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书法种类都有哪些?

 秋水长天清一色 2022-01-10

众所周知,现在的书法有5种书体:篆(zhuàn)、隶、楷、行、草,5种虽然不算多,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练好。

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古代书体远不止5种,唐代有个书法家叫韦续的写了一本书叫《五十六种书并序》,他说书法有56种书体,分的非常详细。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变化很大。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要哪些主要的书法?这些书法主要流行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书法?

在几千年中国文明史中,书法种类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籀(zhòu)书、小篆(zhuàn)、隶书、魏碑、楷书、草书、行书等9种。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从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临潼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这些文字先用墨或者朱色写在甲骨上,然后镌刻而成。甲骨文字体变化大,同一个字有多种形状和写法,而且字形结构疏落有致、错综复杂、质朴典雅。

甲骨文

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2、金文

到商代晚期,青铜器上已经有铸造的铭文,我们称之为“金文”。

这里的“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

安阳后岗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有铭文30字,是商代铭文最长的。这种金文是一种结构与甲骨文不同的图画性文字,被用来记载历史,镌刻于钟、鼎等青铜礼器、乐器上。

3、籀(zhòu)书

也叫“大篆(zhuàn)”,因为著录于《史籀(zhòu)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今存世的石鼓文是这种籀(zhòu)书的代表作。

石鼓文

石鼓文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4、小篆(zhuàn)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改大篆(zhuàn)为小篆(zhuàn)。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zhòu)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zhuàn)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峄山碑》小篆(zhuàn)刻石

这种小篆(zhuàn)书体比起大篆(zhuàn),具有书写时线条圆润,结构统一,字形定型,呈纵、横、方等特点。笔画简洁易于书写是又一特色。小篆(zhuàn)是官方通用文字,小篆(zhuàn)书法作品也比较多见。

5、隶书

隶书也称“八分体”,与小篆(zhuàn)并行出现,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作品:《曹全碑》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6、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是由隶书变楷书过程中的产物,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作品:《元君墓志》

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作品以《张飞女墓志》、《元君墓志》、《始平公造像》、《郑文公碑》、《张孟龙碑》等为代表。

7、楷书

楷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它产生于西汉,成熟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此后历代沿用,直到如今。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

考古发现的汉代瓦当铭文和居延汉简中的文字,已具备楷书的点、横、撇、捺、勾挑、横折、竖提等基本笔画,其形体由圆而方,具有楷书特点,又经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过渡,姿态百变,精品迭出。到唐代大盛,诸家各具风貌,尤其是以颜真卿、欧阳询最为著名。时至今日,楷书仍然是汉字的一种主要通行书体。

8、草书

草书是根据“汉隶”、楷书的架式写成显得潦草的字体。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依据形体不同可以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行草作品

章草是一种使隶书写得快捷而行笔草率或简笔造出的一种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的“草隶”,进而演变为“章草”书体。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在《古代字体论稿》中解释“章草”时认为,章草的写法具有条理和法则,比较符合章程,用于奏章,故称章草。

今草是楷书流行以后人们利用章草的笔法和楷书的体势创造而成的一种草书字体,与章草有很大区别。今草的特色是在一幅字中既可上下字相连,又可大小相生,还可以粗细杂糅、正斜相依等。因此,可以说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是楷书的快写体。

狂草是一种比今草更为潦草、狂放的书体。力求通篇气势畅达、笔势连绵回绕、变化多端是其特点。这种字体出现于唐朝。

9、行书

行书古称“押书”,在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现东晋著名书法家陆机的《平复贴》、王羲之的《十七帖》、《兰亭集序》正名当是行书。

《兰亭集序》

可以说行书出现于章草向形草过渡之际,至于后世所称的行书,学者们认为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是一种伴随楷书的流行而产生的新字体,“楷如立,行如趋,草如走”,这是对行书特征最贴切的概括和诠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