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092期】期末复习|七上教材篇目考点、课后典型题目梳理

 傻丫头oq9h5f23 2022-01-09

期末复习只有一周时间。冲刺阶段,我们还需回归教材。

本期,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教材篇目考点与课后习题中的典型题目,供有需要的同学、老师使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归教材

七上教材篇目考点梳理

图片
图片

七上教材中典型题目

第一单元

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1.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语气是递进的,表达了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之情,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精神抖擞、充满希望。这是课文的开头,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2.“偷偷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人格化,使无情感的小草也变得有灵性,仿佛有了感情。“嫩嫩的,绿绿的”在这里是定语后置,本来应该放在“小草”前面。后置之后,改变了正常的语序,使语言达到了抑扬顿挫的效果,而且变成了短句,造成了一种短而快的语言节奏,使语言更活泼生动。

3.这一长串短句,有一种鲜明的语言节奏。“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明艳,点出了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想象的笔法写出了野草的情态。

4.作者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妙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密、小、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济南的冬天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1.“睡着”“唤醒”都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力,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增添了趣味性。且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2.“山”竟然有人一样的动作,把济南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母亲一样慈爱。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山对济南城的呵护和爱怜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山的喜爱之情。

3.把“薄雪”人格化,有感情,会害羞,融情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斜射下,薄雪融化,露出山色的情态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示例]清晨,一轮橘红色的旭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给笼罩在氤氲迷雾中的大地涂抹上了一层霞光。虽是冬天,浓重的白霜盖住了草丛、田垛、菜蔬、田间和原野,然而这丝丝缕缕黄灿灿的光亮,驱散了雾障霜凝的朦胧的早晨,犹如穴居久了的生灵凝聚的血液又重新活跃起来了。阴冷了一段时日的冬天,趁着这明媚的亮光,几乎家家户户皆争先恐后洗衣搓被单,翻晒被褥,阳光是有味道的,晚上躺在暴晒了的被窝里,郁香浓烈,连梦都是那般的甜。

上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式,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船帆被风吹得鼓成弧形。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写景,不着悲痛之语,却尽显悲痛之意,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遭贬谪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

上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式,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船帆被风吹得鼓成弧形。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第二单元

秋天的怀念

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1.当“我”脾气暴怒、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时,母亲并没有马上劝说、安慰、制止“我”,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躲出去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揪心;下文写“她又悄悄地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的细节,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

2.当“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此时的母亲是怎样的痛心焦急!她多么想立刻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立刻阻止他的自暴自弃!儿子的痛苦在母亲心中已经加倍,母亲却没有跟儿子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忍着哭声”,她是以怎样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悲情,怎样努力地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啊!

3.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她那憔悴的面容,既显示着绝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写景,不着悲痛之语,却尽显悲痛之意,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遭贬谪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

1.当“我”脾气暴怒、砸碎玻璃、猛摔东西时,母亲并没有马上劝说、安慰、制止“我”,而是“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和“偷偷”的细节,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所以还要“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躲出去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儿子。“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背后,是她疼痛不已的揪心;下文写“她又悄悄地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的细节,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

2.当“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此时的母亲是怎样的痛心焦急!她多么想立刻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立刻阻止他的自暴自弃!儿子的痛苦在母亲心中已经加倍,母亲却没有跟儿子一起抱头痛哭,而是“忍着哭声”,她是以怎样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悲情,怎样努力地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啊!

3.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观的情绪。她那憔悴的面容,既显示着绝症晚期对身体的折磨,又显示着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1.“一直”:长期以来,总是。表明“我”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内心难过忧伤、无比遗憾自责。

2.“再也”:永远。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愧疚、悲痛之情。

3.“绝”:一定,坚决,确定地。“竟”:没想到,意料之外。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和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散步

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景物描写一:“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作用:通过对初春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渲染了融洽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课文中运用对称式的句子有很多。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对称句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这些语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相亲相爱、和睦而又温馨的家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十分重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散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文字秀美隽永、蕴藉丰富,要读得愉悦、深沉,表现出浓浓的亲情。《秋天的怀念》:语言朴实、催人泪下,要通过朗读体现出深沉无私的母爱和字里行间蕴含的自强不息、挚爱生活的可贵品质。

《世说新语》二则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

图片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尊称“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尊称对方父亲),令堂(尊称对方母亲),令郎(尊称对方儿子),令爱(尊称对方女儿)。“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如:惠顾(指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存(请对方保存),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垂”: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垂爱(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赐”: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如:赐教(给予指教),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高”:用于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别人见解高明),高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尊称别人的职位),高朋(尊称友人),高邻(敬称邻居)。“贤”:称呼对方,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1.敬称自己的弟弟,2.敬称别人的弟弟,3.对弟子或年岁较幼之友的敬称),贤侄(对侄辈年轻人的美称)。“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其他: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赏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贵姓(问人姓氏),贵庚(问人年龄),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辞),大驾(对他人的尊称)。

谦称“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严、家尊(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小”: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愚”:用于自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作、拙著(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鄙”:用于自称。如鄙人(谦称自己),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其他:寒舍(谦称自己的家),见教(称对方指教自己),见谅(请对方原谅自己)。

第三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虽然与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没有关系,作者却由此开始生发出联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先由百草园的草联想到草中的赤练蛇,再由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很明显,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而这故事让“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所有多年以后“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段看似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的世界中充满了奇特的色彩,是全文重要组成部分。

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这段文字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妙趣横生。先是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藤、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2.“单是……”是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3.略。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感。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蜡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四单元

纪念白求恩

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图片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表达效果:本文不仅是为了颂扬白求恩,而且是为了教育全党向白求恩学习,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的不良倾向。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1.此处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仿写:[示例]了解中国历史的人说到毛泽东,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2.充分发挥“大有利于人民”这个意思,具体精微地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五个短语“一个……的人”构成一组排比,语气流畅,热情洋溢,收束有力。

仿写:[示例]一个人权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责任心,就会是一个摆脱了思想腐化的人,一个有内涵的人,一个积极做事的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植树的牧羊人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示例:他是一个十分无私、执着的人。虽然“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而当“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从“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几年以后,“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可以看出,植树老人为了改变高原的荒漠局面而无私奉献、勤恳执着的劳动情景。

第五单元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第二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1.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感情。

3.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

4.比喻。将“我”的暴怒和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本期小编:

杭十五中 陈敏慧

审核:

西湖语文周日小编组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赞”呗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