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中企管理的守株待兔:追求《把信送给加西亚》式的执行力

 东海之子aefi7b 2022-01-13
文章图片1

导读:追求执行力的本质,就是推卸管理责任,妄想不劳而获。并在无脑误会的指引下,对原本不得已的窘境进行刻意模仿,试图再现小概率事件,恰似守株待兔。

目录:

1、泡在鸡汤中的执行力

2、躬身入局:追求《把信送给加西亚》式的执行力,是个无脑的误会

3、中企管理的守株待兔:对窘境刻意模仿,试图不劳而获

4、小结:只需躬身入局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思想体系,而是专业的科学技术,定律和效应如同数理化的公式般清晰。

1、泡在鸡汤中的执行力

关于执行力,有不少鸡汤文广为传播,被很多中企领导者高度追捧,并把文中的状态作为管理的终极追求。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这些领导者完全不懂人性和组织管理,而且连基本的躬身入局分析问题都做不到,进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妄念。

1.1、鸡汤文的规律

A、懒惰化的“只给目标,没有沟通,静等结果”,主角多是美国人。

典型代表是《把信送给加西亚》,领导者事前没计划、没资源、只给目标,过程不指导、不过问、静等结果;而下属不问信息、不要资源、不谈条件。双方全无沟通,领导者毫无作为,却能完美达成目标,让很多人心存幻想。

B、军事化的“只要服从、不要头脑”,主角多是日本人。

典型代表是《擦六遍桌子》,说同样要求每天擦六遍桌子,日本员工素质高,会像无脑的机器一样坚持始终;而中国员工素质低,头脑灵活,会逐渐涣散到不了了之。

一方面把高素质定义为乖乖听话、机械执行,另一方面认为好的管理取决于员工的这种“高素质”。只不过这个段子完全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因为事实恰恰十分打脸。

1.2、细思荒唐的逻辑漏洞

A、管理好坏取决于员工素质?中国员工素质低?那中国的外企里,员工都是哪里人呢?

这些鸡汤文的主角清一色外国人,国籍会依照国人的印象,并结合场景需要变换。因此才可以在结尾感慨:中企管理之所以不好,都是中国员工的素质太低、执行力太差导致的。

其中隐含了两个逻辑:首先,管理的好坏取决于员工素质,而不是领导者;进而,中国员工素质低、执行力差,所以管理不好是必然的,领导者不但没责任,反而很无辜。

这种弱者惯用的上推式思维,将管理不善的责任完全甩锅给员工,能在毫不作为的情况下缓解管理无能的焦虑,所以深得中企领导者推崇,但明显禁不住推敲。

外企都在国外吗?国内就有几十万家,遍布各地。他们的员工是外国人吗?99%以上是中国人。那按照鸡汤文的逻辑,他们的管理水平应该与中企一致,且深受执行力困扰才对。

可实际上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管理不仅完全不依赖执行力,而且从方法到结果都与中企天差地别,谁导致的呢?看看两者的人员构成,唯一的区别是领导者不同,所以原因不言自明!鸡汤文的荒唐逻辑不攻自破。

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中企领导者们普遍忽略呢?因为在上推式思维的麻痹下,非但不解决问题,还蒙蔽了双眼、阻碍了心智。当然,也可能是没有勇气面对,害怕脸疼。

B、全无管理还能实现目标?是对不劳而获的痴心妄想

中企领导者之所以心驰神往,还源自鸡汤文的另一个隐含逻辑:领导者只负责发号施令,全无管理就能实现目标,说白了就是不劳而获。真能如此,还需要领导者吗?还需要管理学吗?

早在百年前的1916年,古典管理学三剑客之一的法约尔就提出了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命令、协调、控制。现代组织管理将命令和协调合并,更改为领导,变成了管理四要素。想要确保实现目标缺一不可,是必然遵循的基本原则。

像鸡汤文中那样,一个要素都没占还能实现目标,只能是兔子撞树般的小概率事件。因此便守株待兔,不是痴心妄想的笑话么?领导者如此无脑又懒惰,管理会好么?

1.3、追求执行力,是管理落后的典型特征

虽然当下的外企普遍采用现代组织管理,遵循四要素,但百年前却与当下的中企高度相似,包括强烈追求执行力。也就是说,我们正在重复西方企业百年前的老路和弯路。

但那些错路并非必经,也与时代、人种、国情等因素无关,更不会随着时间自然进化,而是取决于对人性的认知水平(详见下图)。因为天然的人性是一致的,错觉和思维缺陷也是一致的,而认知水平决定了能否规避缺陷,并找到正确方向。

所以,在对人性完全无知、任凭错觉和思维缺陷泛滥的情况下,任何企业的管理都只能停留在相同的原始阶段,无论是当下的中企,还是百年前的西方企业,都无法超脱。如果认知不提升,发展千年也是枉然。

但不同的是,百年前对人性的认知还在探索,尚无结论,所以无知是正常、必然的。而当下理论已去伪存真成熟多年,并得到实践的充分验证,中企仍一无所知,则是不正常、悲哀的。

文章图片2

2、躬身入局:追求《把信送给加西亚》式的执行力,是个无脑的误会

虽说追求执行力是推卸管理责任,妄想不劳而获,是管理落后的典型特征,但具体错在哪里呢?首先躬身入局分析一下。

2.1、故事梗概

这个故事提炼自一本小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的是美西战争中,美方需要把一封事关成败的重要信件,送到敌后的加西亚将军手中。难点在于没人知道他具体在哪里,而且需要穿过敌占区,生存机会渺茫,成功概率极低

绝望之际,有人向美军统帅推荐说:只有罗文才有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而罗文没问问题、没要资源、没谈条件就出发了。过程不仅艰辛,而且差点牺牲侥幸脱身才成功送达,充满传奇色彩。

2.2、躬身入局推敲一下

这种领导只给目标,毫无管理,员工便自行实现的过程,让很多中企领导者心驰神往,并努力追求,甚至刻意模仿。只不过,我们躬身入局推敲一下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A、为什么统帅只给目标,毫无沟通和管理?是不想?还是不得已?

