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生植物大观园(28)------生地榆

 溱湖之恋 2022-01-06

摄影师:潘长宏

2022年1月6日

识别地榆: 根圆柱形,略扭曲状弯曲,长18-22cm,直径0.5-2cm。有时可见侧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明显 纵皱。顶端有圆柱状根茎或其残基。质坚,稍脆,折断面平整,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呈显著放射状排列。气徽,味微苦涩。 (2)长叶地榆 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26cm,直径0.5-2cm。有时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折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不呈放射状排列。气弱,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保健食谱:地榆粥:

地榆20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清热凉血,适用于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烫伤等。 地榆猪肠汤:防风、地榆、槐角各15g,猪肠1段,调味品适量。将诸药择净,猪肠洗净,纳诸药于猪肠中,放置于锅中煮熟后,去诸药,将猪肠切片,放回汤中,调味煮沸即成。可祛风止血,适用于痔疮下血。 地榆炒石耳:地榆150g,干石耳30g,调味品适量。干石耳去杂洗净,用温水泡软,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炒锅内放植物油烧至六成热,下花椒粒、石耳、食盐炒几下,速放葱花、地榆、酱油合炒至熟,放适量味精、香油,起锅即成。可清热解毒、疏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 沙锅地榆:地榆160g,羊血块30g,泡青菜杆30g,泡大蒜瓣30g,调味品适量。泡青菜杆切成段;羊血块切成条,用沸水泡起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沙锅内放化猪油烧热,下泡青菜杆、泡大蒜瓣、生姜米炒香,加入高汤、羊血条、料酒、酱油,烧至入味时放味精、地榆等烧熟即成。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 地榆三七花汤:地榆200g,干三七花10g,调味品适量。地榆洗净,沥干水;干三七花洗净入汤锅,加入清汤、食盐烧沸2分钟后,放入地榆,烧沸至熟,起锅放味精即成。可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地榆槐花蜜饮:地榆60g,槐花30g,蜂蜜0g。先将挖取或购买的地榆洗净,切成片,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合并2次浓煎液,回入沙锅,加入槐花,视需要可酌加清水,大火再煎煮1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收取滤汁放入容器,待其温热时,兑入蜂蜜,拌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可清热凉血、抗癌止血,适用于宫颈癌阴道出血等症。

  


关于地榆的营养知识: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和长叶地榆的根。地榆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300米以下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长叶地榆生于海拔100至3000米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湿草地及疏林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播种第2至3年的春、秋季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1. 地榆要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的纺锤形,弯曲,长15至20厘米,直径0.5至2厘米。表面棕色,灰褐色或暗紫色,粗糙,具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坚,折断面较平坦,气微,味微苦而涩。 2. 长叶地榆钱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至25厘米,直径0.5至2厘米。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无放射纹理。 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地榆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地榆、地榆炭、醋地榆、酒地榆,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地榆炭、制地榆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地榆适合人群: 虚寒性出血症禁服,血虚有瘀者慎服。 地榆食疗作用: 地榆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入血敛降; 具有凉血止血,泻火解毒的功效;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肠风血痢,痔漏,赤白带下,痈疮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虫蛇咬伤。 地榆做法指导: 1. 止血宜炒炭用,泻火解毒宜生用。 2. 心肺热盛,吐血不止者,可柏叶、黄芩、小蓟等配伍。 3. 肠痈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4. 各种痈疮初起者,可用本品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烹饪用途:主要用于法国或意大利菜。叶片的味道和琉璃苣很像,不论新鲜或干燥都有售,可用于沙拉、汤、香甜酒、煨菜和鸡尾酒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