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刚丨傅刚学术年谱

 书目文献 2022-01-10
注:本文发表于《名作欣赏》2022年第1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傅刚老师授权发布!

傅刚学术年谱

(2021年11月制)

1.《文贵清省说的时代意义—论陆云<与兄平原书>》,《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2期

2.《赋之来源及其流变》,《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我的学术研究开始于1977年考入大学以后,大学四年是学习阶段,选定了汉魏六朝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学习过程中开始摸索写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文贵清省说的时代意义—论陆云与兄平原书》一文就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成果。文章发表于《文学理论研究》1984年第2期。同年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赋之来源及其流变》,也是大学期间读书心得。前一篇是我在阅读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陆清河集》读书笔记基础上写成,这篇文章对陆云的文学观点作了阐发,指出陆云在与其兄陆机的书信中提出对诗赋写作的意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陆机《文赋》中表现出来的文学观与陆云所说颇有相合处,应该是受到陆云的影响。这篇文章作为毕业论文,受到业师郝立诚教授指导和肯定。1983年我考取上海师范学院研究生后,经马茂元先生推荐,得以发表。《赋之来源及其流变》,是我研习赋起源的心得,文章认为赋之起源与《诗》之赋法及不歌而诵的称《诗》之法有关,诗乐分途之后,因这种方法而产生的文体名为赋,经过战国人使用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而流行于世。文章也经马茂元先生推荐发表,是本人学术论文写作的开始。

3.《西洲曲赏析》,《中国古典文学鉴赏》,1985年第3期

这是一篇作品赏析。我一直跟学生说,作为中文系学生,必须具有艺术赏析能力,这是中文系学生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基本素养,所以在八、九十年代本人还是撰写了一些这样的文章。《中国古典文学鉴赏》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办的刊物,承他们不弃,发表此文。

4.《吴蜀文学不兴的社会原因探讨》,《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86年第2期

5.《陆机初次赴洛时间考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6.《曹丕曹植文学价值观的一致性及其历史背景》(合作)《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这三篇文章是我在上海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上海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时所写。《吴蜀文学不兴的社会原因探讨》,是我读《三国志》的读书笔记。当时学术界都在讨论建安文学的成就,而对曹氏父子提倡之功在文学发展中起到多大作用却有不同意见。我从汉末也同样聚集了很多文人的吴、蜀两地为何没有出现文学繁荣局面入手研究,结论是统治者的提倡对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证明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与曹氏父子的提倡和参与是分不开的。文章寄给《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编辑沈伯峻先生与我素不相识,主动与我联系,刊发此文,这对刚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我是很大的鼓舞。《陆机初次赴洛时间考辨》一文是我撰写硕士论文《陆机诗歌简论》考辨材料的短文。学术界当时基本认为陆机赴洛是在太康末,我从陆机本传和诗歌中发现陆机其实在太康初平吴时,陆机作为俘虏被带至洛阳,所谓陆机嘲笑左思写作《三都赋》也是发生在这个时候。《曹丕曹植文学价值观的一致性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文,主要对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文学观不一致,比如认为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曹植却说文章小道,壮夫不为,我的文章认为丕、植二人这些表述都有其具体的背景,本质上却一样。曹丕在兄弟二人争夺太子的政治斗争中获胜,因此他便以政治赢家发表文学不朽的看法,有安抚曹植的意思。曹植却是要表现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企图,所以有意贬低文学的地位,事实上古代社会中如曹丕、曹植这样统治阶级上层的人,不可能将文学置于事功之上。文章经过曹融南老师指导和修改,共同署名发表,也是我们师生合作的一个佳话。

7.1986年7月硕士论文《陆机诗歌简论》通过答辩。

八十年代中期陆机研究尚少,之前有武汉大学毛庆先生的硕士论文《陆机论》,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研究陆机的专著。本论文虽然名为《陆机诗歌简论》,其实比较全面地讨论了陆机的生平、文学思想、诗歌写作艺术特征及其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及陆机生活时代的文学背景等,所以答辩委员会主席王运熙先生以及答辩委员陈伯海先生均指出题目应该修改为《陆机研究》。论文内容在答辩后经过修改,各节内容均发表在刊物上。

关于学位论文要不要摘出发表的问题,我同意葛晓音老师的说法,即学位论文各节都要达到发表水平,这就要求论文各节都须成为独立的专题讨论。

8.《古代文学教学的窘境及出路》,《教育与管理》1987年第5期

9.《过秦论赏析》,《中文自修》1988年第3期

10.《论陆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本文是硕士论文中的一节,对陆机诗歌写作的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陆机诗歌的主要特色是赋法、对偶、练字,这是继建安诗歌以来写作进入文人化的重要标志,并由此奠定了陆机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11.《曹植》,《十大诗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赵昌平先生约请马茂元先生主编的书。

12.《时代思想的异端者──评〈论衡〉》,《遁世与救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3.参加撰写《历代文学名篇·南朝文学名篇》,上海教育出版社

14.《太康文学思想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为硕士论文中一节。

15.《邺下文学论略》,中州古籍出版社版1992年版,《建安文学新论──全国第三届建安文学讨论会论文集》

九十年代初,学术界对邺下文学的评价还停留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批评之上,其实刘勰下句话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这正是建安风骨的特征。本文认为当汉末大乱之后,士庶百姓无不期盼天下统一安定,曹操平定北方,定都邺下,为百姓营造了一个安康的环境,因此邺下文人的“述恩荣”,反映了天下百姓的心愿,并非虚饰,是值得肯定的。而邺下文人在诗歌题材的开拓和写作艺术上的探索,为五言诗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6.《关于陆机几个问题的澄清》,《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2年版
为硕士论文中一节。
陆机最为后人讥议的是他参加贾谧二十四友,以及不知进退,所谓“邀兢无已”,不能明哲保身问题。本文就陆机的出身、遭遇讨论陆机之所以入洛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以至陷身不能自拔的原因。指出陆机身怀振兴家业的责任,同时因家学《易》学,相信个人具有防患未然的能力,诗有“君子防未然”句可见。但大时局动乱,非个人之力可以预防,终酿悲剧。

17.《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18.陆机诗鉴赏三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19.何逊诗鉴赏二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20.《两种距离感的把握》──何逊《日夕望江赠鱼司马》,《文史知识》1993年第11期

本文虽是赏析小文,但我提出诗人写作中具有的两种距离感: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还是颇为有意思的。

21.《吴迈远生平事迹考》,《文学研究》第3期,南京大学中文系1993年4月版

22.《也谈当前的古籍出版工作》(与曹道衡先生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3年12月20号

