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霸都在学|33.王安石:扶我起来,我还能变法

 阅读写作赵老师 2022-01-06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公元 1021 年出生于抚州临川,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过目不忘,动笔如飞,算是半个神童。

大概是因为以自己为原型,另外一个神童方仲永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仲永五岁时,还不认识书具是什么,就能够下笔如飞的写下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

不过跟浪费天资,泯然众人的仲永不同,王安石立志奋发图强,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让自己成为国之栋梁,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安石21岁时,就以第四名的成绩进士及第,被授职淮南节度判官,正式踏入了仕途。

任期结束后,驻留京师原本是更好的选择,参加三馆遴选,一直都是北宋官员跻身高层的最佳跳板。

但是王安石并没有选择这条捷径,相反他自请外放做官,去广大的基层大地锻炼自己。

就这样,不愿当进京的王安石,转任鄞县(宁波)县令。

中国传统书生文人,大多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王安石不同,少年时随父亲宦游各地,体验民间疾苦,让他更接地气,更愿意做一个实干派的好官。

这段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不仅为他后来的改革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

与北宋时其他的文学家不同,王安石反对当时盛行的空泛的靡弱文风,主张要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在基层为官的这段时间,王安石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先后受到宰相文彦博及欧阳修的推荐,但他以“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而回绝了。

同僚们对他的选择都很不解,以为他胸无大志,随遇而安。他们不知道的是王安石在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政治理想。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登飞来峰,写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此时30岁的王安石人仍在基层,但是心怀壮志,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他又到常州当了八年知府,得与周敦颐相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公元1058年,37岁的王安石终于回京述职。

多年基层为官的经历,让他能够最真实的了解到民生问题,王安石向宋仁宗述职时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积贫积弱的大宋,如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空虚等。

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自己具体应对的主张,希希望仁宗重视人才、重视制度、重视律法,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此次上奏,便是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封耗费了王安石多年心血的奏折,却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这里有个缘故是因为宋仁宗刚亲政时,也曾锐意进取,起用范仲淹、韩琦等名臣进行改革,但那次改革触犯了大部分官员的利益,从而一败涂地。自那以后,宋仁宗就不再主张改革了。

王安石有些心灰意冷,他明白宋仁宗是不会再次进行改革了,所以渐渐有了退却之心。

朝廷下了九道诏书,才将他留住,先是任命起居郎,后又改为知制诰。

可权势地位并不是他的追求,王安石想要的是富国强民,振兴大宋。

1063年,王安石母亲病逝,42岁的他趁机辞去官职,回到江宁守制。同年,仁宗驾崩,英宗即位。

新皇登基,可远在江宁的王安石依然没有等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新皇体弱,太后听政,大臣们对英宗生父名分的争论持续了四年。

这样的朝廷,尚在求稳,谈何求变?

因此,朝廷多次召回王安石,都被他以受制为由拒绝了。

直到四年后,宋神宗即位,王安石终于等到了属于他的机会。

五宋神宗即位之初,耳闻目睹积贫积弱的困境,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而王安石当初那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正合他意。

因此他即召王安石赴京,推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变法过程中,先后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另外,王安石还任用王韶出兵抗御西夏,拓地五州,史称“熙河开边”。

王安石的变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库收入大幅增长,豪强地主和不法商人对农户的剥削得到抑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军事短板也得以改善……

形势一片大好,王安石信心百倍、豪情万丈,“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百姓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他还要推出更多的措施,与宋神宗一起,将改革进行到底。

但是新法的种种举措,已经触犯到保守派的既得利益,他们便联起手来,共同抵制变法。

朝廷上,新旧势力开始陷入没完没了的口诛笔伐中。

苏轼指责王安石“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司马光连续喊话三次,当面质问王安石:治国犹如居家,房子坏了,修修就是了,又没有坍塌,为什么要拆除重建?

这些文坛政界的大佬,都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但王安石改革的心依旧坚决。

变法在撕裂中前进,好在有宋神宗的支持。

但之后的一张画,却改变了神宗的心意,也改变了王安石的命运。

公元1074年。这年春季,久旱不雨,遍地都是灾民。

一个叫郑侠的小官,受到了保守派大臣的唆使,绘制和上书了一张《流民图》,将天灾的源头直至王安石变法。

看着人民颠沛流离,宋神宗终于动摇了变法的决心。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王安石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终于倒戈。

四月初,王安石被免去中央一切职务,改任江宁知府,恰逢当日天降大雨,京师内外,一片雀跃欢呼。

不过,王安石被罢相后,变法派的力量依然存在,宋神宗也依然在支持变法一事。但是朝中无人能主持变法大局,因此不到一年,宋神宗再次起用王安石为宰相。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54岁了,波云诡谲的朝堂已经让他心中满是担忧。

回京途中,他乘船路过瓜洲时,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看到这里,王安石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面对此情此景,王安石不由吟出了一首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王安石敏锐的直觉果然应验了,这次重启新政,已经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宋神宗的动摇,王安石此次寸步难行。

次年,又逢长子病逝,他便心灰意冷辞去官职,退居钟山,“自是决口不提朝事”。

自隐居之后,王安石写下了一百多首诗,这些诗作无论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和以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前期的诗作多描写社会现实,反映底层百姓的疾苦生活,风格直截了当;到了归隐之后,心情逐渐变得恬静、平淡,此时写景、咏物诗取代了之前政治诗的位置。并以清新高峻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

比如流传千古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就是王安石借咏物表明自己此时的心迹,此时他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隐居期间,王安石结交了许多高逸之友,包括米芾、李公麟、欧阳修和苏东坡等,还有同他做邻居的隐士湖阴先生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诗集中,有关湖阴先生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流传最广的便是《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那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汪溪水将田地环绕,好像在护卫一样;而两座山直闯进门,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渐渐走出人生阴霾的王安石,也开始像是真的隐士一样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忘于江湖之上。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司马光拜相,全面废除新政。

第二年,66岁的王安石在隐居期间逝世。

至此,王安石变法宣告彻底失败。

变法,让当时的王安石站在了很多人的对立面。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抛开政见,同时代的许多文学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听闻王安石去世的消息,已经卧病在床的司马光,以宰相的身份,发布了最后一道政令:“王安石不是坏人……朝廷应以厚礼葬之”。

而苏轼在王安石死后,也是亲手写下了《王安石赠太傅》,评价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改革的人总是充满争议,但是伟大的人不会被历史遗忘。

王安石就在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更是一位为了国家未来甘冒矢石的斗士。

好啦,今天的故事结束了。大家最喜欢王安石的哪一句古诗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福利时间

福利时间

福利时间

现在很多人的微信都有视频号了

看视频学语文你值得关注


孩子的成长过程,

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过程,

最诚实,最外显,

浇灌什么,就长出什么。


匠心名师宣言

“教孩子的时候我全身心投入,因为我知道,

在这短暂的岁月里,我会对孩子产生终身的影响。

我不浪费一分一秒,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并视自己为教师和家长兼具的角色,而非仅仅是教师!”

孩子,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暑假转给学生看看!

《暑假预习读写记录卡和1-6年级课外阅读记录卡》附《1-6年级暑假作业》,可下载打印!

独家资料,免费包邮那种  想要的---进!!!

小学生暑假作息时间表及必备阅读书目清单,快提前给孩子收藏好!

统编版语文1-6年级(上)必背课文及闯关表,暑假提前背!

「爱写作」作文不会写的看过来,文末有福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