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鱼菜共生”校本实践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创客农场 2022-01-04

作者:谭伟联

[导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四大生物学素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四大生物学素养: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本文阐述了利用“鱼菜共生”的校本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理论学习,设计与制作浮床模型,观察与记录,实验改进与创新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养成自觉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鱼菜共生,核心素养,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高中(2017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学课程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得到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

根据以上课程性质与高中课程结构,除了必修课程教学,如何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即校本教材实践活动开展选修课程来落实核心素养,成为了我校的生物科教学的内容之一,我校根据本校的金麟湖的现有资源,通过“鱼菜共生”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落实核心素养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生成生物学的生物学素养,从“育分”转变为“育人”。

        二、“鱼菜共生”的校本研究过程

(一)对“鱼菜共生”理论知识认识,激发实践动力。

鱼菜共生是一种复合耕作体系,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由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直接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鱼菜共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也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污染、净化水质、美化环境,还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收益。

鱼菜共生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模式,在学生中进行这种模式实践活动,是根据新课程标准中选修模块的要求:根据本地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培训,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前瞻的需求,本研究主要针对的学生是高一、高二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以第二课堂的时间与课后时间进行。

首先通过老师的讲解原理与前景介绍,让学生理解鱼菜共生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前景,起到激发实践的原动力,引发进一步学习与实践的欲望。

通过理论培训让学生理解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在认知上对相应的社会职业与实际有了清楚认识。

(二)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浮床模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老师让学生根据原理设计能放在金鳞湖养殖植物的浮床装置。要求是可以吸收到水但又不能被鱼吃掉植物。

课外小组同学自行组合小组成员,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共同探讨,达成共识,然后再进行展示模型方案,全体成员与老师共同探讨,再修改完善方案。通过上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了合作学习。

方案确定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买材料,利用校本课堂时间进行模型制作。

学生们在制作浮床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共同沟通,发生思维的火花碰撞:质疑、求同、最后达成共识,通过这个浮床制作能很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的素养。培养学生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种植过程善于观察记录,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把浮床放入水后,学生安排小组成员定期观察与记录,对叶子生长数量及颜色对比,并撰写实验观察记录。

对生长状况与原因进行分析,并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或者请教老师,及时进行补救措施

如:生长不良,数量较少,是不是所放位置阳光不足;叶子萎焉是不是没接触到水,叶子颜色太黑是否水中矿物质含量问题?

学生通过种植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实践中学会科学探究能力。

(四)拓展与创新,设计能解决问题的微型鱼菜共生移动模型,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

通过以上实地操作,学生已经懂得实验操作的流程:先了解原理---设计模型—实际应用----观察结果----找出问题,进行改进—再实践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新要求:能不能利用这个鱼菜共生原理,解决一个微型的循环再生系统,让植物与鱼能够共存,又不用换水?达到观赏与实用的共同价值。

学生根据老师要求,利用网络、书籍等查阅资料,共同探讨,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管道的布局,管道尺寸的设计,不同小组利用虹吸原理设计的图形都是独特的。体现了思维拓展与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体现尊重生命,自觉清理污水的社会责任,变废水成为有用的养鱼与植物的水源,通过建模,培养学生工程学原理使用,让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培养能很好落地。

         图2学生设计金钟罩型与U型鱼菜共生模型

三、评价与总结,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作为一项实践应用的校本课程,评价的手段应该是多样性的,例如撰写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心路转变、动手能力的提升、实验方法的改进,团队合作成果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手段。

同学们都写出自己参与后的心得体会,都撰写了实验报告,我们根据实验报告进行了分等级的证书颁奖。

根据本次的鱼菜共生校本教研,所有参与的学生都提升了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能力,都懂得尊重地球上的生命,懂得处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获得生命观念的主动生成,形成自觉承担社会职责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德杰,郭贵良.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技术[J]吉林农业,2011(03):260

[2]赵占良,关于核心素养落地的几个问题,201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