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P之路:词汇、文化和思维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3P之路:词汇、文化和思维

现在微信、微博、QQ啥的真方便,不像以前,有些不明白的事儿,只能靠几本词典,词典要是没提供答案,就得一直懵着。

前几天,一个微信群里,有人问:这句话怎么理解,Are we built to operate this way?

有个老师翻译为:我们被建立为了操作这种方式有时候。

另外一个老师翻译为:我们是生来就会拖延吗?

显然,这个句子的难点,在怎么理解be built这个部分。

很快,有老师提供了更多的例句:

He was built for fighting.

These tools are built to last.

并附上解释:adj. having the right qualities for or to do sth( not used before a noun)。这是韦氏大辞典中的解释和例句。

问题到这儿似乎也就算是得到了解决。有解释,有例句,给学生要讲,也很清楚。只要把这个解释和例句搬到黑板上,完全能够解决问题。

但,正如胡春洞教授所说的,教词汇就是教文化,教词汇就是教思维。如果我们能够从文化和思维的角度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似乎我们需要对它进一步的考查和解释会更好一些。因为真正能够让学生醍醐灌顶一般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和更广阔的背景来理解这个词,我们确实是需要从文化和思维的角度来考虑一下。

其实,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上帝是造物主,我们人以及万物都是受造者,是被造物主上帝创造出来的。

这个表达be built就从一个被动句式和一个跟建造有关的词汇build的方式充分地将英语中的这个思维和文化深刻地反映出来。

于是,我这样回答这个老师的提问:有宗教背景。因为我们是受造(be built)之物。

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很简单。但却从文化和思维的角度来阐释来这个句子,因为我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不能够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个句子,我们很多人都只是从被动语态与built这个字本身来理解这个句子,而忽略了它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识与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汉字都充分地反映了我们的先祖对事物的理解,爱要用心,情涉及性,理通行天下做王。

其实英语也一样。

还比如,gift这个字,是可以用来表示天赋的,说一个人有才能,要说He is gifted.为什么呢?参考我上面对built的解释,就很容易想到,一个人的天赋是上天赋予你的,是上帝赐予你的,你是被赋予者。

类似的还有be talented之类。

可见,每一个词都有它的文化和思维背景,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理解,才能够真正让学生站在文化的高度上、从思维的方式上真正地认识一个词。

这不是宣扬宗教,而是说,我们所教授的词汇,深刻地与文化和思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多多地思考这种联系,就能更好地认识这门语言,更好地教授这门语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