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随感3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正如一位教师在教后反思中所言,教学是充满了遗憾的艺术。之所以有诸多遗憾,恰恰是因为课堂是活的,是灵动的,充满了张力的(请参看课堂随感2:课堂张力),更是因为课堂生成是随时随地的。

问题在于,课堂生成并不见得能够都转化为教学资源和教学智慧。课堂生成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既不脱离课堂目标又不游离课堂环节的教学现实,对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技巧形成极大的挑战。教师要能够借力打力、顺势而为并非易事。故而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常见的情况是,生成出现的时候,教师并不愿意“乐见其成”,这种“旁逸斜出”往往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这种“新”情况的出现新“问题”的出现,会对时间、环节、整体设计、内容容量等等,都形成在教师看来的干扰,使整节课的压力陡增,基于如此多因素的考虑,教师只好对此选择性无视。

另外一个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这种旁逸斜出、随机生成超出了教师的可控范围。一旦接着,有可能成为“烫手的山芋”,弄不好,回不到教学目标不说,还有可能造成一些尴尬局面。跑出去不要紧,关键是得拉回来,拉不回来就整体“失控”。课堂就会成为被某一个问题纠缠,时间流逝而问题不决,课堂的焦虑与压力可想而知。

当然,知识量与分数的考量,也是一个维度。往往是,没有准确学生观和教学理念的评价,会对课堂容量提出指责:该教的没教。该教的没教,可不是一句可以轻松面对的评价,因此,它会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紧箍咒。

一节课,教师必须教完的内容把它教完,是一个课堂设计基础性的考量。至于学生的思维火花、经验背景、思想意识、情感态度都可以屏蔽在课堂之外。

前面一篇文章说过,知识是联接,与学生联接,与教师联接。知识建构并不是因为教师的知识提取与学生的知识摄入形成通道就可以了。因为知识联接与学生的生活、智力、经验、情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教学把学生的思维火花、经验背景、思想意识、情感态度都屏蔽在课堂之外时,教学已经走向了封闭与狭隘,走向了僵死与程式,走向了控制与死板。

学生的灵动与激情,教师的性情与经验,课堂的灵活与舒展,自然而然被挤压,被抑制,被忽略,被边缘化。

这就是很多课堂,教师本身也看到一些新的资源已经生成却被选择性无视的原因。原因说复杂也简单,说简单也复杂。

学科知识的整全与熟稔,教学经验的充足与圆润,教学智慧的灵动与自如,教学技巧的熟练与圆滑,都会让教师面对生成时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能够把课堂的生成都精纯地“接着”,尤其是,当今的学生,知道的并不见得比教师少的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