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真武汤为基础方的全方位调理方案ing 特别提醒,附子有毒,要煮一个小时左右,如果是生附子,要煮得更...

 孺子狂 2022-01-08

特别提醒,附子有毒,要煮一个小时左右,如果是生附子,要煮得更久一些。半夏也是有毒,不要单独去试这些有毒的药材,要严格遵守中药的煮法。

前言:守体就是强精,知用就是找到让其经脉通畅的办法,这就是一体一用,所以一定要注意体用之学,就是说要守其体而知其用,保住人身精气,在流通中生精、藏精、用精,守中土而轮旋四象,这才叫中医。

而过度的用寒凉药或用温热药皆是属于不得中医之理,寒凉之药它实际上是清火,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阴成形,这虽可守住精气(不让火毒灼伤精气),这个办法好是好,但一味地寒凉清火,不是治本,即不是通的办法,寒凉清火至少治标,通才是治本,本治才能精生,所以寒凉没办法让一气周流起来,而且清热也是食气之法,这就是清热派的办法,他们把流通的步骤去掉了;那么大量用温热药,温热经脉,将寒湿清理掉,但与此同时,这些热药也必然会直接燃烧一部分体内所藏的精气为代价,所谓壮火食气,因此这是不知保其精气,只知道用阳去通,而不知守本(大量耗伤精气)的方法。

所以中医里面的心法,是如何治疗疾病的心法,不是随便乱治的,消其病患,补其精气而增强其流通,这才是治本之道。精满,督脉通,就可以把其精气直达脑部,治脑萎缩。精藏,髓满,骨壮,筋柔,阳自通,反之亦然,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是惜精节欲,因为精气是本,这边补精那边泄精,是永远治不好的。因为成一件事不容易,而破坏一件事太容易了,立其基是比较难的。这就是在道家内丹功里面的第一功法叫筑基之术,只有在筑基之后,即保住守住精气后,才能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合虚,练虚合道,天人合一。

第一步:真武汤基础方治疗上热下寒

肾阳虚、脾阳虚的证因:

脾不升致散精不足,肾精不藏,肺气也不足,宣肃功能下降,大肠小肠肾火不补,下水缺阳而不能气化上济心火,导致上焦火盛,而肾水和大肠水因下焦火弱,气化上蒸减弱,所以肺水不能充分制衡心火,上焦火盛,且上水匮乏,加之肺的肃降力量减弱,导致上源之肺水中所能向下焦宣肃填补的肾水中之火是越来越少,进而导致肾阳不足,且下焦寒盛越来越强,加之寒盛水寒,肾阳还会外越,长而久之,上热下寒,越来越厉害,心肾不交,气滞血瘀,左不升右不降。

治则:温、通脾肾之阳,健脾祛湿,脾升肺精得补,肺气足而宣肃降水畅顺,大肠的蠕动力增强,小肠火力增强,所以大肠水和膀胱津液得温而气化上升得权,致上焦火中之阴得补,金水离火相互制衡有利,金水裹挟离火而顺降,致肾水肾阳得补,左升右降,一气周流。这是大体的治疗原则与思路。

治疗上热下寒的组方路线:

病理主因:诸寒收引,责肾;诸湿肿满,责脾。

治则:因为脾不健运,湿寒盛行,致脾肾阳虚,所以温肾振奋阳气驱寒,健脾温阳祛水湿。

第一步、温阳化气祛湿,打通上下焦的阴阳交通,主要达到解决上热下寒和夜尿频多以及高血压的问题,真武汤加淫羊藿、(真武汤 桑寄生、牛膝、泽泻=治疗高血压);

注1、两种牛膝都可以逐瘀通经怀牛膝偏于补益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而川牛膝偏于利尿通林、通利关节。而关于川牛膝和怀牛膝分开使用也是在明清之后才较为常见。

现代药理学发现川牛膝的活血效果要强于怀牛膝,而怀牛膝增强免疫力的功效要强于川牛膝。

到了当代,药典就把“川牛膝”从“牛膝”中拿了出来,单独列为一味药,而“怀牛膝”则作为“牛膝”这一词条存在。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含有怀牛膝的方子比如“七宝美髯丹”、“四妙丸”以及它的祖上“三妙丸”,而川牛膝的常见方子则有“左归丸”、“加味肾气丸”等等

相信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这两种牛膝的特点、起源和功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不过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点怀牛膝的小知识。怀牛膝从它的功效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个药物可以用来治疗女子月经不调的疾病,能够治疗老年人小便失禁,可以补肾壮阳,也可以活血排脓,并且它也有出木刺的功效,是不是很神奇。同时牛膝牛膝,必定治疗膝盖啊,所以它也可以引药下行,治疗膝部的一些疾病,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兽医用牛膝来治疗牛的四肢疲软站不住的问题。

