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96 唐诗解读——杜甫之《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

 耕读人家jkhpb3 2022-01-11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
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
方丈涉海费时节,玄圃寻河知有无。
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
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颙免兴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

注:
岳麓山道林二寺:即岳麓寺和道林寺。岳麓寺,即麓山寺。又名古麓苑、慧光寺。明神宗更名万寿寺。民国初年易名古麓山寺。晋太始四年(268年)建,创始于法崇禅师,是长沙最早的一座佛寺,弥“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隋开皇九年总管齐郡公权武写经四部。憎智谦立雨花台于山顶颂习之,并建感应舍利塔。唐陈州刺史作碑记并书。康熙初巡抚周召南建藏经阁于后,即今观音阁。1944年大殿被日机炸毁,仅存前门及藏经阁,阁前左右各有一株罗汉松,称松关。1988年开始重建正殿。道林古寺起于六朝,隋唐为律院,宋改禅院,圆悟禅师居此。《岳麓志》载,唐马燧作藏修精舍,名曰道林。在寺旁建堂曰“四绝堂”,右有石池曰日新盘.后唐马殷重建。《一统志》载.宋朱、张讲学时,从游者众。于寺侧建精舍,以居学者,后归于寺。明弘治年问寺犹存。正德四年.守道吴世忠毁之,以其材修岳麓书院,寺与精舍俱废。
玉泉:指玉泉山和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市西。
殊:出众,殊异。
盘纡:盘回纡曲。
寺:此指岳麓寺。
洞庭野:寺庙坐南朝北,大门朝着北面的洞庭湖之野。
殿脚:此指道林寺寺脚。
赤沙湖:即赤亭湖。在湖南华容县南,夏秋水涨。与洞庭湖相通。
五月寒风:夏季所刮的山风,显其地之阴凉。
六时:佛家分一昼夜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天乐:佛教谓极乐国的音乐,即梵音。
朝香炉:绕炉而举梵乐。
地灵:地之神灵或山川灵秀之气。步步:谓步步踩着。
僧宝:佛家语。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据《佛学大辞典》)沧海珠:沧海遗珠,比喻出家人性情圆明无瑕。
塔劫:塔级。
敌:对等相当。
香厨:僧厨,香积厨的简称,僧家的做饭之处。
俱:同在,具备。
莲花:指莲台、佛座。
共命鸟:佛经称雪山有神鸟,名共命.一身两头。
金膀:金制的匾额。膀,“榜”的异体字。
方丈: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涉海:渡海。
费时节:指费时间。
经行:佛教徒因养身而散除郁闷,回旋往返于一定之地,叫做“经行”,此作往来解。
暄暖:温暖,此指和暖之气。暄,温也。扶:扶持。
斑白:头发花白。
茅可沫:言铲除茅草筑屋定居耕耘。
易制度:谓修建房屋不难。制度,构造房屋。
橘洲:橘子洲,在长沙城外的湘江之中。
膏腴:土地肥沃。
潭府邑中:潭州城市或辖区。
淳古:民风淳厚古朴。
太守庭内:潭州府衙门内。
昔:指昔日古人。
晦迹:隐居匿迹。
微躯:贱体,杜甫自谓。微,卑微。
依止:依靠停止。
老宿:原指老成而有名望的人,后指高僧长老。
焉足图:何足贪图。
寻幽惯:习惯于探幽访胜。
免兴孤:以免兴致孤寂。
一重一掩:山形稠叠,即掩叠的山峦。
宋公:唐代诗人宋之问。唐睿宗时放逐于岭南钦州,经过长沙,题诗于寺壁(岳麓寺寺壁)。
物色:景色。
老夫:杜甫自谓。
解读:
此诗当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舟行前往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依托旧友韦之晋途经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时所作。至潭州时.杜甫顺便游览了城西湘江对岸的岳麓山二寺,并赋诗以记之。诗首叙二寺优美的自然景色,次记其地的风俗人情,末申欲诛茅卜居、终老此山之想。二寺,指岳麓寺和道林寺。诗题中似衍一“山”字。岳麓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登山百余级至岳麓寺。
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此诗题下注云:“蔡兴宗《年谱》编在大历四年春初到潭时,诗云'春日暄暖’,正其时也。”岳麓山及麓山、道林二寺是长沙名胜,杜甫是诗人,初到长沙,即到此游览,看来是情理之常,故近人都没有怀疑。但细加思考,却有问题。这需要从杜甫这次到湖南的目的及当年春的行踪说起。杜甫于大历三年初出峡,辗转到江陵。曾欲再游吴、越,然后经运河北上回洛阳,但未果;在江陵又贫困,苦于告贷,才到了公安。公安是小县,虽有县尉热情接待,当然不可久居,因此才决计经岳阳南下到湖南。从他在湖南作的诗来看,他在湖南的亲友不少,但官位最高、交情也很厚的是大历四年二月前任湖南团练安抚使、衡州刺史的韦之晋。闻一多说他到湖南是想依韦之晋,应是正确的。据《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四年……二月……辛酉,以湖南团练使、衡州刺史韦之晋为潭州刺史,因是徙湖南军于潭州。”这是湖南地方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我们了解此年春杜在湖南的行踪也很重要。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来分析,流露出的是诗人喜悦的心情,大有在此地安居的愿望。这种心情杜甫晚年是罕有的。前此在江陵、公安乃至夔州都无,惟在严武镇成都时有之。故我们不能把它看作是因游名胜之地一时产生的浮想,也不能仅仅看作是当时长沙离战乱较远在诗人心中唤起的乐观情绪。盖由当时韦之晋已抵潭履任,诗人自欣有托,方有栖居于此之念。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