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高考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的兵制问题

 思明居士 2022-01-08
文章图片1

雷海宗先生所著的《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中国人变得没有尚武精神,不是从所谓的文弱的宋朝开始的,而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古代中国在军事上之所以长期软弱不振,其根源就在于兵制。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兵制有两种,在春秋以前实行的是征兵制,从战国时期开始,开始向募兵制转变。征兵制类似今天的义务兵役制,在征兵制下,人民参军是一种法定义务,保家卫国是大丈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荣耀。募兵制类似今天的雇佣兵役制,在募兵制下,国家出钱给士兵发薪水,也就是所谓的军饷,当兵成为职业,士兵为钱和利益而战。

在春秋时期的征兵制下,有资格参军的主要是贵族。甚至可以说春秋时代的军队就是贵族的军队,到了打仗的时候,国王就把贵族子弟召集起来,组成一支军队去战斗。在那时,当兵既是职责义务,也是身份的象征,当兵是非常光荣的社会身份,军队也聚集了全社会最精华的人力资源,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如果国家没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也就不在了,所以他们当然愿意,参军打仗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可以体现贵族的勇气。在春秋时期,军队由贵族组成,素质很高,军人还是很受尊重的。《诗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诗,“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意思是那些雄壮的军人就像盾牌和城墙一样,保卫国君就要靠他们,诗里充满了对军人的羡慕和赞美。

文章图片2

但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急剧扩大,各国纷纷变法,国君直接派出官僚去取代贵族,把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上,国王通过给官僚下达命令,直接动员国内所有的人力物力从事战争,官僚取代了贵族,各国大多是全民参战,推行军功授爵制鼓励士兵去奋勇杀敌。当时的战争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而是以彻底消灭对手的目的的灭国战争,经常打得尸骨如山,血流成河。比如秦国和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败给了秦国的大将白起,结果白起一次就活埋了赵国投降的军队40多万,士兵们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社会精英的代表,平民参战只是希望通过战功获得爵位。

秦朝统一之后,原来那种依靠贵族来打仗的征兵制自然就行不通了。因为当兵打仗不再是出于荣誉感,而是为了钱。汉武帝时期,为了对匈奴作战,还把大批囚犯送去边境参加战争,东汉光武帝刘秀刚起兵的时候,因为手上没兵,就招募亡命之徒来当兵,打下城池之后就放纵手下的士兵去抢劫。刘秀的这种招募士兵的方法,在东汉建立以后,继续沿用。

在中国历史上,虽说养兵的方式五花八门,像隋唐的府兵制,宋代的禁军、厢军制、明代的卫所制等等,但是这些兵制的核心都一样,就是当兵成为职业,由国家来供养。所以在兵制上都属于募兵制。征兵制是责任感驱使,募兵制则是用利益去诱惑,来当兵的人也只是为了混碗饭吃,不会产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士兵来说,给钱我就干,你要不给钱,那我就不干,甚至还会发动兵变。

雷海宗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募兵制的结果是,首先,军队兵源越来越差,最后成为社会垃圾的收容所,很多流氓地痞走投无路的时候都会去参军,久而久之,军队的战斗力其实是下降的。募兵制还导致军纪败坏,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晚清。军队素质低下,军纪败坏又引发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人民也丧失了尚武精神。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