对于送信这个事,统帅是一筹莫展、无能为力的。所以事前没有信息可交待,没有资源可提供,自然没有内容可沟通。而送信的过程中,是主动地不想过问,坚信罗文一定成功?还是被动地无法过问,焦急等待?明显是后者。

所以,鸡汤文中“只给目标,没有沟通,静等结果”的毫无管理状态,并非主动为之的不想,而是被动的不得已。如此窘境,值得追求和模仿吗?

B、为什么罗文什么都不问?因为问了也是白问。

面对成功概率极低的艰巨任务,难道罗文不想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吗?当然想。但他知道统帅掌握的还没自己多,问了也是白问,又何必问呢?但是,这是否意味着,除了“把信送给加西亚”之外,罗文一无所知呢?

C、罗文是普通下属?还是大神?

罗文不是随便找来的普通下属,而是经过筛选发现“只有”他才“有可能”完成任务。说明他必然掌握了别人不具备的信息、资源或者技能,至少在送信这件事上,是个大神级人物。

D、罗文的成功可复制吗?不能,只是兔子撞树般的小概率、侥幸事件

如此希望渺茫,即便大神出马也只是侥幸成功,完全没有可复制性,是不折不扣的小概率事件。设想一下,哪怕是同样的条件,让罗文自己再做一次,能否成功都是充满变数的。

2.3、美好的向往,只是个无脑的误会

一路推敲下来就会发现,很多人向往的美好状态,其实是迫不得已的窘境。只给目标是因为给不了别的;没有沟通是因为无可沟通、无法沟通;静等结果也是除了静等别无选择。

所以,这是无能为力之时,虽有大神鼎力相助,也只是侥幸成功的小概率事件,没有任何可复制性,也因此才值得出书立传。对如此窘境充满向往,只能说是个无脑的误会。

3、中企管理的守株待兔:对窘境刻意模仿,试图不劳而获

3.1、刻意模仿

一些不懂人性和组织管理的中企领导者,带着对鸡汤文的无脑误会、不劳而获的痴心妄想,在管理中对“窘境”进行刻意、拙劣地模仿。典型特征是:布置工作任务的时候,尽管前后矛盾、漏洞百出,但不许提问、更不容质疑,而且只讲一遍,绝不重复。

加之普遍不会有效的管理方法,心虚之余更多的是依赖官威进行震慑。所以,下属的提问会被视作“狂妄”,质疑更是“犯上”。恼羞成怒之际,轻则痛斥、罚款,重则开除,此类真实案例在中企并不罕见。

3.2、陷入另外的窘境

可惜妄念很玄幻,现实很骨感,尽管偶尔还会有兔子撞树,但守株待兔般的刻意模仿,必然陷入另外的窘境:

A、理解错误

下属对内容的理解往往差之不止毫厘,结果自然也谬之不止千里。比如领导要求把信送给加西亚,他觉得信息很准确,因为如此重要的将军怎么会有人不知道?结果下属送给了邻村的加西亚木匠,因为他只知道这个加西亚。

真实笑话:一深爱鸡汤文的领导外出学习,给秘书发信息:“我忘带笔记本了,给我送过来”。秘书不敢多问,把领导办公室的所有笔记本都带上,并另外买了多种规格的笔记本,驱车三百多公里,连夜给领导送了过去。执行力够强吧?可领导要的是笔记本电脑,他没带。

B、机械执行

虽说“没有沟通”,但罗文会不会连最基本的目的和原则都不知道,就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出发,只为机械执行?且不说他认为值不值得,至少他无法面对可能的变化。

比如:哪个加西亚、如何确认身份以防送错?如果加西亚牺牲了,给他的继任者行不行?甚至加西亚已经投敌了,信还送吗?会不会是计划好的诈降呢?所以,他出发前一定是知道这些必要信息的。

但鸡汤喝多了的中企领导者不关注这些,而是强调机械执行。甚至为了再现窘境,体现臆想中的执行力,刻意不讲必要信息。任凭兔子在眼前晃就是不抓,一定要等着撞树上。

结果是:下属不知目的和原则,机械执行指令,结果啼笑皆非的闹剧,在中企随处可见。而结果完美的凤毛麟角,毕竟兔子如果不喝多,轻易不会撞树的。

C、为时已晚

在“只给目标、没有沟通、静等结果”的原则指引下,布置任务就如同买彩票,结果如何往往要等到开奖时,一切已成定局才揭晓。

笔记本送错了可以重送,但信送给了木匠,又没及时发现,贻误了战机是无论如何责罚都于事无补的。最后关头才发现为时已晚的情况,在中企俯仰皆是。

案例简单直观,荒唐一目了然,就像我们看守株待兔的故事一样。但应用到管理中,稍微抽象了一点,便当局者迷了。

4、小结:只需躬身入局

无需任何高深的理论,只需躬身入局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追求执行力的本质,就是推卸管理责任,妄想不劳而获。并在无脑误会的指引下,对原本不得已的窘境充满向往、甚至刻意模仿,试图使小概率事件常态化,不就是现代版的守株待兔吗?

有人会心有不甘,觉得工作难度并不大,风险也不高,提高员工执行力,自己偷偷懒又有何不可呢?《把信送给加西亚》依然可以作为追求的境界和努力的方向。那下节就通过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定理来揭示为什么行不通,并给出成熟、简单的解决之道。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