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核心素养,但哪来的什么学科核心素养?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引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经提出,在中小学英语教育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研究成果丰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方法。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中国英语教育的风向标,中国英语教育沿着核心素养的方向前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英语教育学科发展的逻辑必然。

笔者基于自身将近30年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对英语学科素养的本质及对中学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作一个初步的学习与反思,以期引起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作为学科独特存在价值视角下的学科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平行的维度关系

如果学科素养是一个整体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应有一个有机的联系和统一的逻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个别看,论述精当,定义准确。但从这四个方面的逻辑关系看,他们则明显不是平行维度关系。

维度,不是将不同层次和侧面叠加在一起,而是相互支撑又不交叉。譬如从哲学角度看,人们观察、思考与表述某事物的“思维角度”,简称“维度”。例如,人们观察与思考“月亮”这个事物,可以从月亮的“内容、时间、空间”三个思维角度去描述;也可以从月亮的“载体、能量、信息”三个思维角度去描述。但不论从内容、空间、时间上看,还是从载体、能量、信息上看,时间能够包含空间吗?内容能够包含空间吗?载体能够包含内容吗?

如此来看英语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至少会引起如下困惑不解之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是一个并行的关系吗?没有学习能力,能有语言能力?那么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是不是存在某种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能力还提升,还是语言能力通过学习能力来保证?如此,他们就不是维度的关系。因为一个整体的维度是不能够相互包含的,正如长方形的长边不能包含它的短边;它的一个侧面也不能包含另一个侧面。同理,学习能力里面不包含思维品质,真实的学习就无法发生。语言能力里面没有思维品质要素,提高语言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思维品质可以说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的保障,没有思维的发生,没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其它三个方面就是无本之木。从这角度讲,思维品质和其它三个方面,就完全不是一个体系的不同维度关系。

换句话说,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这几个方面之间有交叉,有叠合,有重复,又包含不同元素。把他们生硬放在一起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强拉硬扯拼凑的痕迹和逻辑上不严谨的弊病。

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具有独特的学科存在价值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为英语学科能够培养但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素养。如果其它学科能够替代,或者通过其它学科也能够培养同样的素养,那就不能叫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而应该叫通识教育核心素养。

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维品质是这样表述的: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在其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现在我们来对这个表述运思:这些思维品质是仅仅英语学科才能够培养的吗?思维的逻辑性在数学上表现的更充分,思维的批判性在历史学科中也可以培养,在语文学科中也可以培养,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有培养思维批判性的目标和要求。至于思维的创新性,则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甚至可以说,语言最不容易培养的,就是创新性,为什么呢?这是由语言的固有本质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语言内容是无限的,语言形式则是有限的。一个词的用法、搭配、结构等到目前为止,具有强烈的固化性和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语言形式虽有一些变化,并且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进入了语言表达的实际运用中,甚至进入了语言词典进行了权威化,但此种变化比起整个语言的发展历史来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语言形式,作为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模仿是首要的,创新是要不得的。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王初明,2014)“在某学科圈子里,大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写(包括句法、词法等层面)就地道了。说白了,科学上要创新,语言上最好八股”(雷蕾,2019)从语言内容创新的角度再来思考这一问题:语言内容来自哪里?来自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只有英语学科才能够培养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英语语言的内容恰恰来自非英语学科的部分大于英语学科的部分。也即是说,从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上,所谓的思维创新性都不仅仅来自英语学科,即不具备独特的学科存在价值。

还如,文化意识的问题。世界历史,能不能培养文化意识?语文学科中的文化材料能不能培养文化意识?地理学科能不能?物理、化学、生物等这些完全从西方进来的学科能不能培养文化意识?为什么文化意识仅仅作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存在呢?显然不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如果仅仅因为英语是外来语,就能够独霸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任务的话,那么外国人不学汉语,就一定不能够理解中国文化?这显然有点不合逻辑。换句话说,文化意识的培养,完全可以由其它学科来替代,英语学科怎么能把文化意识作为核心素养来对待呢?

当然我们承认,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如果没有文化意识的学习,要理解英语、运用英语会产生很大的障碍甚至导致一些误解产生,带来交际上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勿宁说,文化意识为语言的正确使用服务,为正常的交际运行服务。

总起来说,第一、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不是并列维度关系,直接将它们并列作为四个维度来谈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逻辑上有不自洽之处;第二、很多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汉英迁移说明什么,一部分语言能力是汉语学习给培养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都不是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因为其它学科完全可以培养这样的素养,提升这样的素养。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还是要在英语这门语言的独特性上下功夫,看看这门语言本身有那些其它学科不可替代、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能够培养、提升但其它学科又做不到的素养上下功夫。真正能够厘清英语语言学科教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能够厘清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提炼,把英语学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挖掘出来。

作为语言学习本质观下的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这个定义来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学习的一种结果体现,“通过……形成……”的句式充分表达了这一点。

1.作为语言学习的首要任务的核心素养

语言是什么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类要想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交流,首先得保证有一套通行的、公认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具有非常强烈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这种语言形式的稳定性,沟通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套稳定性,包括它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甚至包括惯用法、谚语、成语等,甚至历久弥新的一个笑话都会成为它稳定系统的一部分,如果学不到,一个笑话就能坏一个有效的交际。I’m pulling your pretty leg 这句话,如果不是有稳定性作为保证,几乎成为邪词淫语。

我们学习语言,首先应该学到的,就是这种稳定系统所包含的东西,虽然这种稳定系统包含的东西甚至终其一生都不见得能够全部学完,但语言学习首先应该是保障并促进这些稳定系统的掌握,尤其是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但不仅仅限于这些系统。没有这些稳定系统的掌握,真实的交际无法发生,沟通只会障碍重重。

这种稳定系统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沟通交际的基础,是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唯有充分掌握了这种稳定系统,才能够谈得到语言的交际工具和人文价值的问题。试想,如果我们在交流中采用的是不同的语法体系,不同的词汇体系,I are hungry也就不为错,How are you完全可以用来表达“怎么是你”,这个交际还能有效进行吗?这个沟通还能正常开展吗?

