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课录202002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评课录202002

一节生物课,打开生命奇妙的一扇门。

走进这扇门,风景旖旎,色彩斑斓。一切都是最好的设计与安排。

这节课,有自己的逻辑次序。这是课的语法结构,也是课的文化基因。它有自身的层次结构,也有生命在场的体验与表达。

它从知识回顾开始,到知识检测结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因而,它是一节非常传统的课,凯洛夫在这里隐身,又在这里发声。

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知识结构清晰地被展示出来,板书与这个结构在课的演进中逐步起清晰起来。

我们知道,所谓知识,就是结构化的信息。当教师呈现的知识结构越清晰的时候,意味着信息加工的过程越完整越规范,这本身就是知识探索或者把信息变身为知识的一个很好的示范。当课结束的时候,这个结构被完整地呈现出来,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互动与支撑,都得到清晰无误地揭示与展露。

最好的关系,是知识与学生生命的关系,这种“故事”的编织与表演,将把课堂推向一个深度融合的阶段。

因为这种奇妙,还没有得到明确的揭示,学生内在的活力与思考力激发的不够,知识问答环节多过了信息再加工环节,这,或许是每一个传统课堂必然的缺憾。

但因为教师能够让知识在白板上活起来,并且自始至终从质料出发来提取形式,从根本的元素出发来探求更深的原理,对思维的培养与启发,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每一个科学知识都经过人类最聪明的大脑最艰苦卓绝的探索才能够得来。把这个过程揭示得越加充分,把这个思维过程揭示的越加充分,尤其是让学生面临同样的“困境”,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这个探索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提升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会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往往是告知学生结论,而省略了这个经历。这节课,老师提出了一个“课题”:科学家破译遗传密码的推理过程。算是迈开了让学生“经历”这个探索过程的第一步。如果教师能够更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的意识与操作,这个点就会有高光时刻。

总之,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考、总结,能够在信息结构化之后成为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不是告知而是探索,不是背记而是思索,不是现成而是经历,不是拿来而是提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会更加深刻,更加深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