牛膝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味苦,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百倍,生川谷。”关于百倍之异名,明代医家李时珍认为《本经》称百倍是隐语,以喻牛膝滋补之大功如同牛之多力。《周易·说卦传》曰:“乾为马,坤为牛。”坤为牛,是任重而顺之物,牛的力量主要在膝,所以取名牛膝,只因膝之作用在于承上以接下,如同坤之承乾,既顺而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牛膝气平,味苦而酸,秉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苦平能清肺,肺气清,水道通调,寒湿下逐而营卫行,则痿痹当自远。味苦者,得火味,走手厥阴经,苦能泄实火,血因气凝之病可逐,热汤与火伤之烂可痊。味酸者,得木味而入足厥阴经,肝藏血而濡筋,拘挛可愈,则膝盖能屈可伸。堕胎者,苦味本能伐生生之气,而又合以酸味,酸滑伤厥阴之筋,遂大申其涌泄之权。久服轻身耐老者,谓疏通为大补。

重点来了:牛膝善引诸药下行(治疗高血压,因为他可以引浮越之火下走)

牛膝与黄芪的根均可长达三尺,《名医别录》称此二物皆可利阴气,但牛膝味苦、酸平而一茎直下,黄芪味甘、微温而一茎直上。牛膝利阴气,是引气下行以利阴,黄芪利阴气,是从阴中曳阳而上而阴以利,所以说牛膝有降无升,黄芪有升而无降。朱丹溪认为牛膝能引诸药下行,宜入足少阴肾经以理诸疾;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提到牛膝最善引诸药下走如奔,但凡腰、腿、踝之间有邪,当兼用而必不可缺;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谓牛膝能除头脑中痛、口疮、齿痛,此类病症皆因气血随火热上升所致,故重用牛膝(怀牛膝生用)引其气血、浮越之火下走而自愈。

牛膝的临床应用

牛膝得杜仲,可补肝;配苁蓉,能益肾;合川断肉,强腰膝;伍车前子,理阳气。

如下行,宜生用;欲滋补,当焙用或黄精汁浸、酒拌蒸数十次用;若破血、敷金疮,生用;如引火下趋,当取童便炒。

葛洪用牛膝治小便不利、阴茎中痛甚,兼治妇人血结、腹坚痛方:取牛膝全草一大把,酒煮饮用;治口中及舌上长疮、生溃疡:牛膝酒渍含漱,无酒者空含亦效佳。

(黄帝内经: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治口腔溃疡的中药,一般可以使用锡类散、冰硼散、西瓜霜、青黛散、养阴生肌散等。如果是胃火型的,可以使用清热泻火的药物,主要可以使用生石膏、知母、黄芪及黄连等。

如果是阴虚火旺型,可以使用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甘露饮等加减,主要为生地、枸杞子、玄参、山萸肉等。如果是脾虚湿困型,需要健脾化湿,这时主要可以使用生黄芪、茯苓、白术等。

如果是气虚两虚的可以补气血,可以使用的主要是黄芪、党参、山药或者茯苓。另外,可以做针灸治疗或者补充气血、补肾,能够调理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中医称为口疮,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因、症状、体征,以及舌苔、脉象,分为实火口疮和虚火口疮两大类,常见情况如下:

1、实火:口疮起病较急,可为脾火上蒸和心火上炎两种类型,脾火上蒸型常采用清胃散加减,心火上炎型多采用导赤散加减;

2、虚火:口疮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临床上分为心阴虚、脾阴虚、脾肾阳虚三型,心阴虚常用归芍天地煎加减,脾阴虚采用甘露饮加减,脾肾阳虚多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口糜,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四诊合参。

中药内服,风热乘脾,方选银翘散;

心火上炎,方选泻心导赤散;

虚火上浮,方选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配合中药外治法,如冰硼散、锡类散涂敷患处。虚火上浮者,还可用吴茱萸醋调敷涌泉穴,以引热下行。另外,还可选用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大青叶、甘草煎汤,频频漱口。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忌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孙思邈取牛膝汤治产儿胞衣不出,令胞烂方:牛膝、瞿麦各一两,当归通草各一两半,滑石二两,冬葵子半升,清水煎服,胞即烂下;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之独活寄生汤,取牛膝,借其下行活血、通利肢节筋脉之用。

《太平圣惠方》得牛膝治风湿痹、腰痛少力:牛膝一两、桂心三分、山茱萸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本草纲目》以牛膝酒补虚损、壮筋骨、治痿痹:取牛膝煎汁和曲米酿酒,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饮。牛膝得酒能补肝肾者,径取疏通为大补之意。

牛膝可导热下泄,引血下行,用于头痛眩晕、牙龈肿痛、吐血、衄血等症,可配代赭石龙骨牡蛎黄柏侧柏叶小蓟等物;治妇人血瘀经闭、腹痛诸候,当伍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水蛭、元胡、五灵脂蒲黄之品,以就祛瘀行血、通络止痛之功;如腰膝、下肢风湿痹痛,着选黄柏、防己、独活、桂枝苍术秦艽防风以同行为是。

