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8两汉 王逸《九思·悯上》赏析

 一君木子 2022-01-06

68两汉 王逸九思·悯上》赏析

一君木子

九思·悯上

两汉 王逸

哀世兮睩睩,諓諓兮嗌喔。

众多兮阿媚,骪靡兮成俗。

贪枉兮党比,贞良兮茕独。

鹄窜兮枳棘,鹈集兮帷幄。

罽蕠兮青葱,槁本兮萎落。

睹斯兮伪惑,心为兮隔错。

逡巡兮圃薮,率彼兮畛陌。

川谷兮渊渊,山阜兮峉峉。

丛林兮崟崟,株榛兮岳岳。

霜雪兮漼溰,冰冻兮洛泽。

东西兮南北,罔所兮归薄。

庇廕兮枯树,匍匐兮岩石。

蜷跼兮寒局数,独处兮志不申。

年齿尽兮命迫促,魁垒挤摧兮常困辱。

含忧强老兮愁无乐,须发苎悴兮顠鬓白。

思灵泽兮一膏沐,怀兰英兮把琼若,

待天明兮立踯躅。

云蒙蒙兮电鯈烁,孤雌惊兮鸣呴呴。

思怫郁兮肝切剥,忿悁悒兮孰诉告。

评析

    这是一篇代屈原抒发愤懑忧郁之情的作品,诗中表现了屈原对小人当道、忠良窜伏现实的无情揭露,同时也代屈原发抒了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感伤情绪。开篇六句先用直笔勾勒出一幅世风浇薄的画图;接下去的四句,作者采用象征譬喻的手法,点染这幅世态画;“逡巡兮圃薮”十四句,用记游的方式,描写屈原不愿与世沉浮,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孤独出游的情形。《悯上》一诗,起伏错落,隐显适度,既处理好了虚实、情景关系,又较深刻地表现了屈原的心态。

注释

睩(lù)睩:《楚辞章句》:“视貌,小人持势也。”《说文》段注:“睩,为目睐之谨,言注视而又谨畏也。”

諓(jiàn)諓:说坏话,进谗言的样子。

嗌喔(yì wō):恭维奉承的腔调。

委靡:讨好人的笑脸。

鹈(dí):鹈鹕,水鸟,这里比喻卑贱的小人。

蘮蕠(jì rǔ):草名,似芹可食。

槁(gǎo)本:草药名。

隔错:失去本性。

畛陌:田间小路。

峉(é)峉:山高大貌。

崯(yín)崯:繁茂的样子。

株:一作“林”。

榛(zhēn):丛木。

岳岳:挺立貌。

漼溰(cuǐ yí):霜雪聚集的样子。

洛泽(luò duó):即洛泽,冰。《楚辞补注》:“《集韵》,冰谓之洛泽……又曰:泽,冰结也。”

匍匐:伏地而行,这里引申为隐藏。

寒局数:《楚辞章句》:“一云踡跼兮寒风数”。

数:迫促。

魁垒:促迫。

挤摧:折屈。都是形容命运的坎坷。

强:《楚辞章句》:“愁早老曰强。”

苧(níng):原指草乱,此指头发乱。

灵泽:《楚辞章句》:“天之膏润也,盖喻德政也。”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这里作动词用。

雌:一作“雏”。

呴(gòu)呴:鸟鸣声。

哀伤世俗怕看人,巧言善辩会奉承。

众多小人爱逢迎,柔弱顺从已成风。

贪官污吏一群群,忠臣贤士孤零零。

天鹅放逐枳棘林,鹈鹕聚集帷幄中。

野草鬼麦色青葱,香草稁本都凋零。

看到如此假和乱,内心阻隔失本性。

徘徊彷徨草木丛,沿着小路慢慢行。

大川河谷深又深,高山峻岭峰连峰。

树木茂盛长成林,草木挺拔一丛丛。

寒霜白雪纷纷降,薄冰厚冰亮晶晶。

不论南北和西东,都无地方可安身。

栖身躲避枯树下,匍匐爬行岩石中。

局促蜷缩寒风里,独居荒野志难伸。

生命短促寿将终。

坎坷挫折常困辱,担心年老含忧愁。

须发蓬乱鬓发白,希望滋润有甘露。

怀抱兰花持杜若,站立徘徊等天明。

云雾蒙蒙电闪烁,孤雏惊恐在哀鸣。

心中愤懣摧肝裂,满腔忧愤告何人?

