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士贞教授从脾论治虚寒型鼻鼽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研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2-01-10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进展

1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诊断

1.4 分类与分度

1.5 治疗

2 中医学对鼻鼽的的认识

2.1 鼻鼽病名的名称源流

2.2 古代医家的认识

2.3 现代中医的认识及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王士贞教授论治鼻鼽的学术思想和I临床经验总结

1 用中医整体观念去看耳鼻咽喉官窍

2 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强调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 鼻鼽的脏腑辨证,尤重脾胃

5 内治外治相结合,注重外治法的运用

6 善用通窍法

7 推崇经方诊治鼻科疾病

8 对鼻鼽的独特认识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病情分度

4.3 方药应用分析

4.4 疗效评价

4.5 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王士贞教授论治鼻鼽的学术思想

2 从脾论治虚寒型鼻鼽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依据

2.1 鼻与脾的所属关系

2.2 鼻与脾胃的生理关系

2.3 脾虚是鼻鼽发病的根本病机

2.4 鼻鼽久病可致脾虚

2.5 脾虚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是鼻鼽发病的重要原因

2.6 补脾即是补肺卫、补肾阳

3 补脾法治疗鼻鼽的临床依据

4 补脾法方剂的实验研究

5 导师学术思想及经验的体会及发挥

6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临床的常见病,本病易反复发作,目前西医学对其的治疗仍不甚理想。本病属中医学的“鼻鼽”范畴,中医学对鼻鼽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是其两大特点,对鼻鼽的治疗积累了几千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王士贞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耳鼻喉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诊治了大量的鼻鼽患者,形成了自己的临床经验。本文通过继承,整理研究王士贞教授从脾论治虚寒型鼻鼽的临床经验,探讨补脾法治疗虚寒型鼻鼽的中医源流及理论基础,总结王士贞教授运用补脾法治疗虚寒型鼻鼽的用药规律及核心方剂,丰富中医学对鼻鼽的辨治体系,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鼻鼽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对变应性鼻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中医学对鼻鼽的认识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王士贞教授论治鼻鼽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内容包括:1、用中医整体观念去看耳鼻咽喉官窍;2、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强调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4、鼻鼽的脏腑辨证,尤重脾胃;5、内治外治相结合,注重外治法的运用;6、善用通窍法;7、推崇经方诊治鼻科疾病;8.对鼻鼽的独特认识。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并由王士贞教授诊治的87例虚寒型鼻鼽并符合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诊断的患者,全面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辨证分型、方药应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自我视觉模拟评估(VAS)、RQLQ生活质量表评分以及治疗后总的疗效结果。其中,根据所有病例的方药应用,分别通过单味药物及药物组合在同一方剂应用的频数统计分析得出导师在诊治虚寒型鼻鼽的用药规律及核心方剂,并通过三组虚寒型病例中治疗前后各项疗效评价指标的对比,评估补脾法方药治疗在三组病例的疗效差异。

  结果:

  1.临床上虚寒型鼻鼽,以脾胃虚弱及肺气虚寒为最常见的证型,单纯肾阳不足较少。

  2.导师治疗虚寒型鼻鼽多以辛温甘平、补益脾肺及祛风通窍中药为主,其治法治则以补虚、补益脾气为核心,培土生金,以健脾益气为法,或佐以补肺,祛风通窍;或佐以温补脾肾之阳以通窍。


核心方剂是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方药组成为:

黄芪(五指毛桃),党参(或太子参),茯苓,白术,防风,炙甘草(甘草),辛夷,白芷,蝉蜕,地龙。

  3.以补脾法核心方剂为基础方治疗虚寒型鼻鼽的脾胃虚弱、肺气虚寒、肾阳不足三组病例,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自我视觉模拟评估(VAS)、RQLQ生活质量表总分、疗效总评估对比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补脾法方药对虚寒型鼻鼽三种证型均有显著疗效,可适用于虚寒型鼻鼽三种证型。

  4.补益法方药对虚寒型鼻鼽三种证型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自我视觉模拟评估(VAS)、RQLQ生活质量表总分、疗效总评估组间对比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补脾法方药对虚寒型鼻鼽三种证型的治疗疗效无明显区别。

  结论:

  1.本研究整理总结了导师王士贞教授诊治虚寒型鼻鼽的诊治经验及学术思想,鼻鼽的病因病机可简化为两大类,一为虚寒型,二为肺热证,其中虚寒型为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虚寒型是肺、脾、肾三脏的虚损所致,其中脾虚在鼻鼽发病因素中最为重要,病机根本在于脾虚。

  2.临床上虚寒型鼻鼽,以脾胃虚弱及肺气虚寒为最常见的证型,单纯肾阳虚者较少见。

  3.导师治疗虚寒型鼻鼽多以辛温甘平补益脾肺及祛风通窍中药为主,其治法治则以补虚、补益脾气为核心,以健脾益气为法,或佐以补肺,祛风通窍;或佐以温阳通窍。核心方剂是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方药组成为:黄芪(五指毛桃),党参(或太子参),茯苓,白术,防风,炙甘草(甘草),辛夷花,白芷,蝉蜕,地龙。

  4.补脾法方药治疗虚寒型鼻鼽的脾胃虚弱、肺气虚寒、肾阳不足三组病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补脾法方药对虚寒型鼻鼽三种证型均有显著疗效,可适用于虚寒型鼻鼽三种证型。而补脾法方药对虚寒型鼻鼽三种证型的治疗疗效无明显区别,提示我们应用补脾法方药在治疗虚寒型鼻鼽时,不用拘泥或明显区分其属于肺气虚寒、脾胃虚弱或肾阳不足何种证型,只要我们能辨别出其属于虚寒型就可以用补脾法方药去治疗,这样对于治疗本疾病,使中医辨治化繁为简,更易于临床初学者的掌握,利于临床推广。

收起▲

著录项

作者

刘春松;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授予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科

中医五官科学

授予学位

博士

导师姓名

王士贞;

年度

2016

页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