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需要文以载道。任何证券分析,都要形成文字。于是写好文章,就是证券分析的第一原则。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开始就要遵循的原则,也是贯穿职业生涯的最高原则。写作证券分析报告,不要求分析师像职业作家那样字斟句酌。但文字通畅,能够表达真实想法,是最起码的要求。可惜的是,不仅一些刚入行的分析师,就连一些历练多年、“著作等身”的新财富明星,写的文字也含糊不清,病句比比皆是。 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故事。我2002年入行做分析师,第一次出差就是跟着高平老师去大连,写了篇大连友谊的调研报告。刚写完报告,就像向期刊投了篇稿件一样,希望尽快发表作品。没想到,报告草稿在高平老师那里留了三天,没有音信。第四天,我鼓起勇气去找他。“高老师,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啊,那个,打印出来后我们一起聊聊”。他去打印机旁边拿起那几页轻飘飘的稿纸,喊上我去旁边的图书室。一边读一边划出错别字和病句。刚刚过完首页,我就臊红了脸。病句连篇,没脸见人。匆忙之间,就把稿纸拿回来,逃回去修改。匆忙几笔后,当天下午就把修改稿再次发给高平。结果平静的两天过去了,没有反馈。着急的我只能再次厚脸皮去找高老师,他还是随意拿起打印纸,又和我读了一遍报告。跟上次一样,没有读完,我又红了脸,赶紧拿回来。这一次,我把三次修改稿带回了家,心里烦恼,为啥报告不过关。见我烦躁不安,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太太),让我把报告朗读出来。“这,报告是看的,又不是读的”。我觉得文字只能用眼去看,有图有表,怎么能像语文课本朗读一样呢?拗不过她,我只好大声朗读首页里的文字。说来奇怪,报告一旦朗读出来,就把自己和作者隔离了,仿佛报告不是我写的。默念的时候,自己总带着作者设定,看着文字跳跃,语言含糊的时候,心里会有那种“这个好像没讲清楚...不过...你懂的...”的推脱。可是一旦大声朗读,就会站在第三者角度念出来,却让人搞不清楚写的是啥,一脸懵。“我不懂,真的不懂”。报告不足四页纸,我却花了足足15分钟才磕磕绊绊朗读完,我在心底把写报告的“我”骂了十几遍。 发现文章毛病容易,修改顺畅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一个晚上,我都在改文章。改着改着,我就发现报告文法病句的来源,多数是两个原因造成。第一个原因,手头有许多信息,但没有什么结论,想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放进报告,显得报告挺有“价值”。在往报告里硬塞信息的时候,为了编织这些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了大量连接词。“不仅...而且...”,“但是... 然而...”。这些词汇和句法,把读者搞得一头雾水。第二个原因,就是啰嗦。为了凑篇幅,为了让信息显得多元,为了把情况介绍得“高度还原”,我使用了大量复杂句式,添加大量形容词和副词,还有限定条件。朗读起来特别累,甚至一口气不能读完一整句话。文章修改后,我更加痛苦。删除了没有结论的信息,除去罗里吧嗦的表达后,文章显得干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但,这就是真实!一个刚入行的分析师,第一次去调研一家企业,他的发现,他的分析,就是如此!当时的我,没啥发现,没啥结论,没啥洞见。一页纸的文字足以表达我全部的想法。我徒劳地增加许多修饰,东拼西凑,东拉西扯,憋出一篇5页的报告。长篇幅是文法与逻辑错误的最大来源。经过痛苦的5次翻天覆地大修改后,我把一篇此前觉得“不乏亮点”的5页文章,写成了“平淡无奇”的2页短文。但是,2页短文读起来很通畅,仅仅几分钟就可以看完。可能读后没有任何印象,但不至于像那篇“不乏亮点”的文章,读者会一直蹙眉,读完后悔。 这第一篇报告的写作过程,让我终身受益。从2002年到2004年,我写作报告的前三年,每一篇报告都会大声朗读出来,修改数遍后再提交发布。时至今日,我有时仍然很惭愧,一些文字未经推敲就直接发出去了。是不是做到了“语言通畅、言简意赅”?我仔细想想,后背暗暗冒汗。 建议每一位分析师在完成报告后,都审核一下,你们的文字,都能做到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语言通畅、文字简洁、图文匹配、文能对题吗?小白和大咖,都应该拍着胸脯做出这样的承诺。如果不能写好文章,那写证券分析报告,是为了什么呢?报告不能说清楚观点结论,消耗读者时间,就是消耗读者生命。恐怕就该是卖方分析师向买方投资者付钱买命了吧。
