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心理导师的漫谈

 一稼 2022-01-12

我已经6年没见我的王牌心理咨询师Jessica小姐了。

2015年左右的时候,我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见了她整整一年,把我身上有的没的问题都优化了一遍,直到我实在没啥跟她聊了,我就停止咨询了。

这一停就是6年。

最近,我觉得我生娃后有了一些胡思乱想和不必要的担心,有时候会做点噩梦被吓醒啥的,担心宝宝出事。

我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我是一个受不了一点点“不优化”的人,任何领域降到8分满意度以下,我就一定会去做点什么让它回到8分以上的。

所以这次,我就又请回Jessica小姐,来帮我调整一下。

Jessica小姐一出马,一小时时间,就彻底解决了。

至今一个多月了,心平气和,没有胡思乱想,也没有噩梦。

我知道这个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

不过我已经和Jessica约了好几个咨询会,我也不想浪费,就继续有的没的,优化一下我自己,也顺便和她探讨一些专业的问题吧。

01


我问Jessica:“为什么有的人改变起来特别快,一点就通,还有的人就是死不悔改,压根动弹不得?”

Jessica:“你觉得是为什么?”

我说,“举个例子,我属于改变比较快的人,做心理咨询就像吃大白菜一样,经常1-2次咨询就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而且很多年都不复发。”

我觉得,首先,因为我的人生的基本盘是比较稳的。现在就不用说了,就算是6年前,有点一地鸡毛,很多事情都还没有解决,但总体也还算是可以的,肯定不是最糟糕的那种人生。

而且,我不心急,我愿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集中攻关,去解决,这样比较容易取得进步。不像很多人,问题多还喜欢一把抓,注意力一分散,就什么都解决不了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相信我可以通过努力变好

我高中的时候就有很深刻的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目标的经历,所以我真的相信,只要我不断努力,尝试各种方法,我就可以变好,我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就可以实现目标。

就这样我进入了一个:我相信,我努力,我变好,我更相信,我更努力,我变更好的正向循环。

而很多人虽然在做努力,但是他们其实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结果,也许他们小时候努力过,没有结果,所以他们就不相信努力了。

于是他们就进入了一个:我不相信,我不努力,我没变好,我更不相信,我更不努力,我依旧没变好的负向循环。

Jessica说,“你说的这些原因基本可以解释绝大多数人的问题。我还要补充一个点,就是天赋。”

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生来就动力十足,有能量冲破自己的局限,而有些人则毫无动力。这种天赋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和父母教育以及个人经验都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很神秘但是确实存在的因素。

我想了想,说:“是的。”

比如托尼·罗宾斯,出身在极其恶劣的家庭环境,妈妈改嫁了4次,还有点精神问题,经常暴打自己的孩子们。大多数出身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没有沦落为问题少年已经不错了。

但是托尼却靠自己成长成了潜能大师和亿万富翁,还拥有了幸福的婚姻。这种热情和内驱力是一种天赋,是无法后天培养的。

Jessica说:“的确是这样的。”

02


我又问Jessica:“偶尔,我会遇到一些客户,我本能地觉得不想给他们做咨询了,想离开。这种情况极少见,但是的确存在。”

我总结了一下,我发现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烈的无力感或者很严重的受害者情结。

我会很本能地感受到这类人身上的无力感和被动,就是:”我都知道,你也说的都对,但是我就是不想做,什么也不想做。或者,全世界都对不起我,是他们的问题,我是受害者。“

我觉得这些人来找我,是希望我能听她倾诉,然后点石成金,帮她站起来。但是她自己其实并不相信她可以,也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不觉得需要他需要做任何事情。

遇到这种人的时候,我也会本能地觉得无力,甚至生气。

因为我知道,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都帮不了她,都是浪费时间。

我很不喜欢这样的感觉。所以我本能地想离开。

但是我又觉得,作为一个导师,我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员,所以我这样的感觉是不对的。

Jessica, 你有遇到过让你很生气,不想帮助的客户吗?”

