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2019.8.6) 上课记(2019.8.6) 我记得刘鹰老师说过一句话:听我的课,第一节甚至第二节课,大概老师们都有点不明白我到底在干什么? 这涉及到课堂设计的逻辑闭环与支架搭建。 首先是,课堂设计肯定有一个逻辑闭环,但这个闭环的完成不一定就是一节课。那种用环节齐全来看待一堂课的观课视角,早该扔掉爪哇国去了。 其次是,课堂的推进是一个层层递进、前面为后面不断搭建支架的过程,直到整个闭环完成,才能够把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显现出来。而这个时候,课堂的价值和意义也才显现出来。 再次,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卷入进来(be involved in),在课堂的展开中作为一个主体不断面对知识与能力的挑战,去活动,去观察,去思考,去领悟,去构建。 昨天与今天的课整体下来,首先完成了一个构词法的观察、理解、领悟、运用,从含有词缀的词开始观察,到在语篇中进行理解运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当学生运用所学得的构词法知识,能够判断语篇中的合成词、派生词的意义时,学生露出了开心的微笑。也从心底里领悟了构词法在阅读中的强大作用。 第二个设计将对词语的搭配和结构进行拓展,也就是说,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还不够,要将词拓展为词块,词块才是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样,就成为第二个逻辑闭环:词—意义—词块—结构。而且,有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首先是这些词在句子中的辨识与运用, 其次是在篇章中的理解与运用, 再次是在词汇、语法、词块、结构等的帮助下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说到词块,这节课的设计上侧重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与介词的搭配形成的词块。 实际上,一个英语学习者,积累的词并不见得能够准确无误地使用,但积累的词块一定能够帮助他的听说读写上所向披靡。一个人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上取决于他积累的词块是否丰富。 你只记住upset是不够的,得记住be upset about/over等,这时你的表达就流利而准确,只记住concern的拼写与词义,你几乎无法使用这个词,但你积累了词块be concerned with, as far as I’m concerned等,几乎就可以张口就来。 当年我跟西北师大的张维民教授讨论听写的问题,张教授提出要听写词块。这是有深刻的意义的,也是做真学问的学者从学术意义上提出的真知灼见。 在语篇理解的练习中,我侧重设计了推测词义、词语替换、词性变换等练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将构词法知识进行深度运用,跟高考接轨,让学生懂得高考题目的命题是有其逻辑理据的,并不是随意测试,更不是突发奇想。 从这个角度理解了高考题目,也就把握住了答题的方法、技巧与思路。 今天叫一些学生写含有某个前缀或者后缀的词语,完成情况非常棒。在黑板上近乎60个词,可以说,在这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对这些词进行了一个归纳、总结和提炼,在词缀的帮助下,加深了理解。这比单纯的听写效果要好多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合成词的组词部分完成也不错。看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的自信心不足,回答问题声音细小,不敢张嘴,本来应该落落大方、清晰明了地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是扭扭捏捏、局促不安,一副含羞低眉的样子。 民勤的孩子,本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够大方自信。说实话,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与热情,能够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放飞激情与内心的境在,真是任重道远,但却更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