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度回顾 | 分享算法岗工作感悟

 520jefferson 2022-01-03

去年这个时候写过一篇入职半年小结 | 给应届校招算法岗同学的一些建议,主要从初入职场的新人角度,分享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快速适应,如何发挥所长。我们不妨回顾下。

去年的时候,对于新人,我的总体建议是:

  • 发挥所长,赋能项目,做出成绩,赢得信任
  • 保持耐心,夯实基础,脚踏实地,事无巨细

细到具体的适应过程,按照入职时间线和新手心路历程,我的建议是:

  • 全局出发,迅速熟悉主要业务、开发工具、流程和团队协作方式
  • 从数据出发初步洞察业务
  • 初步学习团队技术沉淀
  • 多思考,从真实场景/用户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 优化模型时,细节和全局要兼顾

还有一些其它的建议包括:锻炼/跑步/健身;固定时间提升自我;积极主动;多点开花;多交流/适当时机表达想法;多关注学习周围的榜样;全方面发展等。

转眼一年过去了,想继续分享一些个人在算法岗工作上的心得感悟。

这一年的工作和去年有点不太一样。去年刚来的时候,团队的工作方向和目标基本都设定好了,只需要把自己此前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应用到项目当中,专注在做事情本身,不断调优取得收益。今年从头开始目睹和经历了团队如何确定年度目标、如何实施和推进工作、如何确定算法技术方向、遇到工程瓶颈如何跨团队合作等。在做事情本身之外,也学习到不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想分享给大家。

因此,今年的关注点可能和去年有所不同,希望不仅仅局限在做事情本身,希望能更聚焦于对工作的思考,哪些东西要在工作中贯彻始终

把握好自身成长和团队目标关系

首先讨论下自身成长和团队目标的关系。

个人理解自身成长长期目标,为团队作出贡献短期目标。长短期目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需要“联合优化”。在实现每一个短期目标的同时,通常情况下个人成长的长期目标也是慢慢在前进的。自己成长后又能反哺团队,攻破下一个可能更难的团队短期目标,实现个人成长和团队目标的良性闭环。一味地只关注长期目标或者只关注短期目标都不好。

如果你感觉工作后自己的思路变窄了、知识输入变少了、学习能力不如以前,很可能就是没有很好得兼顾两个目标,甚至觉得有的时候两个目标有所冲突,此时要善于换角度思考以及调整工作方式。

比如:达成工作目标的方式有多样,如果陷在自己所熟知的方式上重复造轮子就很难进步;不妨跳出舒适圈,多输入、多读读paper、多看看业界怎么做的,说不定有更好的达成工作目标的方法,值得去探索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即使自己所熟知的方式可能是当下最优解,那也不妨把规划定好,每天抽空学习,此时用不到,说不定后面就用到了,自己也不会焦虑于没有知识输入。

又比如:老板让你去对接产品需求。你可能觉得这个事情对于技术本身没什么提升作用,因此不大用心。但是这个事情除了技术之外,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点。比如:看看产品如何从用户角度思考需求或问题,这个思考方式对于我们在技术上的选型和创新可能也是有帮助的。可以适当把视野放开阔,不仅仅局限在技术本身。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不管是哪个行业,可能都有一套较为通用的从业思维。临床医学有临床思维;金融行业有金融思维,互联网行业可能也有互联网思维。每种思维下有对应的一套工作模式,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有意识的去积累、学习和总结

比如:工作中最常见的场景,老板分给你一件事情 (小到算法中某个小方向,大到一个场景或业务),要求在XX指标上有所提升,如何才能实现从0到1或者从1到2的迭代来完成指标?