23.《1993年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94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24.《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这是我跨入学术研究后第一部著作,是公木先生主编《中国诗歌史论丛书》中一种。时郭杰教授作为公木先生学术助手、丛书副主编,约我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而成书。本书将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史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来考察,依照诗歌发展的规律重新确定各文学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考察作家在文学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书中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史上有争议的文学现象和理论问题,作了新的解释和判断。如玄言诗的评价问题、山水诗的起源问题、南朝文学的特征问题、宫体体诗的评价问题等,都有新的研究收获。本书是《中国诗歌史论丛书》之一,丛书于1995年出版,先后获得吉林省学术著作一等奖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亦曾获1995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著作奖。

25.《论<文选>所载陆机<挽歌>三首》,《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本文据《文选》中所录陆机《挽歌》三首,研究发现陆机所写《挽歌》实际上有两组,一组为王侯挽歌,属《薤露行》系统,一组属庶人挽歌,属《蒿里行》系统。根据唐宋类书等文献,陆机《挽歌》现存可见者有九首,《文选》所录三首出自王侯挽歌。《文选》所录这三首《挽歌》,顺序因《文选》版本不同而不同。如尤袤刻本李善注《文选》以“流离亲友思”置于第三首,在“重阜何崔嵬”之后,五臣注宋陈八郎本、六家注宋明州本及《四部丛刊》影宋建州本,都以“流离亲友思”置于第二首,而以“重阜何崔嵬”置于第三首。本文认为五臣注本以及六家本的顺序比李善注本更符合萧统原貌。在此基础上,本文又讨论了《乐府诗集》的编辑与《文选》的关系和《陆士衡集》编辑与《文选》的关系,结论是《乐府诗集》的编辑依据的是李善注本,明陆元大翻宋本《陆士衡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依据的是六家本。

本文写作时未利用到《文选集注》,文章发表后得《文选集注》而研究之,见《集注》卷五十六案语,知唐时李善注本与宋刻李善注本(如尤袤本)相合,而五臣本也与宋刻五臣本(如陈八郎本)相合。又《文选集注》于《挽歌三首》注引陆善经说:“《集》曰:王侯挽歌。”此处的《集》,当指《陆机集》,验证了本文关于陆机《挽歌》分王侯挽歌和庶人挽歌的结论。

26.《论<文选>“难”体》《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

本文是对《文选》三十九类说的论证。《文选》分类向有三十七类、三十八类之说,本文同意台湾游志诚先生所提三十九类说,即现行《文选》刻本漏标“难”,本文主要讨论“难”体在汉魏六朝时期写作的情况。而专论《文选》版本有“难”体,则另有专文《文选三十九类说补证》。

2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简评日本学者清水凯夫<诗品、文选论文集>》,《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28.点校《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29.1996年7月博士论文《昭明文选研究》通过答辩。

1993年我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曹道衡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曹先生为我定《昭明文选》研究题目。《文选》自上世纪初的文学革命打倒以后,这部经典便不被学者重视了。八十年代以后,学术转入正轨,传统经典的价值重新受到重视,1988年在长春召开了首届《文选》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自那以后,《文选》的学习和研究逐渐正常,传统的《文选》学在新的学术背景下重新开展。我的研究正是在这时候进入的。《文选》学建立在唐初,至清代达于鼎峰,1988年以后的《文选》学研究,有学者便提出了“新文选学”口号,所谓“新文选学”指的是用现代学术理论和方法对《文选》开展的研究。一般将骆鸿凯先生1936年出版的《文选学》作为“新文选学”的开始,但明确提出这个口号,则始于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博士的《新的文选学》。其后由于清水凯夫教授发扬张大,使得这一概念形成了有风格、有方法的研究派别,并逐渐在当代《文选》学研究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因此,“新文选学”主要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文选》学研究。我的论文是这个背景里撰写的中国大陆第一部博士论文。我与一般的专书研究不同,是从汉魏六朝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献学史着眼,力图在文学发展的背景里考察《文选》出现的原因以及所具有的价值和地位,而对《文选》编纂的相关问题研究,比如编撰者、编纂年代、编辑体例、编辑目的、编者的文学思想等等,也都是在汉魏六朝时期集部编纂背景中展开,结论稳妥可信。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文选》编纂背景研究,下编是《文选》的编纂与文本研究。除了《文选》的编纂问题外,论文专注《文选》中各文体展开研究。这个讨论以《文选》为主,对先秦以来文体所作的较为全面的清理,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文选》选文所具有的价值。研究结果很有意思,我发现《文选》表现出来的文学史观与我们一般文学史描述有很大不同。比如,我们发现作家的成就、地位并不是笼统的,而是分别表现在不同文体领域中,比如曹植,文学史叙述为建安作家代表,似乎表明他在各个文体写作中都是如此,《文选》告诉我们,曹植只是在诗歌写作中居于领袖地位,而在赋和文的写作里,则非如此。其次,研究表明,汉魏六朝作家在当时的地位与后人的评价往往不一致。比如陆机、颜延之、任昉,当时都是文坛领袖,但后世的评价却很低。因此我提出两点想法:
一、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对原发事实要有充分的了解,要有自己的调查、分析,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随意解释。比如《文心雕龙》的不评陶渊明,向来认为是刘勰轻视陶诗的结果,与南朝整体文风有关。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陶渊明未入《文心雕龙》,完全是该书不评宋人的体例所限。在南朝人眼里,陶渊明是宋人,而非东晋作家。后人不了解这个事实,多喜欢在陶诗与六朝文风不合之上做文章;更有甚者,从当时的士庶对抗上深挖根源,结果是距事实越来越远。

二、对古人的观点,必须弄清楚其依据,然后才能谈到批评。比如后人批评《文选》所列诸文体的不当,实在是不了解《文选》的依据何在。

本文1999年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博士论文。

30.《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本文是博士论文中一节。本人的基本观点是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辨析是当时作家、批评家的主要批评意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围绕文体辨析进行,对《文赋》、《文心雕龙》也都以识文体定义,因此,本文试图在汉魏六朝时期的批评材料中寻绎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从而证明本人的观点:文学自觉在汉代已经开始且趋向成熟。
31.《<文选>编者及编纂年代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1期

本文是博士论文中一节。《文选》编者是萧统,这本来不是问题,但随着日本学者清水凯夫教授提出后而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以汉魏六朝时期编集的背景为支撑,又结合萧统生平和思想,认为萧统在《文选》的编纂中起到重要的领导作用,刘孝绰、王筠等东宫学士帮助萧统完成这个编纂的工作。关于《文选》编纂的年代,认为《文选》编纂开始于普通三年(522)以后至普通六年(525)以前这段时间,编成则在普通七年(526)以后,至萧统中大通三年(531)去世前,《文选》并没有完成最终统稿。

