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正确的“刻意练习”?

 行为逻辑 2022-01-09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51
自从郎朗与吉娜·爱丽丝结婚后,他们的新闻就一直不断,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夫妻两个都是非常刻苦努力的人。众所周知,在中国,真正称得上天才的没有几个,钢琴王子郎朗刚好就是其中一个。
事实上,天才并不是天生的。有天赋的人很多,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有天赋的人,能够成为天才。
郎朗从三岁的时候,每天都弹琴至少2个小时,七岁的时候,每天的弹琴更是不少于6个小时,等到十岁的时候,每天练琴时间更是不少于8个小时。当郎朗在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因为他练琴的时间太长,从而使得学校破例延长琴房开放的时间。

所以,郎朗之所以有了现在的成功,离不开他艰苦的“刻意练习”,因此,网络上就出现了各种关于“刻意练习”的文章。

一、刻意练习的误区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
很多人一想不就是指重复练习嘛,因此,就把“刻意练习”概念联系到了“重复练习”。
大家上学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两类学生,第一类学生非常勤奋,每时每刻都在学习,比任何人付出的都多,可是,却成绩平平。
而另一类学生,他们看上去不怎么用功读书,作业也不怎么做,但是遇到难题会一直研究到弄懂为止,他们的成绩却比较优异。
大家会把这两类学生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的原因,归咎于脑袋聪明与否,第二类学生比第一类学生聪明。
这个结论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因为这不是问题的本质。
问题的本质是,是否学透。
意思是,第一类学生虽然搞起了题海战术,但是,他们在做着重复性的练习,并没有真正把知识完全弄明白,一直处于低水平进步。而第二类学生,虽然做题少,但是他能把每一道题的原理弄透了,可以触类旁通,不断地突破了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效率变得很高。
因此,大量的重复练习并不能起到积极的进步作用。而且,这种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对自身危害很大。

二、错误刻意练习的危害
人脑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信号中的传递更快,就像形成高速公路,而且包围后的髓磷脂不容易消散。
因此,你进行的是错误大量的重复练习,髓磷脂就会把对应活跃的神经纤维包起来,你就会习惯于这种机械性重复练习活动。这样,你在低效的重复练习中,不仅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自己不会察觉。
而正确的“刻意练习”会使每个人都出类拔萃,并且,这个方法几乎适用于每一个领域。那么,什么才是正确刻意练习呢?

三、如何正确的刻意练习

我所总结的方法是一个封闭的循环,整体分为三个步骤,1.逐步突破舒适区,2.专注地大量针对性练习。3.复盘。
下面我逐一的阐述:
1.逐步突破舒适区
这点的底层逻辑是“熵增定律”,熵增定律的其中一特点就是人都有处于舒适区,不愿改变的倾向,改变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而我们知道,呆在舒适区会使人越来越颓废,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你习惯于舒适区,就证明你正在退步,只有不断的进步,逐步突破舒适区,你才会处于成长之中。不然,你就会像上面第一类勤奋的学生一样,满足于自己低效的忙碌。
但是要注意一点,突破舒适区要循序渐进,不能步子太大,否则,会遭受打击,一口吃成胖子是不符合是事物发展规律的。
突破从一小步做起,不仅会使你得到“复利效应”,而且还会减小你离开舒适区的不适感。
2.专注地大量针对性练习
大量的针对性练习指的是,你逐步突破舒适区后,就进入了你不熟练的区域,而这个较为不熟练的区域就是你的进步空间,你要经过大量的对此区域内容进行练习,使其成为你的下一个舒适区。
也就是说,你要针对不熟练的新步骤,或者需要改正的步骤,进行大量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专注,能提高做事的效率,让我们在练习中产生觉悟,以便更好、更快的进步。
3.复盘
复盘能够清楚的分析目前的情况,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能够带来更多的思考、顿悟,不断提炼出更好的方法,最终效果是我们成长迅速、进步飞快。
当我们复盘后发觉现阶段已经成熟了,进入了舒适区,就应该继续突破舒适区,进入下一个循环。
正确的刻意练习,是科学的方法,每一个步骤都能找出其底层逻辑,而错误的刻意练习只是满足于自娱自乐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刻意练习需要你的自律,你进行正确的刻意练习,最终你会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关键在于坚持做下去。
刻意练习是天才的必经之路。最后,肖邦的一句话送你给。
“我每天努力练琴十几个小时,最终世人用天才两个字总结我所有的汗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