对于我个人,想分享三个习惯

  • 第一个是分析问题的习惯,先想好目标和理想态是什么样的,以终为始,再看看现状又是什么样的,现状到目标的两点一线之间,就会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 第二个是解决问题切入点的习惯,一般前期要做调研学习的工作以及真实场景/用户角度出发的思考工作,调研学习涉及前人相关工作和业界前沿工作,思考方面一般把自己假设成真实的用户,看看在该场景下,你自己有什么样的需求,自然而然能启发自己在技术选型上有什么考虑;
  • 第三个习惯,踏实做事以及事后总结反思,做事过程中要多动笔,规划每一步的小动作,排好优先级,循序渐进,这样的好处是能更清晰地把握事情的推进脉络。做事后善于总结和反思不足,按照脉络来回顾,使得自己的技术成长有迹可循。包括这篇'推文本身',也是我个人对于工作的总结。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工作模式,也没有对错之分,最重要的是适合。闲暇之余,不妨回顾和总结下,对于高效完成工作挺有用的。

打破思维惰性和保证执行力

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自己也没有做的很好。比如对于'周更推文'这件事,经常会一小段时间内执行得很好,但是中间如果被某个事情分心了,后面就会产生思维和行为上的惰性,免不了断更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不是很大,但在执行力上可能是有差距的。不管是老板派的活,还是你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学习任务,有执行力的人可能当下就主动开始思考怎么做,闲暇之余也会思考,然后快速实践,给出结论或产出。有思维惰性或缺乏执行力的人,可能先拖一拖,等到deadline前再突击,这两种方式在产出的质量上肯定是有差距的。

我个人的建议是,工作或者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要设置一些承诺型的目标和时间点,保证执行力和完成度。执行力和意志力的有点像,也是能够在日常中进行锻炼的。比如跑步收尾阶段,你是提前停下来?还是咬牙坚持过了终点才停下来?还是绝地反击冲刺过终点才停下来?

时刻牢记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如果你觉得工作遇到了瓶颈,在产出上变得乏力或者会的东西越来越局限,此时不妨停下来,停止盲目的尝试,思考一下自己在输入侧是不是变少了,导致输出侧乏力?

这个事情和调模型结构没有收益很像。一般到一定阶段,前人迭代了N版的模型后,模型侧的空间其实很小的,想要让模型继续有指标收益,更好的方式不是纠结于模型结构本身,而是模型输入侧是不是还有空间?包括特征上以及样本上,是特征信息不足还是样本空间探索不足等。类比到人,是不是自己输入的信息不足?或者自己的视野局限/探索前沿知识做的不够?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当感觉工作上使不上劲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多输入输入,有输入了你才有输出的动力和底气。输入侧丰富了,模型结构本身的空间可能又有了,就好比个人的潜力又有挖掘的空间了。

多沟通和多抛出问题

老生常谈,但是在工作中又是不得不注重的。有时候,工作上很多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是因为沟通不够通畅导致的。

但是究竟什么事情一定要沟通?什么事情可能不一定需要沟通呢?这个可能要分人了。对于老板而言,你不需要跟他沟通太细节的事情,你要把你做事情的脉络/路线大体的勾勒出来,进展说清楚即可。对于mentor,你可能就需要把细节实现和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讲清楚,mentor才有可能帮助到你。如果对老板讲技术细节,对mentor反而只讲大而泛的东西,可能你的工作既不能被感知到、你遇到问题时又得不到帮助了。

还有最重要的,除了有效果的时候沟通进展,没有效果时的分析遇到的问题可能有的风险也都是需要沟通的,而且越早沟通越好。大部分的风险你在动作尝试初期可能就能预见到,也可以及早地抛出来沟通,大家一起商量对策,而不是做了半天,最后发现有风险,不得不推翻之前所有的工作。

最后,有一些场合需要集思广益的时候,不妨也抓住机会输出观点、提高个人想法的影响力等。

总结

转眼步入职场1年半了,回头想想,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但仍然存在很多需要学习进步的地方。

一言以蔽之,在工作中把握团队目标和个人成长关系,时刻牢记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的原则,努力打破思维惰性和保证执行力,多沟通和多抛出问题,找到并践行适合自己的工作和成长模式。

最后,开号快1年,感谢大家的支持!来年希望能更好地钻研前沿、更多地分享工作感悟、更勤快地更新推文!祝大家新年快乐,与君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