32.《从<文选>选诗看萧统的诗歌观》,《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版1997年版
据博士论文《<文选>文体论析》章中《诗论》一节改写。从《文选》所选诗考察萧统的诗歌观,结论是:萧统对作家的评价是根据于题材的类别,说明在不同的题材中,作家的地位、作用并不相同;其次,通过各类作家作品数量及内容的安排,显示出题材的发展演变;第三,通过类别的分置,揭明诗歌各体的区别,达到辨体的目的。
33.《永明文学至宫体文学的嬗变及梁前期文学状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博士论文中一节。主要讨论永明文学至宫体文学这两个文学现象间,文学写作由永明体嬗变为古体再变为艳体的历程。这篇论文代表了我对历史上前后文学现象之间如何嬗变的关注,这形成为我后来研究的一个特色。

34.《论<文选>的编辑宗旨、体例》,《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博士论文中一节。关于《文选》编辑的宗旨,提出1、《文选》的编辑是为了弥补萧统之前编《古今诗苑英华》所留下的遗憾;2、辨别文体以指导当时的写作。关于体例,提出《文选》的体例是服从于编辑宗旨的,即辨析文体以指导当时的写作,因此体例便据文体安排,所选录文章也以应用文体为主。

35.《关于日本古钞<文选>残二十一卷》,《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我在写作博士论文时便从事《文选》版本的调查,尤其留意于刻本之前残存的写抄本,当时可见的有敦煌写本(如罗振玉、王重民、饶宗颐、向达诸先生所收残篇),而日本所存早期抄本,因其种类、篇数多,尤为重要。此《文选》残二十一卷,即杨守敬著录并影写带回国内,而为黄侃、高步瀛、傅增湘等人利用者。但杨守敬影写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国内学者只能利用黄侃、高步瀛的校书成果,未见原本,终不可靠。我在北京图书馆查书时,发现傅增湘以胡刻本为底本过录这个残本,虽非原本,但已非常珍贵。于是据傅增湘过录本撰作此文,略述这个抄本的文献价值。

36.《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科规则》,《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

37.《魏晋风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本书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明”丛书一种,虽是面向普通读书,但也代表了我对魏晋风度的看法。

38.《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北京大学98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学分会述要》,《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英文版2000年第2期。
39. 《汉学的春天  世纪的盛会――北京大学汉学研究国际会议侧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5月21日第3版

40. 《文选版本叙录》,《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这个工作其实是我写博士论文时完成的。我研究《文选》,首先是对它的版本作调查,在当时条件下共调查了各种写钞本和宋刻本近三十种,各种目录二百多种,写成叙录,使对我《文选》版本特征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其后的版本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的发表是在北京大学博士后站内,博士后报告便是《文选版本研究》。《文选》版本研究,自清代纪昀主持的《四库全书总目》以及胡克家《文选考异》提出的世无单行李善注本,有者乃从六臣本中抄出的观点,基本成为定论。1957年日本学者斯波六郎博士《文选诸本的研究》发表,再一次证明了清代学者的结论。这个观点直至1976年中国学者如程毅中、白化文先生发表《略谈李善注<文选>的尤刻本》才受到挑战。我研究《文选》版本,通过调查各种写抄本和宋刻本,尤其是北宋国子监刻天圣明道本李善注《文选》,各本详加比勘,推翻了前人的结论,认为单李善注本一直存世,尤袤刻李善注并非从六臣本中抄出。

41.《传统选学和新选学》,《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

42.《文选三十九类说补证》,《文献》1998年第3期

43.《试论梁代天监、普通年间文学思想与创作》,《文学遗产》1998年第5期

博士论文中一节。本文原名《以萧统为中心—试论梁代天监、普通处间文学思想与创作》,发表时杂志编辑去掉了“以萧统为中心”几字,但其实这却是本文特别要说明的观点。本文提出梁天监、普通年间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是以萧统为中心形成了与永明文学和宫体文学相区别的风貌。在文学思想上,他们提倡“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的审美理想;在创作上,他们追求雍容闲和的诗风。

44.1998年7月完成博士后报告《文选版本研究》并出站留校工作。

本书主要结论是:

1.指出李善单注本自北宋国子监刻本刊刻以后,始终存在并流传,并未佚失;至于前人所依据的尤刻本,当为某种非监本系统的刻本,是坊间商业行为导致的一种参据五臣本的李善单注本,从而否定传为定论的所谓尤刻本摘自六臣本的观点;

2.指出李善注、五臣注合并本,最早为北宋哲宗元祐九年的秀州州学本,其后六家本系统的广都裴氏刻本、明州本及六臣本系统有赣州本和建州本(即《四部丛刊》影宋本)均由秀州本所出;

3.对《文选》写、抄本的研究,提出版本研究必须区分写本与刻本两个阶段,刻本所具有的特征并不能代表写本,二者往往差别甚巨,因此对李善注和五臣注概念的使用,必须加以限制,即区分写本阶段的李善注、五臣注和刻本阶段的李善注、五臣注。评议专家认为,这一观点不仅对《文选》版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版本学方法论有所开拓,有所促进。

4.拓宽了《文选》版本研究领域,将传统“文选学”的版本研究局限于李善注是否从六臣本中抄出这一内容,扩大到关于萧统三十卷本《文选》面貌大致如何、李善注、五臣注版本的源流递变、六家合并注本的产生及其演变、现存写、抄本与刻本的对比研究、五臣注的价值等等方面。

此外,对一些具体问题,如敦煌写本永隆本《西京赋》的研究,发前人所未发,论定这个被学术界公认为唐代李善注的残篇,其实并非纯粹的李善注本,而是以薛综注本为底本,又参校以李善注的合成本。根据这个结论,前人如日本斯波六郎博士,以永隆本作为李善注原貌的依据,就不十分可靠了。又如对俄藏敦煌写本Ф242号《文选注》的研究,提出该注本产生于李善注之前,且曾为李善和五臣所参据,这个结论为深入研究李善注和唐初“文选学”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人从目录调查、汇考入手,对主要版本都亲自调查、目验,加以解题,对异文细加比勘和分析,对已有研究成果(包括国外学者)作科学的审理和公允的评价。先后查阅了二百多种史志及官、私藏书志,调查了最富价值的十六种唐人写本和八种宋刻本,一一加以叙录、研究。因此,本人的这一研究,在出站报告评议会上,受到专家委员会(由曹道衡、傅璇琮、倪其心、孙钦善和合作教师袁行霈组成)的高度评价。评议称这项研究报告,“是到目前为止这方面最富有成果的著作”,“这项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首创性,使它达到国内外'文选学’研究的新水平。”“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在古典文献的版本研究方面,也有启发意义。”