赏析

这是一篇代屈原抒发愤懑忧郁之情的作品。诗中表现了屈原对小人当道、忠良窜伏的现实的无情揭露,同时也代屈原发抒了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感伤情绪。

全诗以直言铺陈与象征譬喻的手法交织运笔。开篇六句先用直笔勾勒出一幅世风浇薄的画图:世道沦丧,小人得势,他们当面是恭维奉承,背后却造谣诽谤,恶语伤人。巧言取媚、阿谀逢迎之风日炽。奸佞之辈相互攀比,营私舞弊,狼狈为奸,结成朋党;忠良之士,骨鲠之臣处境维艰,茕茕孑立。接下去的四句,作者采用象征譬喻的手法,点染这幅世态画:美丽的天鹅躲进荆棘丛中,貌似天鹅的鹈鹕却飞进华丽的帷幕之中安身,遍地恶草郁郁葱葱,香草却凋零飘落,到处是衰败景象。这种对比式的形象描绘,进一步渲染出那是非颠倒、美丑不分的社会现实情景,更增添了战国后期走下坡路的楚国社会的没落色彩。目睹这颠倒了的乾坤,作为一个失意的政治家,屈原不禁发出了“心为兮隔错”的无限感叹。上面这一部分在用笔上曲直、隐显交错,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的现实,犀利而辛辣。

“逡巡兮圃薮”十四句,用记游的方式,描写屈原不愿与世沉浮,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上下求索、孤独出游的情形。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屈原在依依不舍、犹疑不定中离开家园,从园圃走向田间,他沿着幽暗的河谷上溯,翻山越林,走进榛莽丛生的密林。森林中寒霜凛冽,飞雪扬扬,到处布满严冰封冻的沼泽湖泊,屈原无处栖身,只有在枯树下、岩洞中、寒风里挨过漫漫长夜。“独处兮志不伸”一句,点明了这段象征性的游历描写,其实质是写屈原在当时社会中处处受挫、无人接受他的美政主张的遭遇。“东西兮南北,罔所兮归薄”,正是他现实困窘的写照。那幽暗的山谷、冰封的沼泽、严酷的寒风、满地的荆棘,正是那个小人当道、政治黑暗、毫无希望的时代的形象再现。“年齿尽兮命迫促”四句,写屈原在壮志难酬时的迟暮之悲。功业未就,理想落空,去日苦多,老之将至,作为一个政治改革者,当此之际,生命的忧患就显得更加强烈、更加沉重。但是,屈原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的悲哀并不囿于一己的悲哀,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悲哀,他的悲哀中,没有沉沦,充满的是振作与希望。“思灵泽兮一膏沐”,正好显示出巨人的悲哀中的潜在力量,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的执著精神。“怀兰英兮把琼若”四句,以象征之笔写屈原怀着实现美政的理想,在黑暗的世纪中期待明君的出现,仍着重表现其顽强执著的个性。全诗的最后两句,以直笔代屈原抒写身处乱世、备遭排斥、怀才不遇的满腔孤愤,如黄钟之声,在读者耳中引起强烈的震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本诗以直抒胸臆与象征譬喻的手法交替使用,来表现屈原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他的愤懑、他的哀怨、他的忧伤、他的憧憬,都得到较好的刻画,其中尤以象征手法运用最为突出。王逸在其《离骚章句·序》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言辞,概括了《离骚》的创作手法,其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对楚骚美学风范的推崇备至,使王逸自觉地把《离骚》的象征譬喻手法运用到《九思》的创作中去,摆脱了代言体诗直陈剖白的单调板滞之弊。《悯上》一诗,起伏错落,隐显适度,既处理好了虚实、情景关系,又较深刻地表现了屈原的心态。

作者

    王逸(公元89年~公元158年),字叔师,东汉南郡宜城县(今宜城市南)人。王逸在东汉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曾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他一生擅长文学,所著赋、诔(lěi)(古时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的文章)、书、论及杂文21篇,现多已亡佚,只有《楚辞章句》完整地保存下来。

所谓“章句”,就是分析-的章和句。王逸著《楚辞章句》的目的在于通过驳斥历来对屈原的消极批评,批判明哲保身和全身远害的观念,再塑屈原形象,弘扬儒家积极入世的抗争精神,砥砺士大夫忠贞伏节,以挽救日益没落的东汉帝国。《楚辞章句》是当时系统研究楚辞的第一部专著,它集汉代楚辞学研究之大成,是中国楚辞学章句训释阶段的巅峰之作。

这是一篇代言体作品,王逸代屈原抒发忧愤之情。其写作时间在汉顺帝时。王逸的故乡与屈原一样都属于楚国,对屈原的悲悼之情更不同于平常人,写下了《九思》。《九思·悯上》是其中的第四篇。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署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