(注:我指的是那些真的极其被动毫无动力的人,根本无法被激发。而我大多数学员都是属于困难很多,不知道从何解决起,但是内心多多少少有点能量,能被激发,也愿意去努力的人。)

Jessica说:“我做这一行很久了,我可以和绝大多数人产生共鸣,但是的确偶尔也会有人让我觉得厌恶,想远离她。

我认为你已经做得很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区间,有些大些,有些小些,但是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区间,总会有人是在你的区间以外的,是你无法同理的,也是你无法帮助的。

你是个内心很强大很高效的人,你的雷区是那些完全不愿意自助的人,这些人会让你觉得很无力。

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时刻,你要做的是给自己认可,不要去想怎么帮助她,因为你无法帮助每一个人,而是要去观察在这个时刻怎么帮助你自己,你在这个时刻需要什么。

至于这些毫无动力的人,她们需要的也许是长期的1-1心理治疗,来先修复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创伤,打下一点底子,然后你才能真正帮到她。”

Jessica说完了以后,我思考了很久。

我觉得我同意,这一小部分人现在更需要的是长期1-1心理咨询,有了至少一点点内心力量以后,我的运营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她们所用。

但是我依然不喜欢我对这部分人的反应。她们信任我,选择我,希望我能帮到她。就算我目前帮不了她,我也不想评判她们,更不想生气。

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我儿子,我会放弃帮助他吗?我会觉得评判他是可以的吗?

答案肯定是否。

那我的学员有什么区别呢?

我见过的很多美国的成长大师是真正能做到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

任何类型的学员,哪怕无法真正帮助他们,因为真正的帮助需要对方自己的付出,他们都可以坦然地接纳和理解(至少我没见过他们生气)。

当然这些人很多都60多岁了。

我的确觉得,以我的年龄和阅历,我做的已经是很好了。

但是我的确可以更好。

这也是我的努力方向。

03

我再问Jessica:“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很不负责任,小时候形成的依恋模式就是不安全型的(包括焦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以后还可以救得回来吗?”

注:依恋模式是由婴幼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形成的。

这种模式会在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继续发展,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成人后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当然,成年后,依恋模式依然会不断地被我们的经历所塑造。

Jessica 说:“可以,但如果他大脑链接已经是非常糟糕混乱的话,的确比较难彻底修复。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或者也有可能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得到修复。

比如,那些依恋模式是焦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经常表现出紧张或粘人的行为,害怕被抛弃,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

这些人往往会无意识地陷入和自己的原生家庭类似的亲密关系中,因为他们潜意识中想回到过去的场景,去修复自己。

所以你看很多人的爸爸是酒鬼或者出轨男,她自己就会反复找酒鬼或者出轨男。

但是因为大多数人的这种尝试是无意识的,并没有去刻意地学习或者寻求专业帮助,所以更多地只是陷在同一个困境中无法自拔。

同时,因为他们很粘人,所以就很难主动离开一段糟糕的关系,也就无法轻易跳脱去寻找一段健康的感情,去修复自己。”

至于那些依恋模式是超脱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远离他人,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

这些人很难接近,很难进入一段真正亲密的关系,也很容易放弃。

至于那些依恋模式是恐惧型的人,呈现的状态会比较乱,一会很需要你,一会把你推开,你都不知道他到底要怎么样,反正就是一团乱。

依恋模式是很重要的。越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越需要一段健康的关系来修复,但是他们也越难开启一段健康的关系。

我想了一下,的确是这样的。

我以前的男朋友就很像我爸。

我爸的缺点他都有,我爸的优点他不多。所以我第一次看到他就觉得很亲近,很熟悉。

我想我也是无意识中想要通过和他的关系来修复一些我和爸爸的矛盾吧。

当然,这种无意识的尝试是没有效果的。我只是无限地在延续曾经的矛盾。

但是我的依恋模式是偏安全型的,安全型的人会快乐地与他人建立关系,确信自己不会被遗弃或拒绝,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他们的关系以信任为主。

因为有这点点力量在,所以我是不会允许自己长久地陷在一段糟糕的感情中而不自救的。

在我和前男友分手后不到半年,我就开启了和阿顿的相对更健康的亲密关系,也从中逐渐修复了原生家庭带给我的一点小影响。

所以父母们啊,做一个基本合格的父母真的是很重要(都不需要特别完美就行了),因为依恋模式就是婴儿时期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反应造成的。

当我们给到孩子相对稳定的照顾和保护,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也就有安全感,这是他们去争取幸福的内在能量。

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很有可能会完全无力改变我们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也就一辈子生活在无力和痛苦中。

写在最后:

我和Jessica的咨询会继续一段时间,我喜欢随时地调整我的思维、情绪和认知,我也喜欢和Jessica探讨一些专业的东西,向她取取经。

我能感受到我的思考在不断加深,也在进一步系统化。

终身学习呗。

期待我们一起越变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