作为《文选》版本的专书研究,在我之前,仅有日本学者斯波六郎博士《文选诸本的研究》,我调查各写抄本和版本的范围超过了斯波博士,结论也与他不同,是推翻了他的观点。美国著名汉学家康达维教授在给本书的增订本撰写的序言中,推许我是在斯波六郎以外,第一个对《文选》作出全面性研究的学者,并说本书是过去二十年中出版的最重要的《文选》学著作之一。康达维教授是美国第一位全本翻译《文选》的学者,他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我的版本研究。也许可以这样说,当代《文选》学中的版本研究,是由我的这本书开始的。

45. 《永隆本<西京赋>非尽出于李善本说》,《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本文收在博士后报告中。永隆本是敦煌所出《文选》残卷,时代为唐高宗永隆年间,文献价值弥足珍贵。此卷显现为李善注,但经研究,本文认为其中有不少非李善的特征,提出当是永隆寺僧抄写时参照了薛综和李善两种注本,其正文及薛综注部分依据的是薛本,在此基础之上又抄写了李善注,因此,此卷是不能作为李善注原貌使用的。

46.《<文选>与中古文学研究》,《文史知识》1999年第11期

47.《论<文选>与<诗品>、<文心雕龙>及《文章缘起》间的关系》,《文学评论丛刊》第2卷第1期,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学术界基本认定萧统《文选》的编纂受到了刘勰的影响,本文指出刘勰没有影响到萧统,萧统的文学观实际是受到任昉的影响,《文选》编纂中的文体思想与任昉的《文章缘起》更近。

48.《汉魏六朝著书、编集体例考论》,《文学前沿》,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

博士论文中一节。对汉魏六朝时期著书、编集体例归纳为四种:一是以作品收集的时代划限;二是不录存者;三是采用“以类相从”体例;四是书名下多系作者小传。这是《文选》编纂时汉魏六朝时期集部著、编的总体情况,为本人《文选》编纂体例研究提供了背景支持。
49.《陶诗研究的新创获——袁行霈教授<陶渊明研究>读后》(与曹道衡师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50.《正始诗人嵇康》,《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1期

51.《新编千家诗》(袁行霈先生主编,参加编写),中华书局1999年

52.《论<文选>的收录标准及与齐梁时期作家作品评间的异同》,《殷都学刊》1999年第1期
53.《关于<文选>分类—屈守元先生<绍兴建阳陈八郎本文选五臣注跋>读后》,《书品》1999年第3期
54.《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本书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出版,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55.《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获北京大学第八届(2002)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七届(2002)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6.《从<文选>选赋看萧统的赋文学观》,《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据博士论文《赋论》一节修改发表。本文以《文选》收录历代赋的事实为依据,通过统计分析,具体勾勒出萧统关于赋的基本品评态度,并对萧统以赋为首的文献依据、关于题材的十五分类等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萧统对汉魏六朝赋的具体评价,在许多方面都与后人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研究这一时期赋文学史要注意的。

57.《汉魏六朝文体辩析的学术渊源》,《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博士论文中一节。本文和《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可作姊妹篇看。本文认为文体辨析是汉魏六朝文学批评的基本前提 ,而其学术渊源则来自《七略》和《汉书·艺文志》。二书“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思想 ,对汉魏六朝时期的文学、史学乃至佛学 ,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和佛学家无不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工作 ,并因此构成了本时期主要的学术背景。在这个背景中开展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包括总集编纂 ) ,都鲜明地带有追溯源流的特征。它不仅使文体辨析更趋细致、周密 ,而且各文体源流有自 ,对纠正当时写作体例混乱、文本不明等时风末弊 ,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收入罗宗强先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8.《俄藏敦煌写本Φ242号<文选注>发覆》,《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

Φ242号是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州研究中心的《文选注》残卷,1914-1915年为俄国奥登堡组织的“俄国新疆考察队”从敦煌盜走。此卷旧标孟01452号,1993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合作,双方同时出版《俄藏敦煌文献》,各卷编号重新编录,此卷遂标为Φ242号。本卷起自束广微《补亡诗》迄曹子建《上责躬应诏诗表》,是第一次向世人公布。我在《文选版本叙录》中曾作过简略介绍,认为它依据于李善注,但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此卷可能产生在李善之前,并为李善作注所依据的初唐注本。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注本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由曹宪到李善的《文选》学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同时还昭示了李善的《文选》注,也是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开展的事实。

59.《论李善注<文选>版本》,《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这是我全面推翻《四库全书总目》、胡克家《文选考异》以及斯波六郎观点的研究论文。本文的观点是:一、尤刻本不能代表单李善注本,它与北宋国子监本不同。对尤刻本的结论,是不能作为对李善注本的结论的;二、胡克家、斯波六郎的工作值得我们重视,他们对尤刻本所作的调查是有价值的,其结论用于尤刻本具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对。因为尤刻本并非从六臣注本摘出,而是以李善本的底本,又参据了五臣、六臣等版本而成;三、李善注本的刊刻最早为北宋国子监本,是以单李善注写本为底本的;四、最早的六家合并本是北宋元祐九年的秀州州学本。其后广都裴氏刻本、明州本以及六臣本的赣州本、建州本(《四部丛刊》影宋本)都从秀州本而出。

60.《<文选>李善注原貌考论》,《文史》(总第51辑)2000年第2辑

探讨并意图恢复李善注原貌,是清代《文选》学家的主要工作,他们主要从李善注文的研讨中进行。本人则依据于新发现的写抄本和版本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根据韩国翻刻的秀州州学本、敦煌写本永隆本、日本所藏《文选集注》。研究结论是,李善本从唐代写本到宋代刻本,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后人常所依据的刻本李善注的一些特征,其实可能并不是原始李善本。因此本文提出,《文选》版本的研究,一要分为写本和刻本两个阶段,二对李善注和五臣注概念的使用必须加以限定。总的说来,写本阶段的李善注与五臣注间的分歧,比刻本阶段李善注与五臣注间的分歧要简单得多;而且据《文选集注》,唐代流传的注本除了李善与五臣以外,还有《文选钞》、《文选音决》和陆善经注本。当然,这并不是唐代《文选》注本的全部,比如敦煌写本孟01452号《补亡诗》至《上责躬应诏诗表》,就是这五家以外的注本,但到刻本阶段,除李善、五臣外,其它各家基本失传,而原来诸家间的分歧,有许多竟全归之于李善和五臣,使得异文情形更趋复杂。后人不知,只能据刻本论李善、五臣,却将许多原非李善、五臣的东西,当成了李善、五臣。这是《文选》版本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导致结论错误的主要原因。本文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版本研究必须要将写本和刻本分开的观点,这个观点得到了前辈学者的充分肯定。
61.《关于现存几种五臣注<文选>》,《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
五臣注《文选》自宋以来备受批评,后人对它评价不高,因此存世既少,学者也不甚了解。但至今日,五臣注出自唐人,其文献价值理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就现存藏于海内外的几种五臣注《文选》作介绍和评价,给予五臣注以正面肯定,对五臣注的研究有推进作用。

