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了糖尿病的诊断、检查相关事项→(点击查看),这期来看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相关事项,都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糖尿病的治疗讲究策略。 对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有一个总的综合控制目标,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应针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科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而对于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缺乏,除生活方式干预之外,同时治疗上必须采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治疗手段间的联合治疗。 (图片来源网络)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分泌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二线治疗)。 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图片来源网络) 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01单药治疗 ◆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如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贯穿全程治疗。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注: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或肾小球滤过率、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使用碘化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时,应停用二甲双胍48小时。 ◆磺脲类: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格列奈类:餐时血糖调节剂。可在餐前即刻服用。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此类药物在肾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α一糖苷酶抑制剂: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或胰岛素等联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多等。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不增加体重。 ◆噻唑烷二酮类(TZDs):体重增加和水肿是TZDs的常见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 注:有心力衰竭、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以及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应禁用本类药物。 02 两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 联合原则:同一类药的不同药物之间应避免同时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可以两种联用,如需要也可2-3种联用。 03 血压、血脂控制 已有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在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无论是采用单独的降压、调脂或阿司匹林治疗,还是上述手段的联合治疗,均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使用 参考来源: 《2型糖尿病诊疗指2019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