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蕴之美丨苏轼《木石图》赏【上】(第三十四期)

 三品美术馆v1 2022-01-06
 

苏轼《木石图》赏


上一期我们谈到了野逸,野逸的画,其实在推崇写意的王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唐代。但后来渐渐发展到真正提倡文人画的一种野逸文人气,还是苏东坡的极力的创立。这个跟他们当时时代的一种追求,还有他跟佛教的一些人的往来,种种的文学修养推动,形成了画学的一个审美取向。

苏轼·《木石图》

苏东坡有一幅《枯木怪石图》,这个图在拍卖上已经是4亿多,很小的一张画。而且我认为可能还是有点低估了,可能有的人对他的来源可靠性没有那么有把握,所以就不敢冲的太高吧。但事实这张画确实是反映了一种文人的风骨,跟一般的构思,意构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现在请胡老师跟我们大家讲解一下。


这幅画很怪,一块大大的石头压着这个古木,说它是古木也行,说它是枯木也行,感觉好像这个木还没有死,感觉不是那个干枯的样子,感觉还有生命。当中怪怪的一棵树,到半截的时候它已经断了一块,到了上边他又转了一个圈,转了一个圈也没有死,而且很明显的感觉他会发芽,因为枯木和这些用笔是不同,这些还是向上的,感觉它是有生命力的。那种枯掉的木头不是这样,咱们看《枯木寒鸦》,明显的那个木一看就要死掉了,这还不是。还有一点小竹子,竹子也被石头压着,但是它很有生机,向上。

高凤翰·《枯木寒鸦图》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就是草。偏偏这个草是折腰的,是折腰草,所以它虽然没被压迫,但是他确确实实是折腰的。被压迫的这个小竹子反而是挺拔的,挺拔向上的。

作品局部图

这幅画头一眼就感觉是一幅不凡的一幅画。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大概是苏东坡当徐州太守的时候的一幅画。他当徐州太守大概是1077年,那个时候王安石已经变法,用现在的话说叫“他很不得烟抽”,便主动要求到下边当官去,我在朝内看来是不好办了,实际上这是不得已。本来我是栋梁之材,但是把我压迫成得转个弯,我本来愿意为国家出力,结果砍断了。我就看到了一群宵小,虽然原来也可能是在一起不错的朋友,但是一个一个都低头了,

作品局部图

我呢,好像新篁,虽然我受点压迫,但是我蒸蒸日上。这个时候应该说他对变法是反对的。所以两年以后,这哥们就倒了大霉,乌台诗案就出来了。那个时候他在徐州当太守当得不错,救灾什么都很好的,但是有些人不放过他,拿了他好多的诗,皇上一看,你这是对现实不满啊,皇颜大怒,进监狱了。乌台诗案他捡了条命,仅仅是捡了条命。很多人想说这个人就得咔嚓一刀了,是吧?

苏轼徐州抗洪

“除掉他算了。”

“但是宋朝有一个很好规矩,从赵匡胤开始。第一对柴家要尊重一些,因为他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得的政权。第二不要杀文人。所以他就发配到黄州了。当然在《三言》里边说他去黄州就有意思了,王安石写了一首诗,说菊花到了秋天“吹落黄花满地金”,他不同意,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还写上“说与诗人仔细吟”。于是乎(王安石)说你到黄州看一看去吧,你看黄州的菊花是不是都死在茎上。结果他到了黄州以后一看,确确实实菊花是能够吹落的,当然这是《三言》上说的。实际上他是乌台诗案后贬到黄州做一个民团的副手。吃不上喝不上,后来给了块地,这时候才叫东坡先生,东坡居士。这幅画明显地反映了他当时那种对当时的现政不满,对自己的受压抑的那种呐喊。乌台诗案以后,这类的画就不多了,诗也不一样了,剑拔弩张的那些诗,指点时弊的诗没有了。就像您说的,受佛教的影响。他最怀念的就是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倒霉的地方他最怀念。为什么呢,很多好的作品都这时候出来。咱们以为他那得多得意的时候才写大江东去,写前后赤壁赋,那得多得意啊是吧?你想吹洞箫的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都不行,他都把人批评一通,你对待人生态度不能这样。

“那时正是意气风发嘛。”

“到后来才明白是他最倒霉的时候,不是他最得意的时候。最倒霉的时候忽然发现他思想变了,而且更加豁达,对生活充满了情趣。本来王安石下台之后,他老先生受到了重用,没想到他本是反对这个新法的一派的,他又觉得新法有好多事还不错。”

“保守派也觉得他叛变了,新派又觉得他是保守派。”

 

以又走了,又被发配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