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感 | 作恶多年

 枚庸 2022-01-11


◆ 枚  庸

前段日子,无意听到个观点,“好为人师,是人性最大的恶”。那一刻忽然触动,因自己的“好为人师”,更因感到“作恶多年”。

后来我才回过神来,这个论断并无新意。《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三章就有记载,“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而南怀瑾在《孟子与离娄》里,也提及人类最大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他说,人人都有发表欲,其实也是好为人师的一种表现。

在我的记忆里,自己生来就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有人听便在人群里侃侃而谈,无人听便在文字里自说自话。或许也正是这样一种表达欲,促使我写下最初那些无病呻吟、矫情造作的随笔文章。

关键在自己从小构建的假象里,似乎从未缺少过听众和读者,于是渐渐地,变得愈发好为人师,以至于在长大后,开始屡屡碰壁。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有时在不适合的场合,对不适合的对象,依旧展现着好为人师的外表,因此得罪不少本可不得罪的人。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未意识到“好为人师”的患,更没有觉得恶。我总是天真的以为,善良是本意,只是过于直白和直爽,把自己知道的、看到的、想到的,直接说给别人听。

我甚至常常大言不惭地说,正因为是兄弟、是亲人,才会如此直言不讳。而往往忽略了,听话听音者的感受,是接受、是排斥,还是无奈?很多大道理或许每个人都懂,未必偏偏需要你说出来。

今年七月底,我跟一个交往多年的朋友彻底闹翻,原因很简单,他责怪我经常“数落”他,长期积累的矛盾在那一夜爆发,直到无法收场。我清楚知道,自己的确做得不够好,虽然本着“恨铁不成钢”的真情意,但总是刺激着他那无比敏感而脆弱的心。

前两天,遇见一位相识十年的前同事,一直称他老哥,其间谈及这个闹翻的朋友。言语之间,我能体会到,他俩对我都有着同样深的抱怨。可事实上是,他们也没少“数落”过我,且有些观点让我并不接受和理解。这一刻,我更真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细想起来,如果是表达欲过于强烈,便到了人性的另一面,“自以为是”。没有真正站在对方的立场、处境、学识、认知等环境背景下,任何“指导性”的话,都可能成为他眼里的攻击和谩骂。如此说来,好为人师,果然是人性最大的恶。

不过话说回来,人之患,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不在于“为人师”,而在“好”。有人曾这么解释,“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

沿着这个话题展开去,我顿时想到,以前读过的一些佛教观点。都说佛有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能觉众生者为佛,能觉他人者为菩萨,只能觉自己者为罗汉。

而且有个说法,觉己是自我觉醒,觉他是觉可觉之他,而非普度众生,只有圆满方能觉众。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那就是“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自己当下的学识、资历、层次看,仍属弱小,并无贤德,或许连做“罗汉”都不够格,自我修行尚且还在路上,怎敢、岂能“好为人师”,又有谁要听、需知你说的话?

最后,想起高中时代与小舅闲聊时,写下的三个词,一直记忆深刻,“好为人师、为人好师、为好人师”。当然,谈的具体内容早已忘却,我想或许正是与今天的这个话题有关。

我猜想大体应该如此,好为人师,是自以为是的张狂,必然要不得,但后两者还是可以做的。想为人好师,就必须持续提升自己的眼界、知界、境界;要为好人师,就必须清醒地自我认识,在学识和能力足够的前提下,向需要、值得帮助的人伸把手,也未尝不可。

作恶多年,以文反思。不过,貌似又有点“好为人师”了。

2020年11月18日午间

END

【关注此文的人还在读】

随感 | 半日闲

随感 | 意外随时可能到来

随感 | 回不去的家乡

记录 | 十年之前,我甘愿做一株栎树

记录 | 一句朴实话,灾后干群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