我在UBS参加晨会的时候,晨会秘书在写邮件给发言人时总会提醒说,发言不超过2分钟,make it sharp。只有锋利,才能从诸多平庸的声音里冒出来,刺激投资者神经,促进他们操作(action)。让观点锋利,最实用的手段,就是简化,让你的结论尽量短。 有时候,绕着弯子说话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卖方分析师的话术有时会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有次家里人电话问我,回家吃晚饭吗?我脱口而出,“不排除回家吃饭的可能性”。被厉声喝住,“啥?”,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可是这样的话术,在我们的分析报告中比比皆是。“我们看好未来一个季度的市场,不过受到外围市场下跌的影响,近期指数可能出现调整。不过国内可能出台刺激政策,比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有力对冲海外不利影响,所以调整可能也不会发生”。再比如,“公司是家好企业,管理层有远大抱负,产品初具全球竞争力,此前股价大幅上涨,近期出现调整,我们继续看好股票中长期表现,但确实今年以来涨得比较多,估值不便宜,不过同类公司都很贵,相比之下也就不算特别贵”。上述的观点,常见于各种分析报告,出现在晨会发言中,读者和听众一头雾水。分析师究竟是看好呢?还是看空呢?既看股价上涨,也不排除下跌的风险。分析师可能是希望两边讨好,让观点滴水不露。好比那句著名的段子话“我们要坚持对的,反对错的,只做对的,不做错的”。无比正确的废话。不难发现,这样的过度说明,不是表达上的文法句式问题,(否则我就该放在原则一部分)。冗长的表达,其实是自己不知道该表达什么观点。有那么多条件状语,有那么多补充说明,要么害怕承担责任,不敢判断,要么稀里糊涂,不知道怎么判断。上述那些重复表达的观点,其实都可以有清晰的表达。“不排除回家吃饭的可能性”,那家里就不给我预备晚饭了。 “看好未来一个季度,但近期可能出现调整”,那就该在可能的调整里增加股票持仓。 “看好该公司中长期股价表现,但近期涨幅较大,估值不便宜”,那就要去寻找其他更有机会的股票。如果有,就卖出这只股票兑现收益。不敢承担责任的分析师,往往把正面和负面因素都罗列出来,然后给个模糊的说明。比如,指出市场处于上涨周期,凡是调整都是牛市里的短促调整,凡是上涨都是牛市周期的延续。或是做出相反的判断。内心看涨的投资者找到报告中的正面因素,内心看跌的投资者看到文章里负面因素,各取所需,分析师似乎可以左右逢源。这种表面讨巧的方式,难以得到专业投资者的尊重和认同,专业评审很轻易就能看出分析师的怯懦和暧昧。 删除冗长的条件状语和补充说明,把结论简化到十个字以内,观点不得不暴露出来。被充分暴露的观点,只能做是和否的表态,一定是锋利的。毕竟我们写报告是游说机构投资者,让他们行动。而他们的动作只有买和卖两个,我们的观点其实也只有0和1。把结论简化成0或者1,“任何调整都是买入股票的机会”,“当前就应该卖出,规避这类股票”,这样的观点如何不sharp?简化,也是原则一覆盖的范围。文字简练,容易流畅,传递信息更加高效。海明威说,修改小说的最好办法,就是写完之后对半折,撕掉其中一半。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里也说,修改段子要删到不能再减为止。短词短句,简要观点,其实更有力量。我现在东吴证券研究所做优秀报告评审,有条公开的评选标准:凡超过30页篇幅(包括风险声明、注释等),自动丧失评选资格。动辄百页的深度报告,可以是很优秀的参考资料、教科书,但绝不是优秀报告!有可操作性的商业化推荐报告,不需要几百页的参考信息和背景知识。我还有个槽点,许多首次覆盖报告和所谓深度研究里,都会大段抄袭招股说明书内容,包括历史沿革和产品说明。设备类企业的报告,会复制黏贴产品生产流程,还贴上十张图,把生产机器的照片放在文章里。医药企业报告更是晕,放上几十上百种药品名单(每个药名都有7个字以上长度),我必须一目十行地看完这些冗长篇幅,才不会被大量生僻字或者组合词冲击得头晕脑胀。为什么要放这些东西呀?有主要流程和关键设备的说明就足够了,干嘛用那么多专业词汇和低效信息来干扰大家?多少投资者可能博闻强记这些产品名称?还要会看图说话,像小朋友指着汽车标志一样背品牌?如果有个基金经理对着一张张方方正正,差不多的机器照片,如数家珍,“你看这是全自动极耳焊接制片机,那是收卷式模切机... ”,就让我想起孔乙己说,“你知道吗?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