《本草正义》直指:所谓牛膝的补中续绝、填骨髓、益精、利阴气之说,皆是壅滞既疏,正气自旺罢了,千万不可误认为牛膝为填补之物。头脑痛者,多是阳邪上升,牛膝以下行为顺,则气火潜藏而痛自消;腰背痛,亦是经隧壅滞,牛膝能宣通脉络,则关节自利,通则不痛。又可治月经不通、血结等症,须知破瘀导滞才是真谛,一定要从疏通这一层着想,才能真正明了牛膝的功用。

川牛膝怀牛膝异同

据汉末《名医别录》记载:“牛膝生河内川谷及临朐。” 临朐今属山东境内,河内即今河南省黄河以北,武陟、博爱、温县、沁阳一带,古属怀庆府治,故有“怀牛膝”之称。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亦有“怀州出牛膝”之语。

川牛膝之名,始见于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活血丹、大活血丹等方。南宋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认为小便淋痛、尿血或沙石胀痛,当用川牛膝。至明清以后,方见本草文献对牛膝加以怀、川之分。

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中称川牛膝善走十二条经络,引药下行,祛腰膝酸疼,最能畅通尿管以治涩痛。张山雷喜用川牛膝疏通脉络,流利骨节,用于治疗肩背、手臂之患。

川牛膝质空疏,力能旁行上达,怀牛膝坚实直下。全国统编《中药学讲义》提到:“破血消癥宜用川牛膝,补益肝肾宜用怀牛膝。”2010年版中国药典亦认为:“怀牛膝偏于补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化瘀。”

怀牛膝、川牛膝的共同之处在于补益肝肾、强健筋骨、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常用于腰膝酸痛、衄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及头痛眩晕、小便不利、淋浊涩痛等症。

不同之处在于:

怀牛膝多制用,以补肝肾、强筋骨见长;

川牛膝常生用,以通利关节、逐瘀通经为胜,盖风湿痹痛,无论寒热俱可选用。

但凡脏寒便滑、泻痢、小便自利者以及气陷腿肿、下元不固、梦遗失精、孕妇、月经过多、血崩不止者,均当忌用。

注2、左归丸,是治疗肾虚的中成药,治疗主要是治疗肾阴虚,和右归丸正好相反,右归丸主要是治疗肾阳虚。它的成分主要是大怀熟地黄、山药、枸杞、山萸肉、川牛犀、菟丝子、鹿茸、鹿角等等。

左归丸是补益药,具有壮水之主,培左肾之阴的功效,主要是治疗是真阴的肾水不足,不能够滋养营卫,导致渐渐地衰弱,或者是导致这种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者是神不守舍,血不归源导致的这种失眠多梦。还可以导致这种口舌干燥,腰膝酸软等等,凡是这种精髓内亏,津液亏枯的这种证相,我们都可以用左归丸。

它主要临床当中常用于,像老年性的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老年性痴呆、慢性肾炎、腰肌劳损、不孕不育等等,凡是属于真阴亏虚的,肾阴亏虚的证相,我们都可以应用。

下面是牛膝的古人经验之谈:

《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

《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

《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

《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

《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

《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坠胎,散结核,攻瘰疬,退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

《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

《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附子汤(用真武汤的时候,要考虑附子汤的用法)

附子汤是治疗少阴病,得之一二日,不发热而见背部恶寒等证的。背为阳之府,背部恶寒是阳气衰,阴气盛的征象。寒邪入里,病发于阴,阳虚而阴盛,故口不渴,而“口中和”。四肢为诸阳之本,阳虚不达四肢,所以手足发凉。阳虚阴盛,寒邪凝滞,故见身疼,骨节疼痛。

 太阳伤寒,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疼痛,脉必浮,属麻黄汤证;

若见无热、手足寒、身疼、骨节疼痛,脉不浮而沉,则属少阴阳虚寒证。治疗可先用炙法通阳,然后以附子汤温阳益气,固本培元。 附子汤由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组成。方中用附子温肾以扶真阳之本,用人参大补元气,茯苓、白术配附子可温化寒湿之凝滞,又可佐人参健脾益气。芍药敛阴和血,既可缓身痛,又可制温热不伤阴。本方脾肾双补,先天后天兼顾,为扶阳固本的代表方。

李可的止痉散:全蝎6克、蜈蚣3条,打成粉治疗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的心脏回流,另服培元固本散(补肾精的中草药:菟丝子、韭菜子、枸杞子)。

~~~~~~~~~~~~~~~~~~~~~~~~~~~~~~~~~~~~~~~~~~~~~~~~~~~~~~~~

大黄附子汤:治疗恶寒便秘、局部发冷(后背)、腰间盘突出、顽固性荨麻疹湿疹、位于上部的偏头疼、偏一侧身体疼痛等等。

大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百度一下)非温不能下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

大黄附子汤:大黄、炮附子、细辛。

大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 当归(或者肉苁蓉):治疗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温通化滞,养筋和血。

(大黄6克,附子10克~30克,细辛6克~10——温阳泄实),(白芍30克,炙甘草15克——养筋活血),当归6克——养血(或加肉苁蓉20克)。(至少15剂)

大黄附子汤里面,也可以加黄柏(祛下焦湿热肿毒),也可以加黄芩(祛上焦湿热毒),或者服三黄片,祛三焦之湿热。

真武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四两人参二两。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付大人炒肝(便于记忆)

【组成】大黄12g 附子15g 干姜10g 甘草6g 人参6g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

【主治】

1.病冷积滞,便秘,腹痛得温则快。

2.下痢连年不止,腹痛属虚寒者。

