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杜诗:秋兴八首(其四)

 小元元 2022-01-12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 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这是《秋兴八首》的第四首。

前三首写的是羁旅夔州,因秋起兴,不胜生世之叹,故国之思。到这一首后,思绪就完全飘到老杜一生魂牵梦绕的长安而回不去了。

长安就是西安,十三朝古都,地下埋着半部中国史。

我读《秋兴八首》已有无数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日再读,又有新感。

闻道长安似弈棋, 百年世事不胜悲。

“闻道”二字,古人就已经体会到其意味深长。杜甫去国已久,关于长安的新闻都是听说的,不是造谣传谣哦。

“百年”非实指,有百年生涯之意,不必远追也。“世事”即国事,也是曲笔。

中文自古如此,凡事不直截了当清楚明白地写,总有话里话,处处敏感词,给理解造成无数困难。

“弈棋”二字更是含意无穷,说尽世事变幻人生无常。安史之乱、吐蕃入侵,成王败寇,正如棋局之输赢,一劫方解,又生一劫。而一局输赢之中,又饱含有多少无名棋子的辗转、腾挪、生死、荼毒?

我想到第一代本因坊算砂的辞世之歌:棋之将死,有劫则生,人之将死,却奈之何?人在棋局之中,渺如微尘,随时被役、被弃、被屠,亦随时战死、病死、饿死。

正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此老杜所以不胜其悲也。

王侯第宅皆新主, 文武衣冠异昔时

古人解此句会深挖史实,具体到人物,实属拘泥。中书令马周宅变成虢国夫人宅再变成奉慈寺,卫国公李靖宅变成李林甫宅再变成道士观...老杜未必有此“深意”,也许只是泛泛而叹。那些平民百姓的草房茅屋窑洞,或被毁坏,或被强迁,或被征用,或被隔离,泪比长生殿上更多,也当在老杜的感慨之中。

文武官员,衮衮诸公,或免或贬,或升或调,既无文韬,又无武略,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安危大臣,而今何在?非徒今夕之叹,尤有盛衰之悲矣。

直北关山金鼓振, 征西车马羽书迟

北面有回纥之侵扰,西边有吐蕃之入寇,战而无功,援而不至,一难未毕,一难又起,国难家愁彼伏此起,无穷无已,何日是个尽头啊?

鱼龙寂寞秋江冷, 故国平居有所思

国家人民如此多灾多难,任何志士仁人都甘洒热血,不惜生命,白衣执甲,逆行而上。可是杜甫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困于夔州江上,写几行泣血文字而已。就像秋季潜蛰水底的鱼龙,无法一展身手。

羁旅寂寞之中,杜甫念念不忘他在长安平静生活的日子。但那些日子也非“平居”二字所能概括。

长安十年,曾是老杜西漂追梦的十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文采曾惊动文坛。“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耽酒需微禄,狂歌托圣朝”,不得意时,每寄情于诗酒风月。“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长安风物胜景,也处处有老杜身影。

但更是潦倒困居的十年。这十年他主要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甚至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的凄惨程度。

所以,长安于杜甫绝不仅仅是“平居”“有所思”那么平淡轻松的美好回忆。毋宁说,长安是他“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的地方,他因此决然离开,“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宁愿漂泊西南天地间”。

但杜甫终究是杜甫,他的漂泊不可能是最终归属,他终将回来,因为他对故国有着无可救药的爱。谁知漂泊意,不死会归秦。

他终未能归,死于归秦的路上。

清代学者顾嗣立(1665-1722),有“酒帝”之称,他对南宋至万历之间的诗选于《秋兴八首》独选“闻道长安似弈棋”这一首感到“殊不可解”。我对自己选这一首写读后感也感到殊不可解,我一直觉得,其他几首更好呢,但不知不觉便被这一首所感动,也许是心与时偶合吧。有的诗,非其境不能读也,非其时不能感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