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析治愈了什么丨一种关系性的视角

 冬可燃冰 2022-01-10

Chapter 1:

什么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以缓解神经症症状为主要目标设立的。但是在弗洛伊德尚且在世时,卡伦·霍尼就提出精神分析的工作目标应该是神经症人格,而不仅仅是神经症症状。在整个后弗洛伊德时代,随着各种精神科药物,以及CBT等其他更聚焦于症状的治疗方式的发展,精神分析工作已经完全不再以症状为重心了。这本身引发了极大的困惑,即精神分析漫长的工作究竟是为了治疗什么。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如果仅仅缓解症状的话,人格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无意识中的动力会以其他的症状的形式展现。但什么才算是一个被治愈的人格,这本身仍然有诸多争议。在这些争议之中,新入行的咨询师们很容易感到困惑与迷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进而动摇自己的价值感和执业的自信。所以我想通过关系性的视角,重新阐述一遍精神分析的运作机制。

      首先要承认精神分析治疗在缓解症状方面是颇为低效。原因之一是当代精神分析咨询师已经不再将缓解症状本身视为精神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所以如果一个来访认为缓解症状是其最为急迫的目的,我会推荐他服药或者转介CBT咨询师。

      那第二个问题是那精神分析到底治愈了什么?

     在我的眼里,答案是有且仅有一个的,那就是孤独。当一个来访者来寻求一个长程咨询的时候,真正促使他来进入咨询的动机并非是他诉说的那个症状,而是他内心无法诉说的那部分孤独。

      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行业中的独特之处,就是在所有治疗流派中,只有精神分析能治愈孤独。而且精神分析也只能治愈孤独。虽然精神分析并不是缓解孤独的唯一方式,但是其他的方式往往伴随着非常沉重的代价。 比如宗教也能缓解孤独,但是所有其他缓解孤独的方式,代价都是伴随着对客体的牢不可破的理想化。比如追星也能缓解孤独,但是代价是对明星的理想化。一旦理想化遭到动摇,那整个人会被重新坠入到孤独之中。

      这就涉及到精神分析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即寻求对理想化的破除。实际上精神分析是所有治疗流派中也许是唯一把破除理想化作为主要的治疗目标来工作的。而其他流派在理想化破除后会陷入无法工作的境地。在理想化破除后,真正的孤独才暴露出来。在精神分析的视角里,建立在理想化的基础上去缓解孤独只是一种幻影。是伴随牺牲主体性的巨大代价的,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精神分析的两个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特点就是,治愈孤独以及破除理想化。本文主要围绕于孤独,理想化的部分以后有机会另行撰文叙述。

图片

Chapter 2:

什么是孤独: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有段时间牙齿问题很严重,每周都要在同一个时间去见同一个牙科医生。这个过程持续了7周。到最后一天医生告诉我,你已经好了,以后你不用再来了。我以为我会因为解脱而感到欣喜,这固然是一部分,但我未曾预料的是我突然感到强烈的失落。我开始怀念我和这位温柔的牙医之间的情感,并且我突然希望我牙齿继续出问题,这样我就有理由继续来见这位牙科医生了。

     在整个精神分析史中,最伟大的一次理论改革,也许就来自于费尔贝恩。弗洛伊德说,力比多的目的是本我欲望的满足。但费尔贝恩说,力比多不是指向欲望满足,而是指向与客体连接。这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启发了后世无数的精神分析工作者,也包括我。这使得我可以理解我那一刻的微妙的感受:我希望我的症状没有被治好,这样我可以和一个客体保持长久的被照顾的关系。那一刻我希望我产生更多的症状,这些症状都是孤独的载体,而症状就是渴望关系的力比多被固着的方式。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家中的老母亲生气的时候突然头疼胃痛,老父亲生气的时候突然胸口一紧,倒地不起。这是电视剧中常见的桥段,并且很容易被观众所理解,既这些症状是为了逼迫子女在情感上服从自己、照顾自己,从而缓解自己不被重视,不被照顾,不以自己为中心的孤独感。这时孩子把老母亲送来咨询,目标是解决动不动就头痛的问题。结果你猜会怎么样,你绝对治不好她头痛的问题。因为她要是不头痛了,就更不会得到子女的关注和照顾了。子女就会去忙自己的事情,不再把母亲说的话当回事了。

     所以当一个来访者走进咨询室向你抱怨他的症状的时候,他究竟是在说他想要治愈症状,还是想说自己渴望被爱,并且用爱来缓解自己的孤独。实际上症状和关系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反而会被人忽略。一个人在一段感情分手的时候可能会爆发强烈的症状,然后他来咨询以证明自己病了,并且让对方后悔内疚,你觉得你能治好他的症状吗?当然不能。因为治好了,他就再也无法表达自己孤独的情感,对挽回感情的渴望,对对方的怨恨,也无法向身边其他人寻求关爱,他会被咨询师再一次抛弃。