~~~~~~~~~~~~~~~~~~~~~~~~~~~~~~~~~~~~~~~~~~~~~~~

第二步、补气通阳兼化淤,再祛湿、健脾、强胃、添精(高效补肾精的中药,参考李可的肾四味,还有植物的种子,比如韭菜子、五味子、巴戟天,还有鹿茸人参等动物的血肉有情制品,所谓同气相求,所以在攻中徐徐补之,当然在补之前必满足脾胃不虚,否则虚不受补,吃进去的药也吸收不了,甚至都浪费掉了),还要逐步渗透入通窍,理肺,平肝(祛湿健脾步骤里,要参考补中益气汤的思路是通过补气而健脾强胃以致增强肌力,而这里是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的思路)之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之,关键是第一步的通之效果如何是关键,证状消失为标准。那么本节的第二步,是继上面的第一步之更深入的脾胃祛湿健脾和胃与肾精的调补阶段,其细分为:1、健脾祛湿涤饮汤方;2、开始携参麦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治疗肾水津液亏虚,补肾健脾益肺(补中益气汤配合补精之品,归脾丸。见图书馆:滋养心脾归脾汤)???;3、二妙丸治疗下焦膀胱湿热气化不利的问题(这里要搞清楚到底是不是湿热下注引起的膀胱失约)???细分1之后,也许第三步很多问题能否解决掉?否则就会独立出第三步的继续调理治疗;

归脾丸的方子组成:党参、白术、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木香和大枣.

此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劳心太过,消耗心神太多,导致心脾两虚的气血不足的时候,可以服用此方。

现在这个方子做成了中成药,主要有两种,一种叫人参归脾丸,一种叫归脾丸,其中人参归脾丸里面用的是人参,补气的作用比较强;而普通的归脾丸里面用党参代替人参,党参比较平和,没有人参力道那么大,不容易上火,所以如果觉得服用人参归脾丸上火的人,可以服用这个归脾丸。

另外,这个归脾丸还有帮助人体收摄水液的作用。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呢?

     中医认为:血液、津液等物质之所以能够正常在身体里运行,是因为气的推动与收摄,如果气虚了,则它们会循行缓慢,甚至离开自己的轨道。

    比如一个孩子,手里用一根绳子拴着一个沙口袋,然后抡起来玩,当他抡圈子时,沙口袋会一圈圈地转,可是为何没有飞出去呢?这是因为有绳子在拴着它。各位朋友,这个绳子,就好比是气,它在固摄着血液、津液。此时,如果孩子的手一松开,则口袋会飞出去,离开圆周轨道。这就好比气虚了,无力固摄,则血液、津液等会离开正常的路径,导致出血和津液四溢等问题,这就是气不足会无力固摄各种管道内的物质定轨流动问题。所以,活血化瘀之前,首当解决气虚的问题。

第三步、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左边寒凉(补足津液的同时,清理里外之湿寒,详见,图书馆)。当归四逆汤在临床上应用,可以根据症状随症加减,比如腰腿疼痛明显的可以加上杜仲、牛膝、续断等药物,上肢疼痛明显的可以加入羌活、葛根等,患者具体应用,建议找中医生就诊。黄煌用大黄附子细辛汤温下治疗位于头顶上部的偏头疼和偏于一侧的恶寒怕冷以及荨麻疹等症。李可用止痉散,即全蝎6g、蜈蚣3条,打成粉治疗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另服培元固本散。

第四步、治疗淤血

第五步、查验消减全身结节为目的,以消瘰丸为基础方加减;

第六部是皮肤问题,以李可荣皮汤为基础方加减;

第七步眼耳鼻和口腔的通窍问题,以耳鸣类第四案之思路。

参考邓老补中益气汤的用药思路(借鉴至活血化瘀,补气先行的用药配伍当中):

邓老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已是众所周知。其特色在于剂量上,黄芪的用量大大突破了前人,常在60~120克,甚则用到180克,且配合大剂的党参、五爪龙(广东草药,又称“南芪”,升补之力逊于黄芪,但无黄芪温燥、动火之弊),而陈皮、甘草的用量又极小,只用3克。

邓老谓本病是脾胃虚损所致,不同于一般的脾胃虚弱,非大剂补气药不足以填补亏空,黄芪、党参必须量大才有效,这是实践所得。陈皮理气,使补而不壅,是反佐药,前人云陈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补药用时量须小,何况本病亏损已极,量大反有耗气之弊,3克足矣。