实际上,当课标在表述语言能力——在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的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时,这种语言稳定系统的学习或学得或习得应该是题中之义。因为,所谓的语言意识和语感如果没有这种稳定系统的学得或习得,这种语言意识和语感无所依存。

2.从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学习关系的角度关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包括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两个层面或维度。因而,英语语言的掌握或学习也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来着眼考虑。形式和内容并重,但形式应该走在内容的前头,没有形式作为载体,没有准确的形式作为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容失去载体,如何传达?没有正确的形式的学习与掌握,再丰富的内容也只能停留在脑海中,学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情感,但因为掌握的形式有限甚至错误的话,还怎么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方式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呢?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是“corequaliti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还是“core qualitiesthrough the English language ”? 作为外语的英语语言教育,我们应该注重前者才能够真正达成这门外语的掌握还是注重后者才能够达成这门外语的掌握。无论是任务型教学也好,还是交际策略的教学也好,无论是做中学也好,还是意义建构学习也好,都首先是冲着语言形式的掌握去的,只是为了让语言形式即语言稳定系统的掌握更加有效,才有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即承认语言首先是载体和工具,在掌握这个载体和工具之前,他能够运载多少文化和思维呢?通过语言这个载体和工具运载的文化和思维,他又能够理解和表达多少呢?

故此,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应该从“core qualities in  the Englishlanguage”这个层面考虑,然后再从“core qualities through the Englishlanguage”这个层面考虑。真正的英语思维在英语语言的形式中,而不是在内容中;真正要学会英语,要掌握的,是英语语言形式的独特性而不是内容的独特性。形式是载体,是工具,至于你用这个载体来承载什么思想和情感,取决于语言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但没有语言形式的熟稔与掌握,再好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再好的育人价值也无法通过英语语言来进行传达与交流。

从教学案例视角下的英语学科素养

在很多的教学案例中,都有获取信息这个环节的设置。譬如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语篇研读案例中,就有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然后“分层整合时间、路线、见闻和感受等相关信息,在零散的信息之间建立起关联,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和整合加拿大国家概况,构建有关加拿大国家概况的结构化知识,为比较中加两国概括,在新语境中迁移所学内容,实现创新表达创造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主题,梳理出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挖掘文化内涵,是学生建构对加拿大概况的整体认知,从而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介绍加拿大国家概况和文化特征,为比较中加两国文化和地理特征概况奠定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基础”。

无独有偶,前几天听了同事的一节课,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获取关于琥珀屋的相关信息: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 amber room and its history。

阅读总是有目的的,要么以获取信息为导向(reading for information),要么以休闲娱乐为导向(readingfor pleasure)。而这种以获取信息为导向的阅读,最核心的就是文本解读。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文本解读是由学生开展,还是由教师开展?在课堂实际中,我们发现,学生开展这样的文本解读还是有相当的困难的。

我们在课堂中会看到这些信息都基本由教师来进行提取、重组、加工。无论是提取的思路还是重组的模式,都由教师来提供和“牵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用了两个图来展示学生分层梳理、重组和提炼之后的成果。但在案例说明中是这样写的:通过文本研读,教师不仅对文中两位中国学生加拿大之旅的基本信息和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还对文本的深层意义——加拿大概况和加拿大文化——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教师还分析了文体类型、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结构化知识,为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可见,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课程专家,都认为学生无法自己完成文本解读的任务,无法对文本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和加工,以建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课标中的句式“教师对……了解……把握……分析……奠定”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进一步思考,学生在教师文本解读的帮助下提取这些信息即完成以获取信息为导向的阅读任务,到底为了什么?如果仅仅为了获取关于加拿大的整体认知,能够比较中加文化和地理概况,可以说,这个任务在初中地理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这样获取信息的阅读任务意义不大。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在这种意义建构过程中能够指向学生分析文体类型、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结构化知识的能力提升。这个目标,只有信息的提取与重组是不能够完成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完成语言形式的建构。

人教社陈力教授说:脱离了语言形式独立存在的意义,有么?语篇教学如何空洞地建构意义?内化?迁移?拓展?运用?呵,外语教学中所有抛开语言形式的“意义建构”,无论打着什么理念理论的幌子,都不过是无聊的聒噪,最终只能是个笑话而已。

我的朋友一线教师潘国庆说:原来叫双基,后来是三维,再后来叫核心素养。原来只强调工具性(形式)现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专家们一直在作加法,英语教学能承载多少,内容依托教学把形式训练挤出,形式无法习得。最终两空。这恐怕是一种真实而无奈的感受。

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这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用英语获取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对英语语言形式有一个充分的感知、理解、运用、构建。这种获取信息活动涉及的不仅仅是获得信息之后进行重组、加工和结构化。教师得带着学生学会怎么去分析文体类型,怎么去把握篇章结构,怎么去分析语言特点,怎么去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教学。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让学生掌握分析文体类型、篇章结构、语言特征和结构化知识的本事才是真正的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奠基。这也才是英语语言教育之所以需要存在的理由。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力 . 2019. https://m.weibo.cn/1594824882/4445740367117368   2019年12月11日星期三读取

王初明. 2014. 内容要创造语言要模仿[J]. 外语界(2):424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