     再举一个例子: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人物祥林嫂在儿子被狼吃了以后,她就坐在村口,向每一个路过的人哭诉自己悲惨的命运。一开始大家都对她抱以同情,但久而久之,大家都开始感到厌烦,便不再理她。那么如果从动力学角度来思考,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

     经过前一阶段学习,同学们很容易识别出来祥林嫂症状背后所传递的孤独。但同时,症状的另一特点也非常突出,那就是孤独通过症状表达的时候,反而让人感到厌烦。所以人们即便知道祥林嫂是孤独的,但仍然对她感到厌恶。这是症状的核心特点,那就是尽管指向客体的力比多为症状灌注了能量,但症状却无法令人在关系中感到满足。因为怨恨也同时被灌注到了症状当中。这股怨恨最终会驱赶走所有的人,并且让祥林嫂坠入悲惨的孤独当中。

图片

Chapter 3:

穿越孤独

     所以,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那一刻的祥林嫂她渴望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祥林嫂渴望有一个人能坐在自己面前,抱着无比的耐心和宽容,聆听自己一遍又一遍重复啰嗦的抱怨,并且不被其中所包含的怨恨和痛苦所驱赶走。她渴望一个足够勇敢且坚韧的人,能穿越她内心的风暴,并且忍受这个过程中剧烈的痛苦,最终找到风暴中心那个孤独的人。祥林嫂的困境在于,因为她内心无法整合的剧烈怨恨,她没有能力靠自己去和他人建立关系。她就像被恶龙绑架的公主,除了绝望的等待一个骑士来拯救自己之外,别无办法。这就是她人格上的困境。

      而此时,祥林嫂最不想要的就是有一个人,说我可以治好你的症状,我可以让你不再抱怨了。因为对祥林嫂而言,如果她不再抱怨了,她会更加被人忽略和抛弃。她会感到更深的孤独,并且在孤独中渐渐绝望。症状是她试图和客体保持关系的最后方式,她没有能力去发展更健康的、更有建设性的、更吸引人的方式去和人建立连接。在她还没有发展出新的建立连接的方式之前,消除了她旧有的方式,会让她更加绝望。症状是她吸引他人注意力的手段,而非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

      接下来,有一个咨询师抱着无比的耐心和信心,忍受着情感风暴的痛苦,坐在祥林嫂面前,听她日复一日的重复和啰嗦,感受其中的痛苦,怨恨,攻击,但是没有离开,也没有试图缓解她的症状。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祥林嫂会停止抱怨然后说“我给你倒一杯茶吧”吗?当然不会。祥林嫂会害怕咨询师说,既然你已经好了,那我可以离开了。这时被再次抛弃的恐惧会变得更加强烈。祥林嫂会把自己的症状越抓越紧,她的症状甚至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为只有她的症状足够严重时,她才能感到片刻的安全,也就是相信咨询师不会离开自己。她会不断的告诉咨询师自己的症状有多么的严重和多么的痛苦,但又不会允许症状真的缓解,并且无意识地阻挠任何想要缓解自己症状的努力。因为她内心的孤独,她最害怕的就是有一天自己的症状缓解了。然后咨询师就会说,既然你已经好了,你可以自己生活了,你可以独立的面对生活的责任和压力了,你不需要我了,你可以离开了。症状只是她吸引咨询师注意力的手段,而孤独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咨询师的自尊里包含了,“我要让祥林嫂症状缓解,我才是一个有胜任力的咨询师”这样的想法的话,那咨询师这种脆弱的自尊实际上成了祥林嫂最大的敌人。而祥林嫂会不断的挫败咨询师对她症状的工作,甚至最终导致咨询的终止。

图片

Chapter 4:

症状的消退

     在精神分析中,存在着大量的晦涩难懂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为了回答一个终极问题:令人痛苦的究竟是什么?而这个问题在关系性的视角中被描述为:一个孤独的人为何会让别人觉得反感?这里的内在机制非常复杂,但结论就是,一个人最让人反感的地方其实是在于诉说她的孤独。当一个小孩子一边哭着打妈妈,一边说我再也不要妈妈了,她其实最害怕的就是妈妈会离开自己。当一个女孩对男朋友说,你不爱我了,我们分手吧,可能她最害怕的就是男朋友真的会和自己分手。我想起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当一束光射进黑暗时,这束光就有罪的。我想如果黑暗是吸引一束光射进来的源头,但这束光却想要照亮黑暗,那这反而消除了一束光要射进来的源头。一个人不得不保持悲惨的状态,去吸引别人的关注时,对他悲惨状况的帮助,就是有罪的。