甘草性缓,其“缓之”之义,一方面使各药药力缓缓发挥,一方面缓解肌肉之急,甘草量大有缓急之功,而痿证本已弛缓不收,何堪再缓?故用量宜小。

本病不宜苦寒,更不能长期服用苦寒泻火之品,符合东垣之论,亦不宜过用温热之药如桂枝、附子等,以“少火生气,壮火食气”故也。

除脾胃虚损之外,邓老还提出“多脏同病,五脏相关”,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加用其他脏腑的药物,常用首乌、枸杞、当归补肝;杜仲、桑寄生、巴戟天益肾,这样既补中气,又益精血,阳生则阴长,阴足以配阳,得阴阳互济之妙。若兼痰多,以补中益气汤加二三味祛痰宣肺药如浙贝母、橘红、紫菀;兼表,则小其制再加豨莶草、千层纸、桔梗等,在扶正基础上祛邪,是补中益气汤的变通法。

作者:红杉树森林
链接:网页链接 

直接真武汤的温阳健脾?还是苓桂术甘汤通心阳后,再用附子汤?还是真武汤加减直接上位的治则方案?还是先上附子汤?还是用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直接从左冷开始?

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温阳通阳而肾阳得补的渠道,一个是主动在温通中同时补阴,另一个是食补,双管齐下。无论是真武汤还是附子汤上位,都将采用桂附地黄汤的逻辑进行配伍,或者掺半致收功。

张锡纯:升降汤?如何加减融入其中?此方以少用桂枝、川芎以疏肝气,其余诸药无非升降脾胃,培养中土,裨益中宫之气化敦厚,以听肝气自理。地魂汤滋阴而降肺胃之逆。

心肾阳虚判断?

为什么选择真武汤和附子汤的讨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饮邪属于寒,易伤阳气,阳气伤则津液运行不畅,水停而旋复作饮,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中 痰饮患者常见面色暗黑,脉象多沉弦或伴结代脉,沉取 无力。黑为水之色,内应于肾,这是痰饮水气或因寒气 凝滞。阳气虚弱,不能熏肤泽毛,上华于面。同时痰饮支结于中,引起气机阻滞,影响气机的升降,同时也影 响到气血的运行,气行不畅,血停而作瘀,故面见紫绀。

 1、水气属于阴邪,得阳和之,气则化,所以治疗水气病变,必以温药。

2、同时考虑益气理气的药物。真武汤是伤寒中 非常重要的温阳利水的方剂,真武汤适应证则属肾阳虚、水邪泛滥,舌质淡嫩、舌体胖大、苔润有津为必有症状。面色晦暗无泽或白,神疲,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脉 弱为常见症状。附子的用量应因人而宜,先从小剂量开始,并先煎30分钟以上,以去其毒性,增加温阳之力。

3、服药后比较理想的反应是周身温暖,舌质红润。

4、此时可加少量滋阴之品。

5、阳虚水泛证,常伴有瘀血,故应酌加活血化瘀药(重要的是,上面在活血化瘀之前,先加了一些益气理肺之药),以提高疗效。

参考如下思路进行加减化裁,分步骤进行消减各种慢性证:

温化下焦之寒痰用:皂角、巴豆、细辛、甘遂。

 舌中间凹陷:炒麦芽,能利湿固中焦之气还能升肝降胃。

邓铁涛论重症肌无力的中医治疗

1.脾胃虚损 

补脾益损,强肌健力饮(自拟方)。

主要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五爪龙、甘草等。

注:倪海厦治疗下肢无力的汉唐20号,当归、熟地、白芍、牛膝,知母.


2.兼证的处理 

肝血不足加枸杞子、首乌、黄精、鸡血藤;

肾虚加菟丝子、桑椹子,阳虚明显加巴戟、肉苁蓉、淫羊藿;

阴虚明显加山萸肉,或加服六味地黄丸;

心血不足加熟枣仁、夜交藤;

胃阴虚党参易太子参,加金钗石斛;

痰湿壅肺加橘络、百部、紫菀。兼湿加苡仁、茯苓。兼痰加浙贝母。兼瘀加丹参。兼外邪一般用轻剂之补中益气汤,酌加桑叶、冂莶草、千层纸、浙贝等。

淤血:

肝风上僭,导致气血逆乱,脑络受损,血行失常,无论溢于脉外或滞于脉中,皆属于中医瘀证,瘀血阻窍,神机不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故见神昏;神昧不能驭下,肠腑失于通降,一身气机皆滞,“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治宜通腑、化瘀,以复升降出入之常。

桃核承气汤具二者之功,故邓老常以此方化裁来灌肠,治疗上述疾病。处方:生大黄10克,芒硝10克,桃仁10克,当归10克,地龙12克,红花6克,丹皮10克,赤芍药15克,牛膝15克,石菖蒲10克,川芎10克。煎成汁约150毫升,点滴灌肠或保留灌肠。以桂枝辛甘而温,有助火之弊,故代之以石菖蒲通窍醒神,并加用活血祛瘀之品,其效益彰。

