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

 lixj1028 2022-01-10

(一)生平和创作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年)是苏联建国后第一代优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一九○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出生在顿河流域的月申斯克镇克鲁希林村,父母都是普通劳动者。动荡的生活使他始终没能念完中学。内战时期参加过征粮队。一九二三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一九二六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同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一九四〇年完成。三十年代初,他参加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以这一运动为背景写了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小说的基本内容是描写在全盘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阶级的激烈斗争中,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诞生过程。一九四一年卫国战争爆发后,肖洛霍夫积极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斗争中。这个时期他写了短篇小说《学会仇恨》和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两部作品都歌颂了苏联普通士兵在战争的严峻考验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肖洛霍夫曾四次获得列宁勋章,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和科学院院士。

(二) 《静静的顿河》分析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九一二——一九二二年间,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内战争,重点是描写国内战争。

肖洛霍夫以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真实地表现了顿河哥萨克所经历的曲折复杂的历史变革,表现了他们在十月革命这个历史大转折面前的动摇、迷茫,以及他们在革命真理感召下艰难地走上新生活的过程。小说还揭露了旧世界的凶恶残暴,以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歌颂了李哈乔夫、波德焦尔科夫等革命者为保卫革命事业忘我奋斗、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但小说的核心思想还是要通过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来展示一个历史迷误者的悲剧,从而表明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个人如果追随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腐朽势力,那么不论他有多大本领和权力,有多高的天赋和才华,都终究要失败和毁灭的。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个出身中农的哥萨克。中农的双重性和哥萨克这一特殊阶层的双重性,形成了他那复杂的、摇摆不定的思想性格。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的十年间,他始终摇摆于两个水火不相容的阵营之间,幻想找出一条既不属于红军又不属于白军的第三条道路,以便使哥萨克们获得自由幸福。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是没有第三条路可走的。最后他倒向了反革命势力一边,亲手杀害了许多革命者,转成了血的罪恶,同时还毁掉了自己的亲人们,最终落得一个被历史所唾弃的悲剧下场。

在表现两种历史命运大搏斗时,作品真实地、历史具体地表现现实,作者不回避、不削弱斗争的残酷性,不掩盖革命阵营的错误,同时又总能让读者看到新世界在痛苦、牺牲中胜利地确立起来的过程。

作者继承了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的心理描写手法,并把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把个人的心理活动、心理上的冲突、变化、发展较紧密地和群众革命运动结合起来,革命运动决定了人物心理的冲突、变化。

小说结构宏伟、严谨,服从于突出主题和人物的需要。作者把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人物组织成大小两条线索:大的线索表现国家命运,小的线索表现葛利高里的命运,后者的结局是由前者的发展所决定的。

当然,也有人批评小说不该把哥萨克叛乱的责任归于苏维埃政权,不该把共产党员写得过于粗暴冷酷等。尽管小说有某些不足之处,它仍不失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成就辉煌的巨著。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