     一个孤独的人,会在自己周围制造一个屏障,阻止别人轻易靠近自己。她渴望着一个能够制造大量的温暖,不但可以温暖自己,还可以把温暖分给他人的人出现,并且期待这个人能够温暖孤独的自己。

      经过若干年的治疗以后,祥林嫂发现,咨询师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一样,仅仅是因为被自己的症状所绑架,所以才在这里。咨询师还有和祥林嫂其他的部分建立关系的能力。咨询师可能做了一个解释,咨询师说你最担心的事情可能就是有一天你发现你没那么痛苦了,而我就会再一次抛弃你。这个解释也许让祥林嫂暂时松弛了下来,她说,那我给你泡杯茶吧。咨询师说你泡的茶真香,但是可能这么多年来大家都只注意到你的痛苦,没注意到你泡茶的手艺如此出众。祥林嫂感受到了一种她从未感受过的温暖。她可能开始意识到,如果她开一个茶铺,人们可能会更愿意接近她。因为咨询师有和祥林嫂症状之外的部分建立关系的能力,从而使祥林嫂发展出了健康且互惠的与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祥林嫂可能开始变成一个乐观而不是充满怨恨的人。而这时她的症状会开始消退,她开始不再需要症状来缓解自己的孤独。这时祥林嫂已经不再是一个绝望的等待骑士来拯救自己的公主。她可以成为一个把温暖分给别人的人。她可以使用自己内在的资源来主动和其他人建立关系,来缓解自己的孤独。她恢复了工作的能力,并且发现了人生的意义。

      在探索来访者内心中未知的领域的过程中,咨询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的领悟会忍不住想要和其他人分享,并且得到共鸣、认同和欣赏,从而缓解了自己的孤独。来访者并不可能独自探索那些黑暗的领域,因为孤独感和对黑暗的恐惧让人退缩。来访者常常会说我从小就有某种看法,但是因为没有一个人同意我说的,所以这让我怀疑可能是我错了。对关系的渴望让孩子动摇,使得他们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智慧。所以他们用症状指引咨询师走向自己孤独的领域,牵着自己的手,一起去探索黑暗。咨询师一旦牵着来访者的手,就会忍不住赞叹来访者在探索中所具有的智慧。只是因为孤独,这种智慧没有得到发展。

图片

Chapter 5:

死亡

      死亡就是孤独的终极形式,而孤独是死亡投下的阴影。科胡特说如果一个人在死亡时可以和自体客体保持紧密的联系,那死亡就可以像入眠一样安详。所以症状换个说法就是死本能战胜了生本能的产物。这也难怪症状总是和死亡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当一个大妈被气坏的时候她就开始头痛,然后说自己快被你这个不肖子孙气死了。子女也常常因为让父母在去世前的孤独而感到内疚。死亡就是人生的截止日期,截止日期让我们痛苦,也让我们保持生产力。但是症状试图保持某种永生。人在症状之中会感到自己活在过去某一刻,就像人生凝固了,而不是在走向死亡。但是永生本身就意味着死亡。症状是用一个小的死亡去交换不去思考真正的死亡。就像睡美人等待王子来把自己唤醒,从而拯救自己一样。症状让时间停止,剥夺了人的活力,直到自己被唤醒,或者死亡真正降临。许多人进入咨询的原因是因为衰老让自己意识到自己所幻想的时间停止只是一个幻想,从而爆发出对死亡和孤独的巨大痛苦。

     如果一个人在活着的时候都不能应对孤独,那他怎么能应对死亡?

     处于症状中的人哭诉着自己的孤独,但是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而一个敢于面对死亡的人,才会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照亮他人。毕竟温暖都是有人创造出来的,如果你自己创造不了,就需要等别人来创造。如果没有人能创造温暖,那就会被暴露在永恒的孤独中。所以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此。不停地创造,不停地缓解孤独,直到死亡降临。因为你曾经存在,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分温暖。

     如果有过好客体的体验,你可以内化如何自己创造温暖,甚至自己还有多余的温暖分给别人,那么你就成了好客体本体。这就是治愈。当你成为好客体本体的时候,连死亡也没那么可怕了。因为你在人间留下了阳光,很多人会铭记你。这就是为什么生孩子可以治愈自己的原因。生孩子给了大部分人成为一个好客体本体的机会。

     和孤独有关的症状和临床问题比我上面概述的要复杂得多。我无法在此文覆盖所有和孤独有关的问题。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愿意奉献时间来聆听我的喃喃自语,从而帮助我缓解了内心的孤独的每一位读者。

周令书一PYP咨询师

图片

美国(APsaA) 候选人会员

芝加哥(CPI)候选精神分析家

CAPA高级组、婴儿观察项目毕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