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楼梯,身后一声“老师!”让我不由转头去看。 一个敦实、沉稳的男孩子。 “老师,我是英语课代表,叫ding duo”此时,我还不知道他名字到底是哪两个字。 看来,是个负责、积极、主动的课代表。 老师能碰上这样的课代表,是天大的好事。 第二天,我特意留意了一下他的姓名,丁铎,算是记住了一个姓名。下课后,正收拾东西,他来到讲桌旁:“老师,有没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他一说,倒提醒了我。你把练习字帖的事情,督促一下。每天两面,工工整整地写完。他点点头,回去了。 这样的课代表,会让老师省很多事,很多心。 还没认住几个学生。那天值班,晚上去查宿,刚好走进了他们班的宿舍。面孔有些熟悉,人名却一个都叫不出来。分别问了一下他们的姓名,留了一个大致的印象。记住了一两个人,一两个姓名。慢慢再熟悉吧,课堂上提问,互动,才是认识学生记住学生最好的场所。 倒是深刻地记住了一个姓名,一个人。第一天上课结束后,有人主动联系我。 她说:你是不是带弘毅班英语。 我说是。 她说:这可能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然后,是学生姓名。 心中隐隐有些愧疚,时光如梭,这些年,我几乎再没关心过这个孩子。他的老爸是我们过去的同事,在一个事故中不幸遇害。一晃,他都上高中了! 他妈妈告诉我说:孩子的英语是最弱势的科目,初中没好好学。 我想,我该怎么帮助他呢。 第二天,恰好抽到他读课文。读得很费劲,看来他妈妈对他非常了解。我说,你要多读,每天至少要读半小时英语。你的进步空间非常大。听我这么一说,他笑,班上的同学都笑了。随后叫起来的几个同学都有他类似的问题,可见他们的基础不是很扎实。 确实不够扎实。这我第一节课就感受到了。我用英语授课,他们一脸懵,只好改为半英半汉。 我的总结是:读句子如读单词,说英语如说民勤话,听英语如听神话。 我采取的方法是三步走: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学法指导。尤其是在词汇学习上,做了更为详尽的指导。 上课时,我稍微留意了下他的反应:他的眼睛里开始放光,脸上有笑意。明显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增添了许多。 随后,他的母亲给我发来了反馈信息: 一切才刚刚开始。 带着对高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他们的稚嫩的脸庞上挂着显而易见的兴奋与自豪。但也有许多的迷茫,在还嫌陌生的环境中的矜持与克制,与同学还不够熟知的小心与忍让。 课堂上跃跃欲试与胆怯退缩从欲伸未伸的手上,欲言又止与大胆表现之间的切换推让,眼神中的不确定与自信交织的亮光,都让人看到青春的悸动与喷吐的热力。 一切都是新的。 新的教材。 新的老师。 新的教法 新的学法。 我们都在路上,在寻求的路上,在变革的路上,也在探索的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