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辨症体系

 负鹏载舟 2022-01-07

  中医,传承了5000年,博大精深,门派林立,分支众多,各说各家,都在吹嘘自己多能,能治众多病,但是逃不出医不自治的怪圈。中药作用于人体,你医者自己都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的功效,不能自医,不能了解中药方剂的特性,你又怎能知道作用于患者细微的变化。

       2000年前的伤寒论,序言中“观今之医,不念思求医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务有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可悲的中医人,两千年前这样看病,时间过了两千年,观当世之医,仍然这样看病,你的疗效在哪,如此的辨症体系,你学的是什么。误人子弟。 庸医杀人不用刀!!!!!!

  临证之工,宜须两审也

  阴阳,自始至终,贯穿整个诊疗过程。
 

        太过为之阳,不及为之阴。通俗的讲,人体要保持36.5度的体温,正气的强弱程度不一样,会表现出多种不均衡性,以人体局部超过36.5度为阳性病,不及36.5度为阴性病,

  五行,配以脏腑是以五味来指导药物归经的,用来组成方剂的。 方剂的适应症,跟五行不是一回事。不能以易经的推演五行来辨症,那样只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怪圈不能自拔。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鼓舞正气,驱除客气。

  正气就是我们所说的卫气,卫气如环无端,巩卫机体。人体无病时潜回脏器,有病时出击抵抗驱除客气。

  卫气之所在,疾病之所在,疼痛之所在,就是我们治疗之所在。

  卫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择优固护。违背了运行规律的治疗是无效的,就是我们说的不对症,误治。 顺应了运行规律就会立竿见影,就是对症了。

  如何在繁杂的症状中找出卫气的运行规律,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症体系,系统的梳理出了,各类症状之间的联系。六经辨症之外仍有痰饮,瘀血,气滞的夹杂。

  有人就说了,我是按书上的辨症体系辨症的,为什么我总是时效时不效。

        时效时不效的原因,是不明白六经辨症之间的关系。不明白其中的主次关系。是要先里后表还是先表后里,或是表里同治。比如说即有少阳病的小柴胡汤症,又有太阳表实夹饮的小青龙汤症,辨症的时候只见到了小柴胡汤忽略了小青龙汤症,这样是不会有效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