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课,坐在最后一排的杰显然游离于课堂之外。既不拿课时作业,亦不专心听讲,参与阅读和讨论,也不抬头看老师和黑板。印象中,这个男孩很稳重,有时显得有些羞涩。其实我发现他在课堂不够投入已经有些时日,不过总体能够过关,我以为是自己讲课不够有吸引力,于是更加卖力设计课堂,追求有料有趣,以更加吸引他这样的学生。今天课上,大家看上去都听的很开心,为什么他显得心不在焉呢? 要换多年前,我肯定会把杰揪起来,问一个过来过去,为什么不认真听讲?为什么三心二意?甚至会吼上几句,讽刺挖苦也说不定。因为多年前,我跟许多老师一样,会把杰的表现翻译为“他不尊重我,是对我的鄙视。”而其实,这样的想法真实的原因却是植根于教室内心深处的一种恐惧感。我们需要思考当我走上讲台的时候我内心的恐惧怎么就转化成了外部的强大装饰?因为缺乏安全感吗?恐惧使老师成了吼叫着的人。这是严重的自我认同发生了扭曲。自我和学科,自我和学生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正是因为自我认同的缺乏和不足.教师为什么成了本真掩盖下的知识转述者,而不是真正生活的表露者。正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所说,这是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职业认同发生扭曲的典型表现。 所幸的是,在今天,我深知,一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如果一个老师懒得去探明这些原因,他就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学生,懂得课堂,懂得教育。所幸的是,我在阅读和反思中获得了一种能力:淡定地抱着同情的理解看着我的学生在走神。但我的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在说:找他谈谈。 下午找他来谈。他说:我文章、题目里面认不得的单词太多,纯粹这样讲题的课,我收获不大。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学,就是读课本。通过读课本,才觉得自己有收获。 我不仅想起来李希贵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说过的几句话:真正认识自己的还是自己本身,如果每名学生都能在老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帮助指点下不断地去追问自我、发现自我,他就会逐步明确自己的定位,弄清自己的发展需求。 杰,不正就是这样吗?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发展自我,我们为什么不给他足够的空间来让他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思考,不断求取自我进步呢? 读课本,本来就是一个极佳的复习方式,不是吗? 行!杰,你按照自己的方式学就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