刘渡舟:桃核承气汤中强调活血必先理气,方中用桂枝通阳行气(强调与冲任连接的血室胞宫之位,有热还有淤血,发病急,而抵挡汤病缓,发热轻,硬满更严重)。

大黄10、桃仁20、芒硝10、水蛭10、虻虫10、桂枝8。

心脾两虚或阳气虚弱的失眠:

邓老亦颇推崇桂枝汤,认为不能把它局限于太阳中风证,本方在外感、内伤诸病中应用颇广。邓老对该方的用法也别具一格,以本方加减水煎,于临卧前浸足半小时许,有安神之功,对于心脾两虚或阳气虚弱的失眠证有较好疗效。这是从《灵枢·营卫生会》篇和《伤寒论》中悟出的。

《灵枢》认为人的寤寐与营卫运行正常与否有关,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营卫出于中焦,中虚则营卫不足,运行失谐,卫气入夜不能正常入于阴,即造成“卫气不共营气谐和”、“卫强营弱”的病理状态,桂枝汤调和营卫、燮理阴阳,且辛甘温之剂,浴足可引浮阳下行,不扰心神,契合病机,故可移治不寐证。

如治一老年女性患者,患右侧脑梗塞,左侧偏瘫,头晕头痛,半年多以来苦于失眠,服多种中西药无效,邓老诊其舌淡嫩、脉细尺弱,除内服补气活血剂外,另予桂枝汤加川芎、桃仁、地龙以活血,桑寄生、川断以益肾,煎成热汤泡脚于每晚八时许浸泡20分钟左右,患者连用3天,睡眠时间增加,一周左右睡眠基本正常。

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左边寒凉(补足津液的同时,清理里外之湿寒,详见,图书馆)。

将附子汤揉入真武汤末期(备选):全身骨关节疼痛。

膀胱不气化: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化则能出焉。但阳气不足,则津液不藏,变水而出。注:苓桂术甘汤不适合湿热体质

尿频乃膀胱气化问题(肾阳虚主证),贝母50克的特效前列腺压迫证。

石菖蒲、远志:耳鸣、鼻塞、和小便癃闭等九窍疾病得到有效的效果。

卢崇汉真武汤加减治疗夜尿频多无力之医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列腺增生、肥大多出现在男性中老年人,病性多属于少阴阳虚。

  病案举例:患者江藤,58岁,日本人。患本病,小便排泄困难6年,近3年加重。尿频数急,晚间需解十五六次,基本无法正常睡眠。小腹膨胀,小便细小没有沖击力。小便困难,每次小解至少数分钟。

初观其外,似无大病,然其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边明显齿痕,舌苔白滑而腻。脉象沉缓,重取无力。
据此,断其为肾阳虚衰,水湿停滞
治以温阳行水、利水,
方用真武汤化裁。
药用:制附子75克(先煎2小时),生白术15克?,茯苓25克,生姜60克。
           淫羊藿20克,
水煎服。
1剂后尿量增加,小便次数减少,解尿较前通畅。
3剂过后,小便通利,夜尿减为两次,仅遗排尿欠力。

二诊,于原方加用桂枝25克,
排尿力度明显增加。

三诊,于上方再加砂仁15克,以纳五脏之气归肾

整个治疗,用药不到30剂,
患者情况得到完全改善。精力增加,排尿正常。
随访2年,诸情安然。读者按:用生白术,去掉了白芍,为什么呢?

李可对耳鸣的见解:

肾水亏余下,龙火不能潜藏,拟引火汤合耳聋左慈丸,加石菖蒲启巧。

李可关于麻木:

一则、气血两虚,兼阳虚,湿痰留滞经络,而脾主气,肝主血,脾虚则痰湿流于四末而为麻木;

二则、血亏,卧则血归于肝,四末失养则不仁而知麻木;

三则、入睡则营卫气血运行迟滞,故也可麻木。重用气药为帅,以气统血,运血,化湿,佐虫类入络,搜剔湿痰死血,油桂温阳,木香流气,气旺血活,其证当治。(李可42页)

生黄芪、当归、红参、赤芍、川芎、桂枝、白芥子、生半夏(姜半夏)、天南星、油桂、僵蚕。

引火汤:九地,盐巴戟肉、二冬、五味子、油桂、云苓。

茯苓、白术、芍药、附子、干姜、细辛;

黄芩补小肠之火;栀子、丹皮清上焦之火;山药补脾阴肺阴;黄芪补脾气,但对比黄芪,南黄芪不燥;宣肺解郁之品,杏仁麻黄;细辛温化下焦;桂枝,活血者必先理气,故用桂枝通阳行气;

