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性味甘、温,入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便溏食少,表虚自汗等,但很多人对糯米印象并不好。所以很多人就把它打入了冷宫,常年不买糯米,不吃糯米。明代李时珍有言:“糯米性温,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者,食之最能发病成积。”意思是糯米粘糯滋腻,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以致助痰助湿,使原来患有的痰热偏重,或湿热内蕴的疾病更加严重,促使症情加剧。粽子外面是糯米,里面是赤小豆沙,两者搭配,相得益彰。 但很多人包粽子,里面放的是红枣或者猪肉,红枣、猪肉都黏腻,容易生湿气,再和糯米放一起,让人更黏腻更湿。我们要顺着自己身体本能走,不要顺着欲望走,特别是现在物质条件好了,粽子馅料更是五花八门,啥样的都有,只管好吃,不管健康。 食物除了给我们带来饱腹,更重要是调理身体,让身体更健康。然后就是吃的量,一到端午节,每人一个大粽子,还有人把它们当饭吃,绝对积食啊,饭是五谷,不是糯米。粽子亦是,这个东西很好,适量吃就是养生,吃多了就是伤身。《本草纲目》言其“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圆运动古中医学》有一糯米食疗方子,正适合这个时候。冬春之交,阳气发动,小儿中气不足,阳动于下,遂越于外。红与阳皆阳气外越,宜补中气以回阳气,红自退痒自止,冰糖糯米粥极效。这样不仅容易消化吸收,不伤脾胃,更有良好的健脾养胃的效果,正如《医药六书药性总义》中所言:“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清代食养专家王孟英曾指出:“若煮粥饭,不可频餐,以性太粘滞,难化也。”意思是不要一日三餐都吃糯米粥,毕竟它不是五谷。另外,由于糯米粘滞,凡痰湿体质或湿热病情者,糯米制作的食品,都不可多吃常吃,就是你本来脾湿不容易运化,难消化的就要少吃。糯米属于发物,像婴幼儿和年迈老人,以及大病之后者不可多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言:“糯米粘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也告诫:“凡老人小儿病后均忌。”所以,善吃、慧吃很重要,吃对了带来健康,吃错了带来疾病。耕读方寸间,静观自在心,耕以养身,读以明道!朴真耕读居于乡村,开设国学经典周末班,假期营,线上早读家训班,儿童庄子班,晚读金刚经班,黄帝内经班,易简养生营,在大自然和经典中,让身心灵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