62.《<文选>的流传及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63.《论韩国奎章阁本<文选>的文献价值》,《文献》2000年第3期

博士后报告中专题论文。所谓韩国奎章阁本《文选》,是我根据其原藏地的命名。《文选》很早就流传到朝鲜,奎章阁所藏这个刻本在朝鲜世宗十年(1428)铸字印成,其底本是北宋元祐九年秀州州学本。奎章阁本书末载有秀州州学所写的跋,具论州学刻《文选》的情况。在此之前中国文献对六家本何时产生、如何产生没有任何记载,本文根据这一刻本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这个刻本的情况,我在《文选版本叙录》中已经作过介绍,本文是更为深入地研究这一刻本文献价值的文章。从此之后,中国学者知道了秀州州学本和奎章阁本的概念,这其实都是我斟酌再三才提出的。秀州本的提法应该没有问题,但奎章阁本的提法是否合适,可能还需要再议。因为韩国现存六家本《文选》并不止这一种,也并不存于这一处,只是这个刻本经过韩国正文社的影印传到了中国,为我所使用才权且用此名而已。

其实,韩国翻刻的六家《文选》,根据我的调查,中国藏书家陈乃乾、张乃熊、杨守敬、高君定等都有收藏。又据朴现圭《台湾公藏韩国古书籍联合书目》介绍,张乃熊所藏书有“宣赐之记”(朱方,朝鲜内赐印)及“伯温”、(朱文)“山人”等钤印,似乎表明此书乃明朝时朝鲜所赠。但此书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由韩国学者介绍到国内,而我在这时托人从韩国购得,并着手研究。

我的研究表明,秀州州学本底本中的五臣本是平昌孟氏刻本,孟氏本当从二川、两浙本来,所谓川本,当出于蜀毋昭裔,两浙则或指杭州刻本。秀州本底本中的李善注本,则出于国子监本。无论是杭州本的五臣本,还是国子监的李善注本,目前都仅有残本存世,于此可见韩国翻刻的这个秀州州学本的文献价值是多么地珍贵了。

64.《汉魏六朝撰著作者考论》,《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2000年8月

65.《〈文选〉版本在明清的存藏和流传》,《〈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
本文据历代公私藏书目录调查《文选》版本存藏及流传情况,对《文选》版本的流传和各家著录有较深入的了解。文中附录日本和韩国的部分书录。

66.《略说〈千家诗〉》,《学林漫录》十五集,中华书局2000年版

此为协助袁行霈先生编《千家诗》时搜集材料所作。
67.《中华文化核心典籍——十三经 ———以<尚书>、<周礼>为例》,《中国图书商报》2000 年4月11日
68.《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国际学术动态》2000年第5期,
69.《<典论·论文>二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现在流行使用的《文选》是胡克家刻本,其中有些字可能并非原貌,如《典论·论文》中的“齐气”和“引气”。本文据《文选》早期写抄本并据魏晋时期史料考订,认为原文或作“逸气”和“孔气”,起码这两个早期写抄本中的异文应该是研究者加以重视的。
70.《萧统评传》(与曹道衡师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1.《〈玉台新咏〉编纂时间再讨论》,《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玉台新咏》编纂时间,经日本学者兴膳宏研究,认为是梁中大通六年,本文经过对《玉台新咏》编纂目的和编辑例的研究,证明了兴膳宏结论的正确。但根据《玉台》体例对所收作家卒年的逐一考订后,认为中大通四年至大同元年间编成也许更为稳妥。

本文的讨论是对刘跃进教授提出《玉台新咏》编在陈时观点的回应。

72.《“文史”与“诗文评”——论文学批评的分类》,《新文学》创刊号,河南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73.《论<玉台新咏>的编辑体例》,《国学研究》第十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玉台新咏》的编纂目的和编辑时间是该书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最终牵涉到版本研究。现行《玉台新咏》的版本主要有明赵均覆宋本和明郑玄抚刻本,二本关于诗人编排的卷次不同,各卷收录诗人的起限不同,作家作品的收录数量亦不同,哪一种版本更符合原貌,是《玉台新咏》研究的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玉台新咏》体例的分析,结合北宋晏殊《类要》所引《玉台新咏》,认为明赵均覆宋本是符合徐陵原貌的真本,而郑玄抚本则是后人改动的结果。这个研究为解决《玉台新咏》编纂目的和编辑时间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74.《宫体诗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

本文针对前人将宫体简单归为艳情的看法,深入考察了宫体诗发生,其写作特征、宫体与永明体的关系,以及写作中心的形成等。指出宫体诗是文学新变的产物,这新变包括题材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在题材上表现为非政治性和情感上的通俗性,艺术形式上则继承了永明体诗的传统,而“转拘声韵”、“弥尚丽靡”。艳情诗的写作核心并不是通常理解的萧纲,萧绎在荆州与萧纲互为声气,共同构成了写作的中心。

75.《<玉台新咏>研究二题》,《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3期

76.《从<文选序>几种写、钞本推论其原貌》,《广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据现存五种《文选序》写抄本,即吐鲁番出土唐写本、日本上野精一氏藏抄本、日本猿投神社藏两种抄本、日本九条家藏本,与刻本对校,以推论萧统原貌。

77.《南朝乐府古辞的改造与艳情诗的写作》,《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78.《<玉台新咏>编纂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第十九号,日本中国社会文化学会2004年6月

本文本是在东京大学的学术报告,应东京大学主办刊物《中国社会与文化》之约发表。就《玉台新咏》编纂的相关问题综合论述。这次报告中承当时的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斋滕希史教授提出关于吴兆宜注本的疑问,遂启发我对吴兆宜注本的研究。

79.《“宫体诗”与《玉台新咏》研究史的检讨》,《学林》,日本立命馆大学2004
本文应日本立命馆大学《学林》主编芳村弘道教授之约所写,对《玉台新咏》自南朝编成后的研究情况进行清理。

80.《<玉台新咏>版本补录》,《文史》2004年第3期

刘跃进教授曾经写过《玉台新咏版本叙录》一文,本文补充刘文未见或对刘文叙录有不同意见的版本计十二种,故称《补录》。

81.《玉台新咏》校笺(一),《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3辑,学苑出版社2004

