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乡村老药师,教我一个三代单传的祛湿诀窍,开始我嗤之以鼻,听了他的解释后,我把它当成了宝贝疙瘩!
1996年,我大学的最后一年,学校安排去实习,在村里的第三个月,我发现我湿气有点重:
1、身体犯困,容易嗜睡 2、头身困重,舌胖大,舌苔白 3、手脚冰凉,怕冷 4、肠鸣比一般人厉害 5、大便便溏,稀烂 6、喝完水一会就去厕所 我想,这还不简单么,祛湿嘛,我就自己采点草药,每天在水壶里泡着当茶水喝。一次,老药师看我手里领着个大水壶,就调侃说,你年纪轻轻就开始养生了?年轻人啊,得注意节制啊。 我说,你这说哪跟哪啊,我只是湿气重罢了,泡了点药材祛湿。 他看了说,你呀,这能把湿气祛除了,我名字倒着写。 我说,我为啥祛不了湿? 他说,那你这么久了,你自己摸着你的良心说,湿气少了多少? 我承认,确实没少多少,瞧把你能的,那你说,祛湿该咋祛? 他说,猴头菇,丁香,沙棘,茯苓,陈皮,山楂,佛手,大枣,开水冲泡5分钟,每天喝一喝。 我说,我不信,打赌… 他说,那就一言为定… 我说,但我有个条件,如你输了,你得把你那个看家的健脾祛湿之法,也交给我。 结果呢?我输了…但是7个月后,我实习结束的时候,他还是把健脾祛湿之法交给我了。
现在我就把这个方法的妙处告诉大家? 祛湿先健脾 体内有湿气,主要是因脾被困于湿了,导致无法排湿外出,湿为阴邪,久之则会伤阳气,所以身体比较虚弱。 是药三分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湿气不是偶然得的,现在用药就像大火烤冻肉,外面焦了,里面的冰还没化。 长期脾胃虚寒和身体已形成一平衡关系,这时猛然用药就像饿好几天一下子吃七八个馒头,大概率会噎死,祛湿先健脾,脾胃好湿气无,祛湿健脾首选食疗方。 明代名医孙文胤有句话:“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说通俗点,五脏六腑的运行就像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里,脾胃是中心的轴,大多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中医说,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需要的能量都要通过胃的转化,才能得到。故保护胃部刻不容缓。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常喝些养脾胃茶,也很有必要的。 中医著作《脾胃论》说:丁香、沙棘、猴头菇等草本食材,有助于养护胃部,可按照一定的配比制成小茶方。 人们也常说丁香不是治病的能手,却是调理脾胃的最佳帮手。 中医医书《千金翼方》里记载过1个养脾胃的食疗方:丁香猴头菇沙棘茶 :猴头菇、丁香、沙棘、茯苓、陈皮、山楂、佛手、大枣等9种天然药食组成,科学配比制成茶包,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饮用即可。 1、猴头菇历来被视作“养胃山珍”,能助消化、利五脏、补亏虚,有健脾养胃、补血益气之功效。 2、丁香堪称花草界的“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加胃液分泌,增加消化能力,对胃粘膜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3、沙棘中含有大量氨基酸、有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可以促进胃酸的生物合成,刺激胃液分泌,具有消食化滞、健脾养胃、疏肝利气的作用。 脾胃不好、有口臭、湿气重的朋友,都推荐试试!早晚喝一杯,祛湿、养脾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贵在坚持 湿气让人又胖又丑,中医一个排湿汤,把湿气赶出来,身体干净不油腻 最近很多朋友说现在不是冬天了吗,怎么感觉脑子还是昏沉沉的,睡眠也不好,体内有很多湿气的样子。 当你出现虚胖浮肿、困倦、口臭、浑身乏力等各种小毛病时,说明你可能被湿气“缠身”了! 【湿气重,百病生】 中医说:“湿气重,百病生!”现代人因为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运动量少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体内湿气也就越来越多,十个人里面说不定有9个就有湿气。那如何判断自己湿气重不重呢?看看专家给的湿气自测表,对照一下吧: 1.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易起痘; 2.大号粘滞不畅,小号浑浊; 3.面色淡黄发暗,胸闷乏力,嗜睡肢肿; 4.小腿肚子常发酸、发沉,身体困重; 5.睡觉流口水,起床时头发昏,耳内湿; 6.小肚子变大,体型肥胖,人懒不爱动。 7.早晨照镜子,舌苔厚腻,裙边舌; 8.晚上睡不香,经常做梦; 9.白天没精神,身上像裹着件湿衣服; 10.皮肤油腻腻,爱起痘痘; 11.欲望小,夫妻生活不如意。 符合得越多,你体内的湿气可能越重。冬季湿气里应外合,脾虚胃弱、已有湿气的人会进一步加重症状。 【冬天其实是祛湿最恰当季节】 中医讲“湿气不除百病生”。如不及时祛湿,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成为一些慢性病的元凶,更有可能导致风湿等难以根治的顽疾。 冬季,是一年中需“清废水、养脾土”的时期。过一个夏天,身体如受“湿”所困,会产生很多废水。也就是湿气,如何去除湿气呢?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运化,根除湿气,关键在脾脏。所以湿气侵体,需以健胃养胃、利水渗湿为主。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 《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和薏苡仁为祛湿双雄!医书记载了健脾祛湿汤,组方由赤小豆、薏苡仁、大麦三种食材配伍,后经御医调配,加入芡实、栀子、橘皮、苦荞等几种辅材,制成代茶饮,流入民间至今。 多种食材相得益彰、君臣佐使,制成茶包,每天热水冲泡5分钟,喝上2~3杯,无湿一身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