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的鉴别要点

附子汤证是少阴病,脉沉、手足寒与身体痛、骨节痛并见,提示此病为少阴肾阳虚在先,是因,而寒湿凝结痹阻身体或者骨节气血在后,是果,因此温补肾阳为主,以收温化寒湿之效,因此多用于骨痛或关节痛或身体疼痛者与肾阳虚明显脉沉手足不温者之病生于内,故不用发散风寒走表之药,用了就不利,反而影响肾脏阳气的恢复。附子汤是从里治疗的,不能加发散的药,而白术附子汤是从外治疗的药,里阳虚,不能再加羌活之类过于发表的药,以免继续伤少阴之阳。

伤寒论【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白术附子汤:白术二两(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两(炙)(3g),生姜一两半(切)(4.5g),大枣六枚。

真武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四两人参二两。

真武汤与附子汤的区别

附子汤和真武汤适应症很相似的,都是治疗肾阳虚衰水湿泛滥的常用方,都有温肾利水的作用。

区别在于,附子汤有人参对脾气的鼓动强于真武汤,且重用附子对脾肾阳气进行鼓舞,兼重用白术健脾利湿。 

还有一点,两者所主脉象有点区别,真武汤主脉沉细,附子汤主脉沉微。

微脉可以看成是很弱很软的细脉(实际上有一定区别,但是没必要铺开说)。微脉表示虚的太厉害,因此附子汤加入人参且倍增附子。

附子汤与真武汤的区别在哪里?

 这里,真武汤中有生姜,附子汤中有人参。

区别在于:病人阳气是否衰微

在真武汤中,张仲景并没有陈述病人阳气衰微的症状,说明病人阳气尚可,这个时候重要的是祛除水、寒、湿之邪,所以不加人参,脾阳尚可,而用生姜增强驱水、寒、湿的力量!  

在附子汤中,张仲景在其中一条中说病人背部寒凉,背部督脉主一身之阳气,背部寒凉,说明阳气衰微,另一条中说病人手足寒凉,脉沉微,这也是阳气衰微的表现,所以用附子的同时要加人参,增强病人的正气与阳气的恢复能力(扶一下正气)。

真武汤是以顾土为要,以土治水,温经扶阳,阳旺则寒水自消。肾阳复,水有所主;脾健水有所制;肾阳得补,化冻为水,多余的水,同时补土祛湿,土健水必得镇。而且真武汤治水必须是治之以速,避免甘缓壅满之品,益速战速决。然后立即行之以健脾强胃的填补。后期仍然是以补土为重点进行治疗调理。——这一点太重要了。

芍药甘草汤参考备选加减揉入治疗腿不安的烦疼方剂。

温肾脾之阳,破肾寒 强肾健脾,培土生金,打通左升,初步恢复心肾相交的左升通道,顺带解决膀胱气化不足,减少夜尿次数,同时将血压恢复正常值,延长睡眠和提升睡眠质量。同时重视耳鸣脑鸣之相关用药加减方向的思考,一旦时机成熟,即将成熟方剂推入其中。

合方太大会干涉主方,采取逐步渗透,醒脾健脾,强脾理肺,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母能令子实,有效提升肺金的宣肃之力,初步实现左升右降水火既济之一气周流。

(真武汤 细辛)强肾 健脾祛湿 宣肺 理气活血——>主体调整思路

以达下焦寒破,水得气化,脾胃健运,肺得精而气足,宣肃散津之力增强,五脏藏精得气,中州得制,培土生金,精满气足,大幅提升了肺气将心火压入小肠的力量,使后天之本的代谢吸收能力增强,左升右降自得顺畅,水化气而升,水升木火平,离火得济,强脾生金,水漫天,上源水满平离火,水满自溢,坎中清,最终彻底实现左升右降之一气周流之正常代谢的能力。左升散精以脏为体,右降收精以腑为用。用是为了藏,体是为了用而藏。

冲任被下寒所阻,肺气不降,胸热不得降,炼精遇阻肾精与脾肾之阳不得补,卧蝉状出。

黄帝岐伯对话选: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麽病呢?

岐伯说: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即水寒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陽之陽气偏衰,太陽之陽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陽,心是二陽,一个独陰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陽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真武汤方义:

【用方思路】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主方,凡心肾阳虚、脾肾阳虚等阳虚水泛证,皆可应用。

上热下寒:真武汤大剂,煎而冷饮,收龙雷之火,归其窟宅,厥疾可。一剂甦,三剂愈。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功效配伍】真武汤温阳利水。方中附子辛热,补命门之火,壮肾中之阳,能温阳散寒利水;茯苓、白术健脾制水,渗利小便;生姜辛散,助附子温里阳,散水气;芍药酸苦微寒,既能敛阴和营血,又能兼制附子刚燥之性,并能舒缓筋脉挛急,养血通脉。诸药相合,温肾阳以化气利水,培脾土以制水。吴仪洛《成方切用》云:“真武北方之神,一龟一蛇,司水火者也,肾命象之,此方济火而利水,故以名焉。”

