里阿西人、希洛特人的子女没有受教育的权力。 斯巴达的教育由城邦控制,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任务,所以男童只要到了7岁就必须离开父母的怀抱,开启其堪称生存选拔赛的斯巴达式教育,进入到城邦统一管理、集体领导的公立大学校接受完全免费的教育和训练。 可以说,斯巴达是为造筑勇猛善战的军人而教育孩子,因而它的教育组织实施都围绕培养军人这一目的而展开。 学习内容主要是军事对抗的技术,以及让他们能够看懂简单的军事行文和命令的文字教育。 整个训练时期,学生不得有任何的头脚保护。 12岁以后,学生还会被要求一年四季只能穿一件单衣。 宿舍也是空无一物,学生只能自己到河边采来芦苇、绳草编成草席。 学生不能经常沐浴,据说一年只洗两三次澡,因为斯巴达人认为水和软膏会使儿童变得软弱,而寒冷的气候和清洁的土地则可使儿童坚强、富有抵抗力。 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要有在河边露天过夜的训练。 这样居住于营房的集体生活一直要持续到30岁,旨在培养和贯彻只有集体的意志,没有个人的利益。 在来古格士的理念中,理想的斯巴达人应以城邦为念,以集体之利益为出发点,个人没有独自生活、行动的自由,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乃斯巴达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斯巴达的男人从小到大基本都要过军营式的集体生活,就是因为来古格士认为,家庭不仅是财富不均、生活享乐淫荡的温床,也是发展个性,展露自己生活方式、豢养私欲的主要场所,这些都是集体主义的大敌。 普鲁塔克曾这样评述道: ——“……他们的教育就在于教导人民服从命令,忍受痛苦,习于战斗和征服他人”; ——“来古格士训练人们不希望独自生活,也不能独自生活;像蜜蜂一般,它们跟随在蜂王之后为公共利益而献身”; ——来古格士要求斯巴达人时时保持沉默,处处都不要多嘴多舌,因为绝对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 所以,斯巴达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每一个斯巴达人都能在长期而严肃的训练中,成为一个坚韧不拔的战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 而荣誉、勇敢、坚毅、强壮的体魄、娴熟的军事技艺、对城邦的绝对忠诚,对权威的驯服、对长者的尊敬等,就成为每一个斯巴达公民都应具备的品质。 对照苏格拉底所创造的理想的城邦,我们就会很清楚地看到,其本质上也是在追求与斯巴达类似的蜂巢社会,服从上天对自己阶层与禀赋的安排,清楚地知道并安守着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加质疑地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工作,这样就能获得社会的和谐。 不过,正因为斯巴达教育过度强调服从和纪律,也造成了像色诺芬所记述的一些问题,比如:“守纪律和服从的精神在斯巴达盛行”,而青年人“沿街行进时,双手插在衣袍里,默默前行,也不左顾右盼,只是一味谦恭地盯着地面”,这样压抑性的纪律致使斯巴达人的言行举止呆板,不随和。 让我们对照一下西方电影中那些顶级杀手的形象,是不是很像斯巴达人呢! 都说斯巴达的教育严苛到残酷,用以命受教来形容也不为过,那么,它到底是什么个情况呢?明天,坤鹏论为大家继续分享。 最后,分享一句黑格尔的名言,在坤鹏论看来,它简直太绝妙了: “罪恶之所以是罪恶,只是因为人们把它当作本质的东西,堕落之所以是堕落,亦只是因为人们把它当作本质的东西。”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