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曾让小麦产量超越水稻,如今90岁高龄

 洋溢九洲 2022-01-09

民以食为天,这是人类保持生存下去最根本的条件,只有吃饱饭才能谈其他,否则不要说做事情,就连基本的健康都无法保障,因此历朝历代都把农业管理放在了第一位,新中国解放后也是如此,百废待兴时期,抓紧农业生产、解决人民温饱这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那时的中国还很落后,很多科技都不如苏联和西方等国家,但是科研工作者却有着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投放在研究事业上,才换来幸福的今天。

图片

而这其中就离不开“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做出的伟大贡献,他曾让小麦产量超越水稻,现年已经90岁高龄,那么他是怎样走上研究之路呢?

很多名人的出身都是非常贫苦,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概经历过苦难岁月的孩子会更加渴望寻找自己的希望吧,或者说他们更容易确定自己将来奋斗的目标。李振声就是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靠天吃饭,是否丰收都要看老天的“脸色”过活。

1931年的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的侵略下山东省的百姓遭到荼毒,日军到处烧杀抢掠,同时还搜刮着老百姓手中最后一点残余的粮食,好在李振声一家还能勉强维持生活,并坚持送李振声到学堂读书,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而改变家中的现状。

图片

经历过两年天灾的李振声,深深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因此在学习时特别努力、刻苦,虽然他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这时候的他却没有想到他将来竟然能够改变人民的命运。只是家中发生变故,随着父亲的去世,家中失去了顶梁柱,他也面临着辍学的窘境。

1948年,辍学后的李振声来到省城济南投奔哥哥,结果无意中看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示,一心想要读书的他被上面的“食宿免费”所打动,便决定不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结果李振声以非常不错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农学院,成为了家乡中第一个大学生。

大学期间李振声选择到小麦试验田工作,曾经饿过肚子的他知道那种痛苦,甚至在灾荒最严重的时候百姓都易子而食,他之所以选择研究小麦种植就是心存远志,希望有一天能够让天下的百姓不再饿肚子,而眼前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小麦的增产量。

图片

农民家庭出身的李振声非常熟悉小麦的生长习性,那时的他年纪虽然小,却经常跟随在父母身边下地做农活,对于他来说可能只是好奇与玩耍,但在长时间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他对农作物的种类已经熟记于心,在培育小麦新品种时,研究起来也非常的得心应手。

在李振声的努力下,大二的时候他就研究出了小麦新品种,但只是处于研究阶段,还不能广泛普及的情况下,他便把新品种拿到自己的家乡种植,种植的结果超出了他的想象,村里的农户纷纷找他讨要种子时足以证明他的成功,虽然增产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但对于农民来说已经是一件幸事。

这时的李振声小荷才露尖尖角,有耕耘就有收获,在他的悉心研制下已经小有所成,他研究的初步硕果成为了他继续研究下去的动力,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将来在小麦研究工作上会取得累累的硕果。

图片

1951年在他大学毕业时他想到山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结果因为选择了“服从分配”而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他的研究之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折,只是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一转折为以后的小麦杂交研究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李振声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后,负责收集着各种牧草资料,起初李振声还有些不情愿的情绪,毕竟他在小麦研究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而如今研究这些牧草完全背离了他的初衷,似乎距离他的理想越来越远了。

但是李振声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他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以这种心态投入到了牧草整理之中。整理牧草看起来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可在李振声的眼里却分得格外清楚,这些不起眼的杂草被他分为八百多个种类,并且对每种杂草的习性都了如指掌。

图片

当李振声在整理牧草工作中准备再上新高时,一纸调令把他调到了陕西杨凌开展小麦的援助工作。1956年的中国一切都在刚刚起步的发展中,解决百姓温饱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国家与政府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可是这一年陕西遇到了小麦条锈病危机。

这就意味着“天灾”的再次降临,虽然农业科研人员已经进行了一定的防治,但在这一年大规模的爆发已经到了失控的程度,到达麦田的李振声也被现场的灾情所震惊,本应该翠绿如油的麦田却变得锈迹斑斑,职业的本能让他马上投入到研究之中。

图片

细心的他发现麦子长了条锈病,可是麦子旁边的牧草却没有患病,而且还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诞生,决定进行小麦杂交研究,把小麦与牧草杂交大一起很有可能会解决小麦条锈病的问题。

想法是大胆的,研究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两种不同特性的植物经过杂交会产生很多不可抗力的阻碍问题。但在李振声的钻研下先后解决了草性不匹配、杂交不繁育的问题,最后他终于取得了成功,之前研究牧草让他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也成就了他“杂交小麦之父”的美名。

图片

如今的李振声已经90岁高龄,为了小麦研究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研究期间他无暇顾及家人,牺牲了太多的个人时间。如今我们不再为吃面发愁,这都离不开李振声老人执着的付出,作为中国人,有他这样科学家我们为之骄傲,愿他晚年平安喜乐,健康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