本文对清人对《玉台新咏》校勘、考订中涉及到的异文进行材料来源清理,涉及到文献出处、版本来源等等,目的是理清《玉台新咏》考校的学术脉络,对各家的得失优劣、前后承继关系,一目了然。至于判断文字确否,非本文目的。

82.《南朝社会的变化与艳体诗风的形成》,载日本六朝学会主办《六朝学术学会报》第七集,2006年3月

本文是在日本六朝学会上的报告,并在其刊物《六朝学术学会报》上发表。文章从南朝社会变化的角度对梁代出现艳情写作现象进行解释,认为以《玉台新咏》代表的宫体诗风,并不是萧纲君臣独有的行为,甚至也不是有梁一代所能形成的。它的产生,其实是南朝皇权政治俗文化的产物。南朝自宋以后就出现了由武转文的现象,宋代皇家出身于庶民,齐、梁二代出身于低级士族,以他们为主导的文化倾向与东晋的门阀士族典雅文化不一样,他们对文化的要求向世俗化、享乐化发展。世俗化、享乐化的主要表现是对俗文化赤裸裸的追求。这个背景里,这三代开国功臣子弟也纷纷由武转文,如到氏(始于到彥之)、柳氏(始于柳元景)、刘氏(始于刘勔)、萧氏(始于萧思话)诸家,文化追求皆是俗文化,所以出现了艳情写作自然的。

83.《三萧论》,《中文自学指导》,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2006年
84.参加《中华文明史》“先秦至隋部分文学史”撰写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5.《中国文学作品选注》(魏晋南北朝分卷主编),中华书局2007年
86.《日本猿投神社藏<文选>古写本研究》,《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四辑,中华书局2007

日本猿投神社藏有《文选》古写本二卷,一为弘安五年(1282)写本,一为正安四年(1302)写本,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加点本。这两个写本可校后刻本讹谬处很多,对研究萧统原貌是非常珍贵的文献。二本中的弘安本较正安本以及九条本更接近于萧统原貌。

87.《略论纪昀的<玉台新咏>研究》,《人文中国学报》第十四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纪昀对《玉台新咏》用功甚勤,先后批、校数次,最终完成《玉台新咏考异》,解决了《玉台新咏考异》中许多至关重要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同时纪昀以其学界领袖的身份,用力于集部,其校勘、考订的方法,对乾嘉学风的形成是起到了示范作用的。但学术界对纪昀的这种研究却没有深入的认识,本文比较全面地清理了纪昀的几次批校本,对《玉台新咏考异》一书冠其父纪容舒名的原因作了分析,基本理清了纪昀《玉台新咏》研究的过程。文章最后对《玉台新咏考异》一书的主要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

88.《玉台新咏》校笺(二),《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四辑,学苑出版社2008

89.《略说<左传>的叙事》,《人文与社会》卷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90.《曹植与甄妃的学术公案》,《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1期

有关《洛神赋》“感甄”一说,是曹植与甄妃的一段公案,自南宋尤袤刻本《文选》李善注印有这段故事以后,流传滋广。本文指出尤刻本所附李善注为后人阐入。同时勾稽史料认为附会曹植和甄妃关系的传说,在中唐时期已经流传。但东晋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中宓妃所用的灵蛇髻,与晋陆翽《邺中记》中甄妃发明灵蛇髻的记载亦相印合,虽不能确证此传说产生在东晋时,亦不失为有趣且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史实。
91.主编《诗心抉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92.《游国恩文选》(与常森教授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纪念系里前辈学者,游国恩先生于我属太老师(业师曹道衡先生从游先生受学),故由我主编游先生文选,以尽后辈的敬意。

93.《“文选学”的发展与《文选》版本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94.《略说<左传>借<春秋>宣扬自己的思想》,《艺衡》第三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6月
9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成就》,《中华读书报》,2010年11月3日第7版
96.《略说上古的史官文化传统》,《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2期,凤凰出版社2011年4月。
97.《古朴真率,忠义自肺腑流出—读诸葛亮<出师表>》,《文史知识》,2011年第4期

98.《北大汉简<反淫>简说》(合作),《文物》,2011年第6期

2009年我和邵永海教授参加了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北大藏汉简的整理工作,承担《反淫》一篇的整理工作。此文是初步整理后的简介。

99.《文选集注》的发现、流传及整理,《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文选集注》是上世纪初在日本发现的重要文献,是集唐人五种《文选》注的集注本,原为一百二十卷,但存世仅二十馀卷。此事在当时引起轰动,不久《文选集注》开始流散,有散存于日本藏家者,有被中国学者带回者。三十年代日本金泽文库长关靖开始多方查寻失散《文选集注》的下落,同时围绕《文选集注》的作者和年代,中日学者都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文就《文选集注》发现、流传和整理经过,搜集资料,叙其本末,澄清了诸多前人研究中的疑问。
100.《日本宫内厅藏<文选>卷二研究》,《国际汉学研究通讯》,2011年第3期,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
日本宫内厅藏原西原寺家《文选》写本一卷,书于西园寺家记《管见记》纸背。所抄《文选》分两部分,前半是《东京赋》至《南都赋》上半,后半是《南都赋》下半。本文与刻本详加比勘,认为它当出于李善注本,其底本当在唐初,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101.《略说寿普暄批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三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5月。

笔者购得民国学者寿普暄先生所藏范文澜《文选雕龙注》,批语甚丰,经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填补民国期间《文心雕龙》研究史空白。

102.《<史记>与传记文学传统的确立》,《上海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03.《说南朝文学的巧言状物》,《中国言语文化》,韩国语文学社,2012年2月

104.《曹道衡先生文学史研究的成就与启示》,《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摘录。

曹道衡先生是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最优秀学者之一,他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当代古代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成果。他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总结。本文是我和我学生蔡丹君合写,我们从一切研究从史料出发、以专题研究带动文学史研究等方面试图说明曹道衡先生的研究特点。

103.《四库全书》所收《玉台新咏》底本非宋本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2期
《四库全书》所收《玉台新咏》,据其提要,称为宋本,学术界向无疑问。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四库全书》所收这部《玉台新咏》其实是明末赵均覆宋本,而且是第三次印本。

105.《玉台新咏》赵氏覆宋本的刊印,《文献》2013年第4期

学术界常所使用的《玉台新咏》,主要是由古典文学刊行社据向达所藏影印本,以为赵均覆本即如此。实际上赵均覆本前后至少有三次印本,第一次印行后,赵均又作了较大修字印行,是为第二次印本。其后版片卖掉,为秦中张氏所得,版片已经有损,刻字多有磨损漫漶,所印本即第三次印本。向达先生所藏并为古典文学刊行社影印者,即此印本。本文通过调查多种赵均覆宋本,述其经过,将赵均三次印本据其特征分别命名为初刻初印本、初刻修字印本、补板后印本,结论是赵均覆宋本以第二次印本最佳。

