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体的空间

 昵称44943940 2022-01-05
从图书销售的趋势上就可以看出来了。近两年的畅销书,心理学「含量」变得越来越高。年终盘点,《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多家榜单高居榜首,《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也在最受关注的新书之列,口碑销量双丰收。圈外的朋友现在看到我,也会说一句:「你们心理学现在不得了!」
有些媒体从大环境的角度解读这个现象,说是反映了「群体性的焦虑」,因为2021 年大家普遍过得不景气。言下之意就是人们承受生活的暴击,健康水平堪忧,对心理学诊疗的需求增加了。
这是一种解释角度,但我的想法稍有不同。
我认为2021年最突出的情绪不是焦虑,而是茫然,既无助又自由。最焦虑的时代反而过去了,那是前些年,整个社会高歌欢呼猛进的时候。所有人都怕自己被时代落下,打开朋友圈都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那些年是真的焦虑。我的来访者在咨询里讲的都是「别人」:别人都如何如何……所有人都怕自己达不到标准,但至少他们心里都还有一个标准。
疫情后的一个变化是,人们不再热衷于设定那些高大上的目标。哪怕最善于给自己打鸡血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并不像过去认为的那么无所不能。还要啥自行车呢,好好活着就谢天谢地了。从焦虑的角度看,这是给自己松绑。当然也有点沮丧,因为放下了很多(原本也)不切实际的幻想。
社会存在一个主流标准或者整体规划,才有群体性的焦虑。你活得成不成功,上不上道?有一个显性的判断,不够达标的人才要快马加鞭。今天消解了这个叙事,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的活法,不存在统一的「别人」。剩下的就只是个体的迷茫。
这时候的问题是:我想怎样生活?
没有别人,没有大家,就是「我」。每个人都成了主体。这件事过去被那些主流的人生叙事掩盖了。现在潮水褪了,人们才看到自己要什么。
在这个背景之下,人们转向心理学的书籍和叙事,从中想获得什么呢?我认为不是理论或方法,那是几年前的思路,为了把自己改造成更符合主流标准的工具人:不能焦虑,也不能太不焦虑,不要自卑,也不要过于自信,不能想得太少,也不能想太多,不要纠结,也不要草率……反正怎么样都不够好。这两年大家关注的心理类读物,侧重于自我接纳式的心理咨询。以对话为主。当事人是对话的主体,人们在咨询中探讨「我是谁」:我内向,敏感,不开心,我有这些特点……然后呢?我们提出问题,不一定马上要一个答案。谁会指望一个心理学家指导自己该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呢?
提出问题本身,就是问题存在的意义。相比于专家的看法,「我」是谁,这件事更重要。
要我说,心理咨询类读物在去年之所以异军突起,就是因为提供了一种高度个体化的关怀:「我」值得被重视,「我」喜欢就好。它跟传统的心理学读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仍然致力于提供一种群体性的标准:怎样的心态就算有问题?哪种认知模式有助于成功?如何养育更优秀的孩子?——媒体把大众对心理学阅读的需求解读为心理健康的自助诊疗,也是传统的思考:(在专家看来)谁有问题,谁就需要(专家指导下的)治疗。我猜这个时代快过去了。人们现在的态度更接近于:别人爱怎么说是别人的事,但我就想要这样活着。
他们不再担心「我是不是不应该这样」。群体叙事的约束力在减弱,人们重新关心个体差异,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用专家下结论。
我一直相信这是件好事。人们正在变得自主,当然不免也会有恐慌,因为不再有群体可供参照。需要一个适应的空间。就像第一次来咨询的来访者,他们总在问:「现在我该说什么?」我说都可以啊,你想说什么。有些人还是不放心,他们追问:「别人呢?这种时候一般都会怎么做?」
但这只是时间问题,我知道。因为咨询室这个空间,足够安全,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放松,忘掉别人,更专注于此刻的自在。他们靠着沙发背,翘起二郎腿,自如地提出各种要求。他们当然知道怎样让自己舒服,只要他们确认这里是自己的空间。——其实一直都是,只是很多人不记得了。
我说了算。
这比一切理论更可靠,就像人远比一切专家更了解自己。人们对心理咨询开始感兴趣,不是因为可以从这里学到什么,恰恰是可以安放什么。很简单,它就是一个安全的,接纳各种可能性的空间。你不一定有自己的咨询师,也不一定看心理学的书,但你多半也开始意识到,有些空间是不受其他人限制的。这就够了。这个空间可以是一种生活选择,也可以是一天假期,甚至一小时,一分钟。你尽可以按自己偏好的方式使用它。别人不需要理解它的意义,你也无须向别人解释。这是你的空间。
新的一年,祝你有这样一个空间,自由自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