上五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真武汤治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为少阴肾阳亏虚,不能主水,水寒内盛,则水气泛溢周身。阳虚寒凝,水湿浸渍,脾运失职,则腹中疼痛,便溏下利;肾阳虚,膀胱不能气化而出,浊阴不泻,则小便不利;阳虚寒盛,水气不化,水无去路,与阴寒之气相搏,泛溢肌腠,浸渍肢体,则四肢沉重疼痛,甚至周身浮肿。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

肾阳亏虚,肾不主水,关门不利,水邪内停,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可见诸多或然症,治疗用真武汤加减化裁。

若水寒犯肺咳嗽,加干姜、细辛温肺以散寒水,加五味子收敛肺气;

小便利则不需利水,故去茯苓;

若阴盛阳衰而下利甚,去阴柔苦泄之芍药,加干姜以温里散寒;

水寒犯肺而呕,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止呕,方后谓“去附子”似有不妥,因附子为方中主药,去之与本证无益。

真武汤原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术二两(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两(炙)(3g),生姜一两半(切)(4.5g),大枣六枚。

方用真武汤合生脉散加味。制附片20g,茯苓20g,白术20g,白芍15g,生姜20g,红参15g,五味子12g,麦冬20g,黄芪60g,桂枝15g,丹参20g。服4剂。

里寒证:

李可医案: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其证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双膝冷痛,四末不温,为少阴真寒证,缘由肾宫寒极,逼其火浮于上,则成为上假热,下真寒之格局。不渴尿多,即肾中真火衰微,不能统摄蒸化所致。直于温少阴,逐里寒。

组方:炙甘草60、干姜30、附子30、桔梗、益智仁各10,水煎冷服4剂。

~~~~~~~~~~~~~~~~~~~~~~~~~~~~~~~~~~~~~~~~~~~~~~~~~~~~~~~~~~~~~~~~~~~

病机证治指引:寒湿痒痛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张仲景原方剂量较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收录的方都是典型的重症(参考)

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中焦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重点在脾阳虚——>苓桂术甘汤(基础方)

阴盛湿寒,阳虚入筋入骨(全身)——>手少阴之心肾阳虚为主证——>附子汤证(基础方)

阴盛湿寒,阳虚入筋入骨入血分,阳虚水泛致水肿(上中下焦都可有症状)——脾肾阳虚,且以足少阴之肾阳虚为主证——>真武汤证(基础方)

 第二步:淋巴结节

消瘰丸与张锡纯的消瘰丸打底,彻底打通中上焦颈前与面部的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之三个经络。

见:刘启廷经验方:治疗淋巴结肿大

第三步:甘温培土生金之法:代表方剂是黄芪建中汤。收功之方。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肺之宣发肃降,使浊气外出,清气内布,将水谷精微上达头面、外达皮毛肌腠、下达各个脏腑经络。肺主一身之气机,自然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形成宗气,行呼吸,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助元气;布散营卫之气,那么宗气、元气、卫气、营气均与肺有关。人体之气,升降出入,元气与宗气是升降,卫气与营气是出入,对立而统一,肺之宣降能够自成一个小太极,肺失宣降,就会出现胸闷、咳嗽等。伤寒麻杏甘石汤中麻黄与杏仁是一药对,一升一降,刚好与这里相应。

既然宣降能调气机,那么同理能调水气,这就有了肺为水之上源,使人体脏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都能够得到云行雨施之润,“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的布散需要肺气的通调来完成。难道这才是肺象天的含义?那么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就是“天气上为云”,而肺将水谷精微布散至全身就是“地气下为雨”。但是肺是有升有降,考虑到肺的位置的话,宣散可以表现为雾露的弥漫状态吧,加上下为雨,就是有升有降了。

如果行水的功能发生问题,就会聚湿生痰、浊、饮等等。这个时候可以用上解表药辛温发散或者利水渗湿的药物。

综上,天气通于肺,肺主气,司呼吸,肺与营气、卫气、元气、宗气均有关,当出现气机郁滞、胸满咳嗽之时,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于肺。

肺体阳而用阴,肺的形开了才能更好的敛降。五脏六腑之气逆,依赖于肺的开合、宣降才能得以调节,若肺气的敛降无力,郁塞于肺,就会出现“郁”。各脏腑之气相辅相成,升降循环,心火升已而降,肺金右降,肾水降已而升,肝木左升,中央脾土斡旋气机。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的气机的问题。那么,比如肝气郁滞时,不仅用柴胡、郁金之类疏通肝气,还可以稍微加一些通降肺气的药物,如杏仁、枇杷叶等,将整个气机循环调畅了,自然就没有气机的郁滞与气逆了。

当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虽然肺主气,最直观的是追究于肺,但是脾胃斡旋失司、心火上亢、肝气上逆、肾水亏虚不能潜藏等等,也会影响到肺的升降功能。临症时也应当详辨。

从经络来看,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出大指之端。可见,肺部气机不畅,会出现胸部满闷,咳嗽,气喘,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疼痛等症。

治病先治神,重在调气机,大多疾病都可以归属到气机上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