2018年,本人与中华书局合作将第二次印本与国家图书馆藏清人抄宋陈玉父本合併影印出版。

106.《出土文献给我们的启示——以清华简<尚书·说命>为例》,《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
清华所收战国简,是当今出土文献最为丰富、也最富价值的材料,其中有被整理者称为《尚书·说命》者。本人对此提出疑问,认为清华简公布的题为《傅说之命》的文献,共分三篇,其上、下二篇文字皆不见于先秦文献称引,中篇所引内容,与先秦文献所称引的顺序也往往不合。整理者称由此一篇出世足可证明伪《古文尚书》之伪,我以为伪《古文尚书》固然是伪作,但并不能据这一篇文献证明。我的观点是,不可径称《傅说之命》便是《尚书·说命》,更可能是战国流传的有关傅说文献中的一种。

107.《由<类要>论证<玉台新咏>原貌》,《汉学研究通讯》第7期,2013年8月

2001年我在写作《论<玉台新咏>的编辑体例》时,曾遍查唐宋类书,以寻找唐宋时期类书中引《玉台新咏》的材料,目的是考查后世流行的《玉台新咏》哪一种更合于原貌,《类要》便是这个时候查阅并利用的类书。我在《类要》中搜集近二十条引《玉台》的材料,与明通行本和赵氏覆宋本相校,结果显示全部与赵氏覆宋本相合,由此证明赵氏覆宋本是徐陵所编本。《论<玉台新咏>编辑体例》主旨是研究《玉台》体例,《类要》材料作为引证,本文则重点讨论《玉台新咏》原貌,故据《类要》详细加以讨论。

108.《略说先秦的语体与语书》,《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本文搜集先秦及汉初文献中有关“语”的材料,论述先秦时期语体和语书的特征。

109.《文选版本研究》(增订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14年

本书是在2000年所出《文选版本研究》一书的增订本,此本对原书的讹误作了修改,又增加了2000年后所撰写的《文选》版本研究文章8篇,主要是日本所藏珍贵写本,也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所作的研究。

110.《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研究》,《文学遗产》2014年第1期笔谈

是本人同题论文的摘要,主要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目的、方法和研究意义。虽然在当前学术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学者应该走出去,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学术眼光,但是轻视本国学者的研究,对本国学术传统肆意加以歪曲和贬低,则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是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

111.《论曹操的乐府诗写作》,《铜仁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本文是在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学术报告。重新认识曹操乐府写作的动机和方式,认为曹操写乐府是出于当时军事和政治活动需要。

112.《20世纪<文选>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113.《<玉台新咏>二冯校本、吴兆宜注本及徐乃昌刻本略说》,《中国文化研究》2014年冬之卷,2014年11月
114.《<玉台新咏>赵氏覆宋本系统诸版本略说》,《台大中文学报》第46期,2014年9月

115.《曾国藩辑评<昭明文选>》解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

116.《魏晋名士与东晋名士风度》,《人民政协报》2015年

117.《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反淫>简说》,《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
《反淫》是北京大学入藏西汉简书,本人整理后对其文本性质、特征及与《七发》的关系、其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等展开深入研究。《反淫》的发现,为汉赋与《楚辞》的关系建立了实物联系,是出土文献在文学史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材料,其价值和地位都远超《神乌赋》。

118.《毛诗序作者略说》,《北京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本文围绕《诗经》学史上关于《毛诗序》作者为卫宏以及国史的说法展开讨论,搜辑排比有关经、史材料,论证卫宏和国史之说皆不可信。同时对前人所说的续序,也认为应该具体看待,有些被认为是续序的,其实在《毛传》中已有相应的文字,所以不一定都是出于后人所增。

119.《怎样读文选》,《中华读书报》,2016年6月29第8版,“名家见解”专栏

120.《中国上古时期文献写、钞特征及其文献学意义》,《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2015年本人主持召开了“中美学者对话—中国古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学术讨论会,本文即会议论文。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就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中国学者与海外汉学家在对中国古典文献阅读和理解往往有不同的情况,目的是通过对话,了解彼此观点的材料和理论依据,以便加强勾通。海外学者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国内学者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这是国内第一次召开这样的会议。本文对中国上古时期文献的写、抄特征作了描述,并对文献保存、使用的状况作了材料考稽,明确说明上古时期文献中的经部、史部是稳定文献,是有定本的,子部情况略为复杂,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不稳定性,文献表明,先秦诸家的学派特征还是很鲜明的,学术派别具有明确区别。本文特别强调,由先秦文献建立起来的学术规则、方法,是中国学术传统的核心内容,否定先秦文献的稳定性,将会对中国学术传统带来严重的破坏。此外,关于学术界提出的写本时代,本文明确指出,写、抄本是针对刻本而言,其概念产生在刻本出现之后,不能用以概括唐以前文献。

121.《汉魏六朝文学与文献论稿》,商务印书馆2016年

选集本人自1984年以来的学术论文。

122.《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马工程《中国文学史》),主编,高教出版社2016年

参加由袁世硕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负责《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部分。较之前各种同题文学史有许多新纲目和新内容。

123.《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商务印书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2017年
本书1995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社未让本人校稿,书出之后,发现错谬太多。2017年商务编辑“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收入本书,本人重加校订,虽内容未作大改动,但文字可信,已无遗憾。

124.《围观:公元前710年宋国的弑君事件》,《读书》2017年第6期

125.《先秦文献的传世》,《光明日报》2017年6月19日第13版

126.《<玉台新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18年

本人自2001年研究《玉台新咏》,前后费时15年之久,本书所收皆专题论文,皆在各杂志发表过。本研究于201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亦受高校古委会项目基金资助。出版后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27.《<文选学研究>辑刊卷首语》,中华书局2018年

128.《日本五山版<春秋经传集解>考论》,《中国古籍文化研究-稻畑耕一郎教授退休纪念论集》,早稻田大学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编,日本东方书店2018年

本文是对日本庆应大学斯文库所藏五山版《春秋经传集解》的研究。五山版《春秋经传集解》是覆刻南宋兴国军学本,兴国军学本在中国久已佚失,但流传至日本,且对日本的《春秋经传集解》的刊刻以及《春秋》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山版不仅依原貌雕刻,并且在刊前作了不少校勘,更加完善了兴国军学本,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此本原由岛田翰藏,是足利学校旧藏品。日本学者山井鼎撰《七经孟子考文》采用为校《春秋左传》底本,但误作为宋本,此为本文首次揭出。因此影印此本,对《春秋经传集解》版本价值和中日文化交流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29.《正本清源—<玉台新咏>的编纂和刊刻》,《读书》,2018年第7期。

130.《<尚书>文体的形成》,《光明日报》2018年7月23日第13版

131.《再谈曹道衡先生文学史研究的成就与启示》,《中华读书报》2018年6月27日第16版

132.《论赋的起源与赋文体的成立》,《北京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本文在2008年已经写好,并在不同场合作过报告,但直到2018年才交由《北京大学学报》发表,其间不断思考和补充材料,以期成熟。2009年整理《反淫》,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得到了新材料的支持,对本文观点和结论也更有了信心。

关于赋的起源和文体的形成,有源于楚辞、源于六诗、源于纵横家文、源于诸子等各种不同说法,学术界根据汉代辞赋作品的不同体制,区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等类别,又据时代先后,以骚体赋最早产生,渐渐影响到大赋的产生。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赋的起源,其实混淆了赋文体产生的历史时段,因而对汉代辞赋出现的不同面貌,不能提供合理的历史依据,故解释也就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说明赋文体发展的历史进程。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梳理可知,在赋文体建立的过程中,楚辞的影响其实很晚,最少到汉武帝时才由南方传到北方,经过由南入北的辞赋家如枚乘等人的努力,以楚辞体与北方流传的以铺叙风物为特征的杂赋结合起来,遂在枚乘、司马相如等人手中建立起一种新型文体——大赋。

本文发表后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亦摘要发表。

133.《<春秋经传集解>经注本宋版略说》,《中国典籍与文化》2018年第4期

现在所知的《春秋经传集解》宋版主要有兴国军学本、江阴郡刻本、抚州公使库本、临川郡江 公亮跋刊本、蜀刻大字本等。这几种经注本产生的时代较早,较能接近杜预《春秋左传注》的原貌,因此 对研究《春秋左传》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通过文字比勘,兴国军学本与抚州公使库本、江阴郡本、临 川郡江公亮跋刊本似非同一版本系统,诸经注本多与金泽文库卷子本同,兴国军学本往往有异,而这些 相异之处却显示出兴国军学本珍贵的版本价值。江阴郡本和抚州公使库本虽有一些优于兴国军学本的地方,但总地看来,仍然以兴国军学本为优。

134.《略说三家诗中的鲁诗》,《新汉学的学术再造》,三联书店,2018年

135.《五山版春秋经传集解解题》,《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1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36.《百年<文选>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137.《论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文学评论》2019年第1期

本人近年来试图从文学现象的发生中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发生之初,往往有许多被后人忽略的内容,从这个方面入手,多问几个为什么,实能够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本文便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实践,所得结论的确对建安文学批评的发生更能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建安文学批评的代表当然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但为什么曹丕的能够在这个时候写出如此成熟、全面的文学批评文章?除了文学兴盛以外,还有什么更直接的诱因?通过对《典论·论文》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汉末发生的社会、政治诸事件,本文提出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是产生曹丕写作《曹论·论文》的直接诱因。瘟疫夺去了许多人生命,其中有与曹丕朝夕相处的建安诸子,这促使了曹丕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并由此转向文人写作的价值诸相关问题思考。

138.《孔子修<春秋>与<春秋>义例论》,《文学遗产》,2019年第2期

本文是研究《春秋左传》的一点体会。《春秋左传校注》是我2009年参加北京大学《新编十三经》项目的工作,2015年又扩大内容,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前此发表的诸版本研究文章,皆是这个项目的成果。我的研究,总是先从版本清理入手,所以有好几年在调查版本,比勘异同,了解诸本特征,以便深入对《春秋左传》的了解。《左传》之注,难点不仅在字词,通过了解经义,进入经学,方能深知《左传》。了解经义,义例是关键,本文是我对传统经学中孔子是否修《春秋》和《春秋》是否有义例的回应。有人说这是老问题,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这是不懂的人说的话。中国大陆自1949年以来经学湮灭,没有人知道义例为何事,更无研究,则出自何种自信说这是老问题不值得研究?《左传》非徒知其事件便谓能通,浅学无知者无畏之言不足为据。
139. 《先秦文学文献学的性质、特征及研究方法》,《文献》,2019年第5期
近年来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诸生开《先秦文学文献学》课,此为第一课内容,是对先秦文学文献的性质、特征的解说。文稿投给《文献》,得以发表,但却删去后两节,以至论述不全面。故才有在《南洋中华文学与文化学报》发表《先秦文学文献学刍议》一文,特此说明。

140.《左传如何读·上》,《人民政协报》2019年7月1日

141.《左传如何读·中》,《人民政协报》,2019年7月29日

142.《左传如何读·下》,《人民政协报》,2019年8月12日

此为国家图书馆讲演稿,亦收入《风雅风骨风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143.《礼乐文明下的乐文化说》,《读书》2020年第9期

144.《竹添井井<左氏会笺>成书略窥》,《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21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竹添井井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汉学家,他的《左氏会笺》是近代《左传》笺注的代表性著作。本人赴日本静嘉堂看书,查阅到竹添井井《左氏会笺》稿本,发现他前后几次易稿,书名亦不一。这说明竹添井井对如何注《左传》,前后经历了多次反复,题目反复修改,最后才定为《左氏会笺》。定名不同,说明竹添井井对注解的目的、体例有不同的认识和考虑。静嘉堂藏竹添井井稿本共有三种,分别为二册本题名《卷子本左传会笺》、八册本题名《春秋经传补解》、二十五册本《左传杜氏集解补解》等。经研究,我认为二册本最接近竹添井井定本。

145.主编《<春秋>学的新视野与新方法—<春秋>三传研讨黉门对话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本书是2017年11月由本人主办海峡两岸《春秋》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46.《也谈先秦文献所谓写抄本问题》,《历史与建构:文学史研究与书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

本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报告过,主要是针对当前学术界部分学者,对先秦文献以不稳定性加以否定的倾向。本文指出,先秦文献并非以口传为主,西周时王官之学皆以书写文献为主体,文献皆有职司主管,文化非庶民可有,教育有大学、小学,受教者自世子公卿大夫士之子,以及乡遂所进贤能之士,教材则以六艺为主。能行政、能外交、能教育,则见必有稳定性文献,故《左传》记大夫赋《诗》,彼此皆明其义,是见《诗》为通行之本。故所谓“抄本时代的经典都存在不断叠加完成的情况”的说法是不符合先秦文献实际面貌的。

147.《先秦文学文献学刍议》,《南洋中华文学与文化学报》,2021年11月版

148.《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国学要义讲读》,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
【作者简介】
傅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